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楚辞》,到广为传颂的唐诗宋词,无不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动人情怀。可是如今部分中学生对中国的经典诗词了解甚少,即使是会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要说真正将古诗文融入作文与生活中。而他们所使用的网络语言、“火星文”让人不知所云,他们创作的文章自然也显得空洞乏味、让人哭笑不得。
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文,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而且具有内涵,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将古诗词融入写作中,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化素质,又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融诗入文四步曲
要让学生做到巧妙地把诗歌融入作文中,绝非一件易事,要经过理解熟读、转化积累、分析归纳、迁移应用四个步骤的逐步积累与训练,最终做到应用自如、如有神笔、落笔成章。
融诗入文四步曲之一——理解熟读
大部分学生能把教材中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却只有少数人能把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将诗词内涵与所述情感解释清楚,并要求学生把这些知识要点记录下来,课余的反复诵读更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机械化的背诵。此外,还需要学生在课余充分地查找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资料,有助于诗词的内化,培养起学生对诗词的感情。
融诗入文四步曲之二——转化积累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古诗词背诵下来之后,可以牢牢记住古诗词,但是,却往往不能在写作当中及时地想到相关的诗词来加以应用,这源于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语言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适合当时情景的古诗词,平时就要先做好充足的準备。当学生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词后,就立即让学生把古诗词演变成现代文,最好是用一段生动的文字来准确表达出完整的诗词内涵。如此做,不仅仅是翻译,更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碰到类似文段就迅速地联想到相关的古诗词。
例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我尝试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深的感触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这个问题让我黯然神伤,因为归途遥遥无期。望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心中的泪也一滴一滴地滑落脸颊。或许我们相聚的那一刻,我会把今日的孤单一一向你诉说,告诉你我当时有多么想念你,或许我会保持沉默,默默承受这孤苦伶仃,免得败坏了我们相聚的好时光。
这样优美的文段与传统的古诗词翻译有些许异同,它在保持原诗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想法,使得文段更充实动人,更易让人联想到某种现实生活场景,在情感上的联系也更密切。
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多引导学生及时做古诗词翻译训练,并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润饰,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积累下很多表达不同场景与情感的古诗词,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在写作中派上用场。
融诗入文四步曲之三——分析归纳
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中留下了数不尽的古诗词。同一个题材也会被不同的人渲染出不同的色彩,更会随时间变迁、心情变化而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记忆,便于及时地联想到合适的诗词,我们应该在平日的学习中将古诗词加以分析整理,再归纳整合成各个题材的板块。
我们先从总体上来进行分析,古诗词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简单归纳为田园、山水、边塞、军旅、亲情、友情、爱情、离愁、别绪、国仇、家恨等等。
以田园诗为例,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诗最为出名,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又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世外桃源》,都是典型的田园诗,表达出隐居不仕的文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悠闲、不为功名利禄折腰的情怀。
我们除了从题材上加以归纳分类外,还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对象上来加以划分,如四季变化、自然景象等等。
从季节的角度来分类:
1.蕴含无限春光的诗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表达夏日情怀的诗歌: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3.抒写秋日风情的诗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4.描绘冬季寒冷的诗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除此之外,描绘中国大好山河的诗词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可以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分类:
1.丝丝温情融于一泓清水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2.巍峨山峦屹立纸上的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日照当空寄情思的诗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一轮明月彰显柔情的诗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融诗入文四步曲之四——迁移应用
首先,当学生积累了满满一肚子墨水后,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将古诗词迁移应用到作文或生活当中了。一开始,学生并不能做到写作文就能立即引用相关的古诗词,唯有从日常训练开始。例如在上课时听到窗外的秋风扫落满树的黄叶,就可以及时让学生想想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景。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日积月累,口头训练得多了,学生下笔时也就能联想到这些古诗词,自然而然就把古诗词融入作文中了。
其次,写作中还可以让学生联想某种情景,比如为了表达感伤,我们可以联想到独自对月思索,例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抑或是痛苦落泪,例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这样的日常训练多了,学生便能在写作时与平时转化積累的古诗词对接上,找到表达这种感情的合适诗词。
融诗入文,提高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文化
坚持不懈地做到以上几点,学生便能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古诗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改枯燥的学习方法,又能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在任何时刻看到某些东西都能及时地联想到相关的诗句,使思维越来越敏捷。从写作方面上来讲,积累古诗词,还能扩展学生的写作题材。古诗词题材广阔,包括田园、山水、边塞、军旅、亲情、友情、爱情、离愁、别绪、国仇、家恨,学生可以尽情地从中选择需要的题材,再拓展思维将题材写成文章,尽显胸臆,尽抒情感,这对于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还可以从某些诗词上读到一些独特的信息,抒发个人独特的见解,又独辟一条写作幽径。
积累古诗词,运用古诗词,更能弘扬中国古典文化,让学生理解博大精深、字句绝美的古诗词,更让学生自如地运用韵味深长的古诗词,这样一来,中国文化不再随逝去的古人黯然神伤,不再只停留在静止的书籍中,而是活跃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真正做到把中华古典文化发扬光大。
(515000 广东省汕头市汕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