农田水利学绪论课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06-25 03:18窦超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0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摘  要  基于农田水利学绪论课教学实践,从培养方案、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和教材等角度对绪论课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修订教学大纲,规范课时内容”“重视绪论教学,提升专业素质”“加强思政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和“更新绪论内容,适应时代需求”等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农田水利学;绪论课;教学改革;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0-0081-05

0  引言

农田水利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一门课程。课程学习着力解决提升农田灌排标准、保障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同时又是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水利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对从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要。尤其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也更加突出了农田水利学课程的重要性,且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对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迫切需求。

绪论课作为课程开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1]。

一方面以粗线条的具体内容为骨架,为学生架构课程的知识体系,讲授课程的内涵、学科发展史、研究内容、学习方法等内容。

另一方面以课程知识体系为核心,扩散知识面,与其他课程、学科横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激发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未知;解构已经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认知体系,进行思维方法的探索,增加理解深度[2]。

对于农田水利学课程来说,除了知识和素质培养,还应穿越时间的纵深,了解农田水利发展同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关系,形成农田水利的社会史观,洞悉未来发展方向,具备专业文化自信,增强专业自豪感、荣誉感。因此,绪论课教学成败将直接关系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应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推进绪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农田水利学绪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正视存在问题,探索教学改革对策,以期增强教学改革效果。

1  绪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绪论课时少且被挤占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农田水利学课时减少到40个,其中还含有四个课时的实践课程,即理论基础只有36个课时。相对于庞大的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内容,课时偏少,很难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分析透彻,更不用说将知识点与规划、设计工程实例结合、学以致用,而这正是学好农田水利学课程的关键。因此,尽管在教学大纲中绪论安排了两个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仅有的两个课时还会被挤占一部分。

1.2  教师对绪论缺乏重视

对绪论课时的挤占反映了教师对绪论的重视程度不够。要想讲好一门课程的绪论课,不仅需要熟悉专业的发展史,还要有从事专业工作的感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专业未来发展的认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程在历史、社会中的价值。教师如果不具备这些专业素养,即在自我提升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缺乏重视,会重教书而轻育人,体现为在课堂上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绪论教学。另外,通常绪论知识在考试中分值占比较低,或者在解决规划、设计等实际问题中并不会直接用到,一部分教师会从实用角度出发弱化绪论教学。

1.3  学生对绪论缺乏兴趣

从历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把绪论上升到提纲挈领的高度,而是作为从假期进入新学期的过渡,或者习惯性地把绪论看作课程简介,从心理上没有认真对待第一课。部分学生以应试为目的,重视对理论或技术知识点的学习,缺乏对面上、全局观的兴趣,觉得绪论知识空洞而不落地,对解题或考试作用不大。如果课时短,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吸引力,则绪论课非但不能调动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可能打击其对新课程的新鲜感和学习热情[3]。

1.4  授课形式传统且单一

绪论课多采用讲授的形式,课件/板书以文字为主。农田水利学是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知识,绪论内容涉及面广,有时间上的跨度,也有空间上的跨度;有理论知识体系,也有工程技术实例;有单一的水利技术,也有多学科交叉技术。知识的逻辑性强,理论和技术的拓展和完善既随着问题的深入而推进,又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两个课时内讲授完全部绪论内容,知识密度大,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说,台下跟得上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跟不上的学生则索然无味。

1.5  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

绪论讲授内容一般以书本上绪论章节的内容为主,不同版本教材的绪论自成体系,既全面又各有侧重,但绪论内容又不同于书中基础理论和技术部分,内容所涉及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专业知识在社会生产/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由于教材更新速度慢,书本上绪论涵括内容只能截至出版前,一些教材再版时并未对绪论进行大的修订,内容与二三十年前相似。然而,近年来,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关乎“三农”问题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更是加大扶持力度,从技术、理念到发展方向都有较大的变化,与之相关的新成就、新政策、新理论、新技术对于引导和激励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在书本中却是缺失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已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专业或课程的学习应根据时代需求而不断作出调整,绪论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课,应对课程的定位、讲授内容、学习要求等根据要求灵活改变,而不应该拘泥于课本。

2  绪论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2.1  修订教学大纲,规范课时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基本遵循,一旦制定,应严格按照大纲的学时分配控制教学进度,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环环相扣,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课时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障。绪论安排教学时间较少,占用绪论教学课时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时少的问题,还会降低绪论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偿失。后续章节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时安排确实紧张,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就可以在大纲修订时增加课时,或者结合专业培养计划,修改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增加学时强化教学效果;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以侧重于建筑物规划设计,适当减少灌区灌溉管理的知识,如用水过程线等;水文专业可侧重灌区灌溉水量、工程引水量等计算,简化灌溉方式和工程设计的内容。

2.2  重视绪论教学,提升专业素质

一堂成功的绪论课直接关系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重视绪论课,上好绪论课。但绪论课的内容不同于专业基础理论,而更接近通识课,内容涉及面广,高度概括,既有专业知识的介绍,又有思想教育的内涵,这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对课程的历史发展沿革、当前的政策支持和重大工程建设等缺乏了解;同时,由于很少参与生产实践项目,对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了解也较少。一般来说,教师对新理论、新技术相对熟悉,实际上熟悉的也只是所从事科研方向的具体内容,而农田水利学涉及作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水利学等,大多数和农田水利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直接相关。因此,教师上好绪论课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4]。

首先,教师应博览群书,了解农田水利的发展史。我国是农业大国,从沟洫农业到现代化灌区,从郑国渠到南水北调工程,从水令到水法,在技术、工程和管理等方面反映了学科发展的趋势、社会的进步,也表征了农田水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应关注国家政策方针,捕捉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如治水“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乡村振兴战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等,解读国家政策中蕴含的农田水利发展新理念、近期农田水利建设重点等。教师要有更深的社会责任感,要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的人才要能够为社会作贡献,政策方针则为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最后,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田水利的研究对象横跨东西、纵横南北,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参差不齐,一个因地制宜很模糊。只有参与实践,才会切实知道当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状况,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技术突破的瓶颈,近期研究热点,等等;只有参与实践,才会深刻体会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对知识的理解才会立体。

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功底和对绪论课的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只有知识储备多了,才会意识到绪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重视绪论课,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3  加强思政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绪论开课之前,强调绪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绪论知识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计算,却高度概括了课程的内容。作为一门新学课程的开篇,绪论教学将有利于学生迅速了解学习课程的价值和作用,掌握知识内容体系的结构,明晰课程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把握课程知识重点,以及课程学习的要求、应实现的目标等。在绪论课上构建一个好的框架,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事半功倍;相反,学生则可能学不得法,知识体系凌乱,事倍功半。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绪论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

一方面是课程学习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史是一部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展现了先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尤其是灌溉工程的建设,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学与人水和谐的理念,至今仍启迪着人们应如何与自然界相处,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而从历史进程看,农田水利与国家富贫、社会安定和动乱息息相关,是安邦、定国、裕民的战略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通过绪论学习培养水利人的家国情怀、职业担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农田水利工作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职业初心,有爱国精神,有奉献精神,有协作精神,更有耕植大地、不畏艰苦的拼搏精神。新时期新战略下,农田水利建设已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学生更应该学好课程,提高专业素质,不忘初心,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期望。

2.4  探索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农田水利学绪论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其中,通识知识以农田水利史为主线,侧重人文教育;专业知识以课程内容简介为主,侧重科学教育。根据农田水利学绪论课内容构成的特点,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宜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施教。

讲授农田水利史时,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营造文化氛围,重视情景体验,具体方式包括播放视频、实物模型演示、虚拟仿真等。例如:在讲述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时,可观看央视新闻视频《“十三五”成就巡礼:水利建设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域的跨度,建筑物的恢宏气势,受益者的访谈,不仅让人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还直接感受到解民生多艰的情怀;在介绍桔槔、筒车、龙骨水车等农田水利取水方式时,用实物模型演示工作原理要远比语言描述生动易懂;在讲解都江堰“分四六,平潦旱”的工作原理时,借助虚拟仿真演示枯水期和汛期水位动态变化下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过程,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能够深深地感受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

专业知识部分适合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课件+板书讲授方式为主,辅以讨论教学方式。一般来说,经过多年的教学思考,教师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总结出便于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讲授方式下知识传递更严谨、更精练,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学习效果更好。适当的讨论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同时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另外,可以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将教学PPT和影像资料等在开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同时发布公告,提出学习要求,在绪论课上由学生谈论学习心得、概括知识点,教师评点[5]。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绪论知识内容较多、课时紧张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2.5  更新绪论内容,适应时代需求

绪论内容的与时俱进即在现有绪论知识的结构框架下更新和扩展近几十年来的新成就、新政策、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如书本中农田水利建设数据截至1990年,已不能体现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实际上,30多年来,我国持续开展以发展灌溉面积为核心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等,灌溉面积已超过11亿亩,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 800多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 000多万处,各类水库9.8万多座,各类河流堤防43万千米,最新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在建设理念上,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到现在注重文化内涵和生态功能的建设,这些原本书上并未涉及的内容,体现了农田水利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扩展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可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过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具体做法,以适应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简介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中,可增加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农业水土环境保护与修复理论及关键技术等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等相关的研究方向简介;同时,根据当前农田水利新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特点,适当增加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和遥感监测ET技术等新技术的简介;另外,随着数字河流、数字渠道、数字灌区的建设和发展,满足国家对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可以普及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利和数字孪生流域等概念。

3  绪论课教学教案设计

3.1  教学要求

了解农田水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农田水利发展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等,掌握农田水利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

3.2  教学内容

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概况;

2)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3)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3  教学方法

农田水利概况部分主要采用线上自学+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视频、讲义资料和PPT自学,并在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点,准备一个话题进行课堂交流。在绪论课上,抽查学生概括农田水利史并谈一谈感想,没有抽到的学生将自己对农田水利的理解整理成文字,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农田水利概况难以用视频展现的自学部分,在线下绪论课上简要讲述,作梳理和补充。线下课堂讲授主要围绕课程研究对象展开,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

教案设计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是最为基础的要求。认识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的缘起、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等,才是新时期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绪论课是从无到有的第一课,是快速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课。其教学的成功意味着课程框架结构的稳固,既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又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尽管在实际教学中,绪论课存在诸多问题,但归根结底来讲是教师重视程度不够[6]。知识扩增和学时压缩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绪论课时的挤占甚至选择略过却是教师的主观行为;学生对绪论缺乏兴趣和教师潜意识里传递的信息相关,一成不变的课件,停留在多年前的数据,枯燥地读课件或教材,显示出教师对绪论课的不重视,自然学生也会不以为然。究其原因,可能是囿于知识层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沉淀不足。因此,教师重视绪论教学,提升专业素质,这是解决绪论教学存在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既是对教师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又是从思想层面提出的要求,其他对策措施只是保障绪论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在工作中只有知难而进、克服困难,才能够教好课、育吗,好人。

参考文献

[1] 周拨云.试论绪论的重要地位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环节:以《建筑材料》的绪论课为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2):47-49.

[2] 杨卓娟,杨晓东.关于高校课程绪论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39-41.

[3] 陈佼,陆一新,罗秀,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绪论课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3):114-116.

[4] 王晋生,袁丽,王起伟,等.供暖工程绪论课教学实践及其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2):90-92.

[5] 武和全,朱英杰.“工程热力学”课程绪论部分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16-117.

[6] 徐雅楠,狄建军,孙立杰,等.授之以渔:食品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生命的化学,2021,41(10):2321-2325.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新农科人才核心能力体系研究”(YDXNK04)。

作者:窦超银,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225009)。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平台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试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