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小学阅读教学要强调分段性,平衡好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以契合学生心智及成长需要,为核心素养的落地奠定基础。低年段阅读,要以绘本为媒,培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中年段阅读,要以方法为媒,指导学生写话、想象,积累语言知识;高年段阅读,要以课内外衔接为媒,拓展阅读视野,发展学生的阅读关键素养。
[关键词]分段阅读;核心素养;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0-0064-03
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必然选择。语文学科,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人文品格的培养,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分段阅读体系的构建,能够引领学生开阔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体验中习得人文知识与关键能力,为落实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年段及阅读需要,灵活设置相应的阅读主题和内容,能够增进学生对语言技能的掌握,为后续阅读及发展语文素养创造条件。
一、以绘本为媒,贯穿低年段阅读
(一)趣味绘本阅读,开启快乐阅读体验
低年段阅读,除了读课文,还要积极拓展绘本阅读,从图文并茂的绘本中,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低年段学生年龄小,密集的文字排版书籍,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适宜的绘本读物,引导学生从绘本中认识世界。如将《断喙鸟》的绘本引入课堂,教师以朗读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经典绘本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深深被故事所吸引。绘本阅读,非常适合低年段学生识字量少、充满想象和求索的特性。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绘本,讲故事、听故事,学生就能从中获得语言的熏染,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借助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绘本以图文为主,看图想象故事情节,能够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維。低年段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了想象。通过读绘本,学生的思维融入故事中,会在想象中驰骋。如在读绘本《胆小的老鼠》时,当学生读过一遍后,教师指着绘本的封面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个绘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学到什么?”有学生说:“这本书讲的是关于小老鼠的故事,它很勇敢。我从中学会了面对困难,要敢于挑战,要做勇敢的人。”针对绘本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阅读讨论,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胆小的老鼠》阅读后,教师提问:“如果小老鼠一直胆小,看到猫就害怕,结局会怎样?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这个故事,想一想,再说一说。”这样能增强学生的思辨力。
(三)抓住绘本与语言的契合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读绘本故事,同样也要从绘画、文字中引领学生认识语言,指引学生去表达。绘本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对绘本故事的理解,或者讲一讲绘本故事。如在读《放学》这一绘本时,教师展示其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思考,讲一讲图片所包含的故事。很多学生都能够看着图片,开启听说之旅,分享自己从图片中获得的感受。看到图片上学生背起书包,与同学、老师道别时,学生说道:“下课铃声响了,一天的学习活动结束了,我们都快乐地收拾自己的书本,装到书包里,跟自己的同伴说声‘再见’,跟我们亲爱的老师说声‘再见’。我们来到校门口,看到父母后,内心别提有多开心了。不过,我还看到有同学正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妈妈……”这种以图片来讲故事的学习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引入绘本活动,增长学生语言素养
优秀的绘本不仅展现了美丽的图画,而且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和智慧。小学低年段绘本阅读,要让学生从图画中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从故事中体会温暖的亲情和友情。叶圣陶认为,语文素养要兼顾学生德行修养的发展,让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在绘本阅读中,绘本为学生提供了体验语言、感知文化、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多组织绘本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本阅读积累语言,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如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后,教师鼓励学生将故事讲给自己的妈妈听,让精彩的语段、真切的情感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同样,绘本阅读在形式上也要讲究多样性。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绘本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读的绘本,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分享,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有学生读过《生气汤》绘本后,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关于“生气汤”的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注重方法渗透,激活中年段阅读
(一)阅读说话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进入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对阅读也有所了解了。面对文字越来越多的书本,教师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在读《小蝌蚪找妈妈》绘本时,对于图片的阅读,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何读图?读图时应把握哪些要点?观察一张图片,对图中的内容,可以从左到右看,可以从上到下看,可以从外向里看,不同的观察次序,所获得的图片信息也有所不同。对于图画故事的讲解,可以是照着图片依次讲出来,如先讲起因,再讲经过,最后得出结果;可以换一种讲法,在讲起因时,预留一些悬念,调动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时,有学生进行叙述:“在一片清澈的湖面下,有一群小蝌蚪,在欢快地游着。它们在说话,它们在唱歌,它们在欢笑……突然,有一只小蝌蚪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小鱼,它们跟着妈妈游。我们的妈妈是谁呀?’小蝌蚪们聚在了一起,商量着一起去找自己的妈妈……”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读图方法,发展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
(二)读写结合,增进学生的书面表达
阅读教学要与写作相融合,以读促写。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融入写作训练,让学生将口头语言表达转换为书面表达,从阅读中积累语言,就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在阅读《海的女儿》的故事后,教师从中选择一些优美的句段,让学生展开仿写练习。如在介绍“人鱼”时:“皮肤像牛奶般洁白细滑,美丽的大眼睛像蓝宝石般深邃明亮……”教师根据文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也运用“( )像( )般”的句式来表达,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大象的耳朵像蒲扇般扇动着”“炽热的太阳像火球般挂在天空上”“飘动的白云像羊群般散落在天边”“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般镶嵌在夜空”。借助对好词佳句的仿写练习,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大胆想象,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狐狸和乌鸦》寓言故事后,对故事结局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续写故事。有学生写道:“受骗的乌鸦,内心很悲伤,它回到家里,将自己受骗的过程讲给父母听。乌鸦家族听过后,趁着狐狸睡觉,对狐狸进行围攻。狐狸受到了教训,不敢再骗人了。”小学生对书面表达不熟悉,从平时的教材讲解中,教师可以挖掘出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指引学生去创编。比如,在学习《我是什么》时,课文开头写到“我会变”,接着写“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对于这一句式,很多学生都感觉既新奇又好玩。于是,抓住这一契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拟人写法,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尝试运用拟人手法来造句。同样,也可以以“我是什么”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拟人化表达,如学生写道:“我是风,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说话。”这样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去创编有趣的句子,促进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突出语感训练,增进学生的言语积累
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关注语言知识、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活动,让学生从阅读、演说等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言语体验,生成阅读素养。语感的培养需要从字、词、句、段、篇等阅读体验中去品味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如语气词中的“啊”,不同的语气、语调、語速,可以表示惊叹、赞叹、无奈、伤感等不同的情感。在读《燕子》时,对于燕子身姿的描写,课文第三段主要从“斜着身子”“一转眼”“掠过”“唧唧叫着”“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词汇中展现了燕子飞行的灵活动态。叶圣陶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字眼”“文眼”,从词语、句式、语序等方面,去对比、去推敲、去品味,去发现语言表达的妙处,体会其中的韵味。为了强化语感训练,教师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语言类学习活动,如“读诗词比赛”“我是演说家”“挑战主持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语言比赛活动,让学生从比赛中获得语言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四)激发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中年段阅读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与想象的衔接,通过阅读,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辨析能力。比如,在学习《雾在哪里》时,该文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雾”这一自然现象。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围绕“淘气”和“顽皮”来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淘气’的孩子是什么样的?都说了什么?结合这些语言,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感知‘雾将大海藏起来’‘雾将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雾将海岸藏起来’。”接着,教师引出“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又……”的句式,让学生体会“雾”的顽皮。再如,读《黄山奇石》时,该文所展示的山水画作,以黄山的青松、怪石为主。这些奇石,让画卷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结合学生的阅读,教师挑选了“仙桃石”让学生想象“桃子”的形状,文中的“飞”字,让石头仿佛有了仙气。再看“仙人指路”,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其名字去想象石头的姿态和形状,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
三、培养阅读习惯,促进高年段课内外阅读
(一)读思结合,丰富阅读体验
阅读离不开思考。进入高年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在日常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规划,将阅读经验应用到写作中。在读《捣蛋鬼日记》时,教师让学生先读题目,借助封面、题目去了解该书所讲的故事。故事是围绕调皮的小男孩展开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以“寻找捣蛋的证据”为线索,先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本书都写了哪些‘捣蛋’的事?”,再让学生对照文本反思“如何做一个让人喜爱的好孩子”,从阅读中挖掘故事的深层内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围绕鲁迅这一人物组织拓展阅读,鲁迅对“我”的教诲,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我”的回忆中,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与敬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教师向学生推荐《生活中的鲁迅》《走进鲁迅》《一面》等文章,让学生从这些文本的阅读中,构建出立体化的鲁迅形象,深刻体会鲁迅的革命精神。
(二)品味文本魅力,链接课内外读物
高年段阅读要从浅层走向深度阅读,要组织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理解,挖掘出文本素材的人文价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探究答案。这一阶段的阅读不仅要加大数量,更要读出质量。课内外阅读的延伸,可以从同作者、同主题作品的链接中,丰富学生的阅读感知力。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如在读《宇宙生命之谜》时,对生命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围绕生命之谜,有很多假设。教师将与宇宙探秘相关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认知。
(三)提炼阅读要点,促进深度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学情、读物,提炼阅读要点,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提升阅读素养。如在读《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首先,默读课文,从文本中梳理生词,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接着,围绕难点展开讨论,同桌合作学习,交流彼此的问题;最后,在课堂上,围绕主要问题展开分享与探究。学生在阅读中,由问题到探究,逐渐将阅读技巧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对一些字词如何理解,对一些句子如何鉴赏,对一些表达方式如何运用……每个学生都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了阅读素养。
总之,小学分段阅读,要结合学情,适当安排相应的读物,渗透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教师要懂得放手,要善于搭建趣味性、多样化、互动性的阅读情境,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探究、交流、分享中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了解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规律,注重阅读的分段性,从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中增长学生的阅读认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春红,代顺丽.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分段分期模式的双重逻辑[J].语文教学通讯,2019(26):14-16.
[2] 黄雪霞.打造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上),2019(5):157.
[3] 袁妮,聂爱英.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分段指导、综合提高指导策略探微[J].教师,2018(24):85-87.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