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2022-06-25 19:39郑亚光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郑亚光

摘要: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工作路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建学生实践团队组织,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因地制宜组织指导活动,突出实践育人、实践帮扶成效;强化管理,完善评价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水平等四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思政教育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接下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就是说,现行阶段我国已不存在贫困村,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国家对农村的工作中心要放在乡村振兴,提升广大农民整体生活质量当中去。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沃土,应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径,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广大农村,将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最新发展理念带到农村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高校应站在为党育才,为乡村振兴培养生力军的高度开展工作,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仍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育人的连贯性持续性不足、育人实效不明显等问题。需要高校积极与地方政府通力配合,真正使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当中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意识,制定并完善服务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一、探索有效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对实践育人工作均高度重视,育人模式与路径呈多样化,在思政方向的学术研究也普遍侧重对实践育人的探究。但同时,此类研究大多侧重于实践育人的基本层面,或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教育,或实践育人模式单一,流于形式,整体缺乏更有深度的研究。比如,现有的研究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与实践育人实效性相结合等方面的成果较为缺乏。针对“实践育人”具有的功能探索,钟永淑在《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及其途径》中提出社会实践具有多重功能,比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充分体现出将“实践”充分融入到具体的“育人”工作中,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任江林在《大學生“三下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提出“‘三下乡活动是‘三农经济建设的有力推手”的观点,同时提出让在校大学生进入基层参加实践锻炼能让他们对整个社会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张家玮在《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服务社会提供助力。

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受教育特点,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到广袤农村接受锻炼,了解新时代党的战略部署及农村的风土人情,提高大学生实践服务能力,接受再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增进服务基层,实现梦想的使命自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调研村庄发展历程,找准实践帮扶点,通过组织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与当地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农村发展当中来,例如政策宣讲、创新创业等,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对乡村振兴和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探索研究,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育人的方法与策略,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高校实践育人的同时,助力乡村发展。

二、高校推进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1.建强学生实践团队组织,提升凝聚力、战斗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村庄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投入到乡村的建设是十分关键的一股力量。但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投入基层建设的少之又少,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农村不了解,在学校只注重理论学习,缺乏面对艰苦环境如何改变现状的直观感受,没有意识到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农村,由于理论学习不充分,加上对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不了解相关的政策,在实际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阻力。高校鼓励学生组建实践团队,定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工作,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激励,使学生实践团队组织成规模、成品牌,提高实践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朋辈教育的实践育人实效。通过组织高校学生实践团队与村镇结对,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内容涵盖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支农支教、研讨交流等,通过将双方的优势资源互补,既能够解决高校“培养人”的问题,又能促进农村青年了解方针政策,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些“生力军”的加入,不断提高农村的发展。

2.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扎实有效开展工作。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有着丰厚的教育文化资源,但环境相对闭塞,学生学到知识后的实践率、转化率并不高;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基层农村存在着人才紧缺,发展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问题,但恰恰就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其中,他们会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优秀的教育文化资源、先进的发展理念传播到广袤的农村大地。通过分析高校与农村相对缺少的现实条件,可以看出二者有着高度契合的天然合作条件。农村发展,根本在于打开农民的心智,使他们从主观上愿意且相信通过努力可以使生活环境更加美好。针对部分村民脱困思想不强,安于现状,没有实干动力的情况,本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实践团深入农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其谈心谈话,疏导心中困惑,坚定脱困信心。为进一步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比如可以带领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农户设计产品包装,并就品牌建设和销路等情况做可行性分析,通过专业与耐心实实在在帮助农户增收,做到了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资源助力农村发展,帮助农村谋出路,促发展。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农村开展服务,既锻炼了学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进而有机会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农村队伍当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资源;又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提升整体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强致富信心,从而找到“双赢”的有效合作路径。

3.因地制宜组织指导活动,突出实践育人、实践帮扶成效。高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系列活动,并积极协调高校各学院与农村建立“校-村”共建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等,根据实践服务的对象、内容的不同,结合本单位教学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确保在实践育人的同时,做到实践活动能够有始有终,取得成效,真真正正地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向农村干部培训新媒体运营知识,带领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组织村两委人员开通村务微信公众号,指导他们如何运营、维护微信公众号,通过发布就业信息、活动简报、农业技术、时令节气等推送,引导广大村民真抓实干,劳动致富,也可以指导农民通过电商平台出售农产品,扩大农产品销路等。

4.强化管理,完善评价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评价机制不能笼统、简单的对某一次活动效果做客观评价,要多层次、全方面地评价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实践活动中的各项表现。要分别考虑组织单位、学生、设岗部门、社会(广大村民)对活动的评价,要从学生表现、社会影响、服务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认真进行评价内容分析,从中找到活动设计的缺陷与不足,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总结反思等内容,切实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海娟.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108-111.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08.018.

[2]钱晓丹.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4):81-84.

[3]吴银银,洪松舟.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理论阐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2):17-21.DOI:10.16826/j.cnki.1009-7228.2022.0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科研项目(52WT2112)047442B9-330C-4CC5-846B-0717CA387182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