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珍
(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 353000)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延伸,二者同属几何学,知识方法具有关联性.平面几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代数化简能力,而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立体几何中的教学方式,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归纳,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立体几何中的学习方式,只有完善思维结构特征,能够将问题分析、迁移、转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学习立体几何,可以借助平面几何类比得到立体几何,或将立体几何转化得到平面几何,二者在教学与学习中既有统一性,又有关联性.作为平面几何的延伸,立体几何在知识、方法及思想上和平面几何是相呼应的,其本质是二维对三维的对应关系.
立体几何的平面化思想,即将空间中的点、线、面的关系,通过转化的思想,使之转化到某一个平面内,利用平面几何相关的知识、定理进行研究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抓住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比如三角形的中位线原理,三角形全等原理,三角形的相似比关系,或者通过解三角形,得到题目所需的代数、几何关系,对于更为复杂的几何问题,应用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解决问题.
当几何体中的线与面的关系不明确时,可以将问题所涉及的局部平面抽离出空间,借助其平面图形更加直观的观察,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得到需要的线线、线面或面面关系.以立体几何探究性问题为例:已知平面ABCD⊥平面AA1D1D,其中正方形AA1D1D棱长为1,矩形ABCD中,AB=2,点E是线段AB的中点,试问: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P,使平面D1PC与平面PCD的夹角大小为60°?若存在,求出BP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1)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 过点D1作D1H⊥PC,可证明得到PC⊥平面D1DH,从而证明得到DH⊥PC,说明∠D1HD即为平面D1PC与平面PCD的夹角;
(2)平面抽离:在立体几何中抽离出与未知量有关的平面图形,将知识化归为平面几何问题;
常应用在立体几何的折叠问题中.通过对几何体的侧面进行展开,结合其侧面展开图研究问题,是平面化思想的重要手段与方法.通过化曲为直、化折为直,结合侧面,展开研究其平面与几何体的关联性,找到题目所需的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借助平面几何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以立体几何的折叠问题为例:在△ABC中,AD⊥BC,ED=2AE,过E作FG∥BC,且将△AFG沿FG折起,使∠A′ED=60°,求证:A′E⊥平面A′BC.
解题分析(1)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借助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结合立体图形研究,抓住图形的两个关键:不变的线线关系,不变的数量关系;
(2)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由平面图形的AD⊥BC,得到空间中的AE′⊥BC,在△A′ED中,构造余弦定理,计算得到A′D⊥A′E;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推导证明,得到A′E⊥平面A′BC.
常用于立体几何的截面问题与球的切接问题.截面法大体分为两种,交线法与性质法.应用交线法作截面,作图关键在于确定截点,作图依据为基本事实;应用性质法作截面,作图关键在于找到平行的直线或平面,作图依据为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通过作出与未知量有关的截面图形,数形结合,产生与问题有关的平面几何关系,将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
以立体几何的截面问题为例: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M、N分别是A1B1、A1D1的中点,过直线BD作平面α,使得平面α∥平面AMN,求平面α截该正方体的截面面积.
解题分析(1)性质法作截面:以C1D1,B1C1的中点P,Q为截点,连接PQ,B1D1,DP,BQ,NP,得到截线,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作出满足条件(过直线BD,且与平面AMN平行)的截面DBQN;
(2)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根据平面几何中梯形的定义,证明得到四边形DBQN为梯形,通过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得到截面DBQN的面积.
以外接球问题为例:三棱锥P-ABC中,△ABC为直角三角形,AB=AC=1,△PBC是正三角形,平面ABC⊥平面PBC,求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的半径.
解题分析(1)交线法找球心: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BC的外接圆圆心是BC的中点D,直线PD⊥平面ABC;根据正三角形的性质,可知△PBC的中心O为△PBC的外接圆圆心;过O作平面PBC的垂线l,找到球心也就是两垂线的交点O;
(2)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根据外接球的定义,易得OB为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半径,借助正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列出代数关系,计算得到球半径.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问题中,如何寻找关键的平面,如何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解题的难点,它的实质是利用几何相关的定义和性质定理将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从思想上要注意空间与平面的相互转化.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1,线段AD的中点为M,动点P在不含边界的正方形ABCD内运动,满足B1P∥平面A1BM,求线段C1P的最小值.
教学内容分析必修第二册《立体几何初步》中,处理立体几何的最值问题,需要将动态问题静态化,应用几何推理与代数推理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也就是找到动点在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的、确定的位置,借助平面几何的相关定理或进一步转化为函数、不等式问题来处理.
解题思路分析:根据面面平行的相关定理,推导得到动点P落在定直线DN上;关联平面几何的知识,代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或者构造勾股定理,计算点C1到直线DN的距离.
解题难点分析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推导关系,构造截面,找到动点P所在的定直线的过程,是解题的难点.
平面化思想的应用分析:
(1)作出截面:由B1P//平面A1BM,转化得到过点B1的平面与平面A1BM平行,作出截面B1QDN,从而构造出与之相关的不变因素,即动点P在定直线DN上;
(2)动态问题静态化:动点P到定点C1的距离C1P,转化成定点C1到定直线DN的距离,当C1P⊥DN时,C1P取得最小值.根据三垂线定理,可证明底面上CP⊥DN,最终将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的最值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选修第一册《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空间向量法是解题的重要工具.解题的难点在于建系及写出坐标,对于较复杂的不能直接建系的几何体,将局部平面抽离出几何体,转化到该平面图形中研究坐标系及求解坐标.
解题思路分析: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以证明AC与CD、CE分别垂直.结合平面与平面的夹角公式,构造线线平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推证得到CD//平面ABE;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所需的各点坐标,计算所需的方向向量,求得平面的法向量,利用空间向量中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列出方程关系,计算未知数的值,代入得到点G的坐标,求出线段AG的长度.
解题难点分析(1)建系中的难点: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证明AC⊥平面CDE,可得AC为z轴,难点在于底面BCDE上要找到经过点C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2)坐标化的难点:底面BCDE上各点的坐标,及线段AB上的点G的坐标的求解.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问题的平面化思想,即空间向平面转化、三维向二维转化的思想,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学方法,贯穿着整个立体几何学习的始末.平面化的本质是应用平面化思想的对策,包括平面抽离法、侧面展开法、截面法,把空间中的元素转化到与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有关的平面中解决.应用平面化思想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要弄清立体几何中线与面的位置、数量关系;二要找到三维中的几何元素对应的二维平面的几何元素;三是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构造已知元素与未知元素的代数关系式.立体几何问题的平面化思想,对突破空间障碍,对提高解题效率,灵活学习立体几何有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