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民俗文化村系统改造浅议
——以“美丽乡村”贵州省龙井村为例

2022-06-25 10:58刘显成彭宇昕
四川建材 2022年6期
关键词:布依族美丽乡村民俗文化

刘显成,彭宇昕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0 前 言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承载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建筑文化、民俗习惯和传统,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多元性,就是保护与发展民族的精神和魂魄,就是留住民族的根[1]。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单一的产业经济模式正在转型为多产业相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大量乡村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为以农业为基础,结合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业的“田园综合体”多产业融合结构。我国边远地区的民俗文化村,由于基础产业单一并且产业同质化严重,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缺乏传承,严重制约了民俗文化村的经济发展,及时抢救、发掘和激活根植于乡村大地的民俗文化,整合、开发并盘活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民俗文化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让民俗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2]。如何加大对民俗村落文化的挖掘、打造与展示,是当下乡村振兴热潮中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从地域特色、民俗资源、文化元素挖掘入手,提出民俗文化村系统改造的建议。

1 村庄概况

龙井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是花溪区唯一布依族特色保护类世居村庄。村内有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为布依族聚居较多的少数民族村寨,且建筑装饰风格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色彩,因此特色民族资源使村庄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曾评为“民俗旅游村”的称号。

2 村庄空间发展困境

2.1 产业同质化激烈,难以开展旅游业

村庄经济产业以稻田瓜果种植为主,同时也发展过农事采摘等休闲产业。但其产业与周边村庄同质化严重、没有属于自己村庄的特色。

作为民族特色村庄,龙井村一直都有以布依文化为特色旅游景点的诉求,但由于村庄建筑环境缺乏特色,且缺少提供旅游参观等活动的空间场所,旅游业难以在龙井村内开展,这导致一些特色的民族表演活动难以得到展示。

2.2 村庄人口外流

龙井村发展受贵州市的影响,村内就业不容乐观,青年人背井离乡,导致人口外流现象严重。村中白天仅少数老年人结伴在村中跳广场舞。村庄老龄化是龙井村面临的一个问题。

同时,由于一定时间内人口的流失,使得村庄存在了大量空闲建筑。一些闲置院落富有民族特色,但年久失修,立面破旧;多数闲置建筑长满杂草,已废弃。

3 地域特色价值

3.1 村庄文化资源

贵州龙井村有着悠久的布依族文化资源,是贵州唯一突出布依族旅游文化传承的村庄。笔者通过对村庄文化分析以及对村庄的历史文脉进行归类,将村内布依族民俗文化与村庄演变进行了分析(见表1)。

表1 龙井村文化习俗

3.2 村庄特色农业资源

村庄自改革开放前就为优良的稻田茶叶种植基地,优良的水文土壤和历史条件使得龙井村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龙井村主要售卖的粮食产品如小米、酿酒与茶叶种植等,且村庄成立了整合辣椒、酒等农产品,打造了“布依八大碗”及“龙井哈哈豆腐果”等知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营销名声大噪。

3.3 村庄文化元素挖掘

在对龙井村的民俗文化产生认知后,为使村庄在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表达出地域性的民俗文化,需要对布依文化元素进行调研。据调查,在村内一直举办文化节等形式进行音乐舞蹈、大年节、感恩节等节日纪念活动表演且贵州省内布依族文化项目已多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笔者整理挖掘了布依族村庄现存特色文化元素(见表2)。

表2 龙井村文化元素挖掘表

4 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的村庄发展动力构建

4.1 明确发展定位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村应有针对性强的发展定位,以促进生产要素的汇集。对此项目组确定了以“布依·布俗”代表着村庄的民俗文化,村庄空间发展主题以当地民俗人文风情特色为基础,突出村庄本土特色元素的价值,明确村内建筑空间民族特色、第三产业联动的发展方向。龙井村的空间发展应将“民俗、观光、环境”相联系,营造出田园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村庄环境并延续村庄乡土意境从而实现基础农业与第三产业的突飞猛进。

4.2 特色产业选择

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3]。

因此,特色产业的选择尤为重要,通过对民俗元素的提取及对自然的利用,结合村庄发展定位,在龙井村建立以特色稻茶园农业为主的基础产业和民俗风情浓郁的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的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激活村庄民俗文化、提升村内经济活力。通过以“田园牧歌+民俗风情”特色主题为导向,对现状村庄环境进行主题改造,开展布依族文化体验、农家体验等活动,并以特产为中介,与周边村庄进行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村庄共建、共享的格局,构建具有布依民俗特色的观光旅游产业。

4.3 产业空间打造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3]。在特色产业空间中,结合龙井村用地现状,构建了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组织。全村范围形成五大功能组团作为“面”,构成“一居住四服务”的村落规划格局。龙井民俗体验区、布依农耕体验区、稻梦农作体验区、亲子野趣体验区作为村庄主力打造旅游观光区域。将村寨人流最密集的街道以“线”的方式打造核心轴线,沿街经过特色改造的民俗建筑等公共服务建筑作为“点”提供产业综合服务功能;村庄生活空间作为休闲文创基地,通过文化景观场所、建筑街巷的特色营造,塑造乡土化布依族风情街;村庄西侧原农业用地改为布依农耕体验区,深度展示村庄稻田特产文化,结合农业种植实际,建立乡土农业亲农体验和农作物教育项目。

4.4 民俗建筑空间改造

民俗文化建筑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保持着传统建筑所具有的韵味,同时也饱含现代旅游建筑功能,所以将传统与当代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不一样的特色[4]。对此,笔者通过对民俗建筑功能等提取,并创造性地进行空间改造对整个民俗村旅游产业的开展是有必要的。

4.4.1 民俗建筑功能提取

笔者在调研村庄建筑院落时,对村庄内布依族建筑类型进行了分析,将村庄建筑按照居民使用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官厅。村长主事之所,而祭官厅主要是用了祭祀,其象征布依族人对权力和秩序的崇敬。在进行改造时可考虑在村入口处设置官厅建筑作为文化礼堂(见图1(a))。

2)粮仓。因为其圆形的建筑造型、独特的建筑构造和显著的民族风格,当地人喜欢称其为“圆堡粮仓”。在进行改造时可考虑将粮仓改为凉亭建筑(见图1(b))。

3)吊脚楼与石板房。布依族吊脚楼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在进行改造时可考虑在山坡上新建吊脚楼与石板房结合的民宿(见图1(c))。

图1 龙井村改造前不同功能的建筑

4.4.2 民俗建筑改造策略

乡村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应该以体现地域性、乡土性为根本,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提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识别性乡土元素,将其运用于建筑立面改造中,让人们在街道行走之时伴随着浓郁的乡土归属感[5]。对此在改造旧建筑的时候建筑立面风格设计要以村落大环境和街道整体风格为基础,同时街道上一些老的建筑中应当保留传统元素。在考虑建筑功能改造时,可以将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改造成富有纪念意义且满足当地村民精神需求的公共建筑或者景观建筑,同时设计师仍需要将当地村庄建筑材料融入到新设计中,例如在建筑山墙面绘制蜡染图案,石材、栏杆、木材等,做到与当地环境和新旧建筑和谐统一。改造较为成功的就是村内游客中心(见图2),其不仅将功能巧妙地进行转变,而且将龙井村内民居材料与构造等运用到建筑外立面上,十分富有民族特色。

图2 改造后的景观与公共建筑意向图

5 结 语

在乡村振兴政策驱动下,民俗文化乡村产业规划应该做好对自然生态景观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带动村内第三产业的富裕。所以设计师在统筹、规划乡村产业前景的过程中,要从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严守村庄生态红线,并且在政策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推动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升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ID:013274]

猜你喜欢
布依族美丽乡村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