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铁军 宋晓刚
近年来, 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极端天气导致的重大自然灾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了重大威胁。 根据《巴黎协定》 及联合国气候报告, 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对于避免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极端恶化具有“生死攸关” 的意义, 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以抑制全球气温升高成为国际共识。 在此背景下, 中国于2020 年9 月宣布将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体现了负责任大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担当。 在“双碳” 目标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面临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 必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能源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碳排放规模大, 关联性强,影响范围广, 因而我国能源行业的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关口。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 我国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离不开国际能源合作。 鉴于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 两国又互为近邻, 因此在“双碳” 目标背景下研究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近期的碳达峰目标来看, 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主要是加强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开发利用合作, 减少煤炭、 石油等高污染、 高排放能源的直接使用, 加快能源结构转变, 大力推广“气代煤”“电代煤” “油改气” 等清洁能源项目, 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从而加快实现碳减排; 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方面, 对中国来说, 天然气对促进能源转型、 治理雾霾、 改善大气环境、 实现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作为稳定的天然气出口市场对俄罗斯能源领域也具有战略意义。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 电力与热力生产、 交通和工业三大部门在全球CO2排放中占比达85% (见图1), 对“双碳” 目标影响最为关键。 电力是中国碳排放最大行业, 其绿色低碳发展是“双碳” 目标能否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中俄双方可在气电项目、 新能源电力、 智能电力系统等方面加强合作, 减少对煤电的依赖, 推动“双碳” 目标的实现。 在交通领域, 机动车排放占交通碳排放的80%以上, 中俄双方可在新能源汽车、 绿色运输、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继续深化合作。 在工业领域, 中俄双方可在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技术、 构建低碳循环工业体系方面开展合作,推进工业领域“双碳” 目标的实现。
图1 2019 年全球CO2排放按部门分解占比情况
从中长期的碳中和目标来看, 中俄能源合作还需加强氢能、 核能、 太阳能、 风能等新型绿色能源的合作开发利用, 以加强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提高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占比。 关于氢能, 两国可以在低碳低成本制氢和远距离大规模储运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关于核能, 两国可在核电、核燃料、 快中子反应堆等传统领域及核医学、 核废料、 核环保以及数字技术融合等新科技领域加强合作。 关于可再生能源,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设备制造以及技术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及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 为两国在该领域开展互利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前形势下, 中俄积极开展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对推动双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以及维护两国能源系统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助推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俄两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供应大国,通过积极开展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替代, 推动未来能源的清洁化与低碳化, 将有助于推进两国共同如期实现2060 碳中和目标。
2. 应对传统化石能源危机, 稳定能源市场
从中国角度看, 通过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 可加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贸易结构, 并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从俄罗斯角度看, 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既有助于维护其经济和政治稳定, 同时也反向助推俄罗斯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推动新兴能源产业发展, 优化其能源产业的供给结构, 达到多元、 绿色、 安全、 稳定的能源供给结构。
3. 增强中俄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
中俄作为世界能源市场上的能源供需大国, 在全球能源转型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对全球能源绿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俄两国在“双碳” 目标下加深能源绿色合作, 有助于在未来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方面提升中俄两国的话语权, 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能源环境, 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的国家能源保障体系。
俄罗斯作为能源储量大国, 能源出口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近年来受美国页岩油气的冲击、 新冠疫情以及俄乌局势引发的美欧对俄制裁等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能源市场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 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市场规模大, 但自身能源储量不足, 贫油少气, 需要大量进口能源产品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因此中俄在能源供需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关系, 且中俄互为邻国,为两国开展能源贸易活动和能源绿色合作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一方面, 长期以来俄罗斯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之间在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等问题上存在复杂的纷争, 导致俄罗斯与美国、 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外交恶化; 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 美国出于霸权和冷战思维, 将中国视为其战略威胁, 处心积虑地遏制打压中国。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 中俄两国于2019年建立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21 年续签《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中俄两国对话与合作机制更加健全, 两国战略协作更加密切。 中俄在对外关系上秉持的基本原则相近, 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为两国开展广泛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能源合作是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在“双碳” 目标背景下, 中俄都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迫切需要,两国在能源转型、 技术研发、 资金支持等方面各具优势, 为两国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与俄罗斯均为发展中大国,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两国政府共同的目标, 而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 要实现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 因此, 2060 年实现碳中和既是两国共同目标, 也是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两国均面临发展经济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 中俄两国均需解决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间的矛盾平衡, 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做好节能减排, 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只能通过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通过能源技术变革与加速绿色转型升级来实现。 为此, 中俄能源合作需从单纯关注化石能源贸易逐渐转向化石能源清洁开发利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及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协同发展, 这将会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带来新动力。
近年来, 中俄两国能源贸易增长较快。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 2015 年到2019 年, 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产品总额从1253.2 亿元增加到2942.1亿元, 2020 年主要因新冠疫情影响下降为2312.8亿元。 2021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产品总额恢复增长态势, 达到3342.9 亿元, 占当年自俄进口总额的65.3% (见图2)。 尽管近年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 加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及新冠疫情防控带来的困难, 但两国能源贸易仍保持了强劲发展的势头。目前, 俄罗斯是中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 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 第三大天然气进口来源国,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伙伴。
随着近年来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为加强两国经济合作, 中俄政府发布了一系列联合声明、 备忘录等官方文件, 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 两国能源企业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此外, 两国已建立了能源标准化合作工作机制, 并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的标准互认。 这些文件和协议进一步完善了两国能源合作机制, 为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路线图和制度保证。
图2 2015—2021 年中国从俄罗斯能源进口额变化情况
中俄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 煤炭方面的合作, 逐渐扩大到核能及电力等更多方面的合作。 在合作模式上也不断多元化,除传统能源贸易外, 在能源的基础研究、 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等的联合研发、 建设, 以及科技成果实施与转化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涉及先进核电、 数字化电网、 风能叶片、 燃气轮机、 可再生能源、 氢能和储能等多个领域。
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 近年来中俄企业已合作建成或启动一批重大战略性能源合作工程项目(见表1)。 项目类型包括输油管道工程、 天然气管道工程、 液化天然气工程、 天然气化工综合体工程、 核电工程等。 这些重大项目的顺利建成或推进, 是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和引领性成果, 标志着中俄两国能源合作迈向新的里程碑。 同时, 两国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研究、 谋划和推动更多新项目的建设, 以满足两国规模不断扩大的能源合作的需要。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中俄能源贸易中, 石油和煤炭贸易额占比虽逐年降低, 但至2021 年仍占比高达90.38%;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 其贸易额占比虽逐年快速增长, 但至2021 年占比仍仅有8.19%; 电力、 核能等清洁能源贸易占比更低, 到2021 年仅有1.43% (见表2)。 数据表明, 中俄能源贸易存在明显的清洁绿色能源产品占比低和种类单一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受中俄间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限制, 目前中俄东线天然气管输能力远未达到设计能力, 远东线与西线的建设日程仍未确定; 二是由于资金不足, 俄罗斯在清洁能源开发生产方面投资受限, 面对国际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其清洁能源的开发生产和供应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三是中俄在绿色能源生产、 存储、 运输、 终端利用及管理各个环节仍存在诸多技术挑战,如在资源分布上, 太阳能、 风能和水电等新能源分布存在时(季节) 空(地区) 差异, 导致新能源发电峰谷稳定性差, 在调峰技术、 能源存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
在全球气候治理及“双碳” 目标背景下, 天然气与新型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是能源长期发展的现实之路, 但新型绿色能源开发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和未来若干年, 以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清洁能源需求仍将继续增加。 随着世界各国天然气需求量激增,俄罗斯天然气市场库存低位、 供应趋紧。 加上长期以来俄罗斯受经济发展和资金能力制约, 能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导致其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受到限制,俄罗斯能源产品供应远不能满足出口需求。 根据环球印象发布的《2022—2026 年俄罗斯天然气行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 预测, 2022—2026 年俄罗斯天然气供需仍存在巨大缺口。 近年来, 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推进, 中俄两大邻国虽已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面对清洁能源需求加大以及新能源开发, 目前俄罗斯现有能源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高质量清洁绿色能源的需要。
表1 2018 年至今部分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列表
表2 2017—2021 年中国从俄罗斯各类能源进口额单位: 亿美元,%
由于国际政治因素, 美国及其追随者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打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随着美国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 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转变为供应国。 这种情况下, 美国阻挠俄罗斯油气出口和破坏中俄能源合作的意愿更加强烈。 除了技术与产品封锁, 美国还可能利用其金融霸权对中俄能源合作及国际贸易活动设置障碍, 给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中的供应链带来重大威胁。
进入21 世纪以来, 国际能源市场频繁波动, 油气发生数次剧烈震荡, 给各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给能源需求大国带来巨大风险。 除了国际能源市场供不应求这个根本性原因以外, 也存在金融资本为谋取暴利, 利用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进行幕后投机操弄, 干扰正常的能源市场交易秩序,引起市场短时间内暴涨或暴跌。 除此之外, 地缘政治、 地区冲突、 自然灾害等因素也都会导致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稳定。 欧洲是俄罗斯传统能源出口市场,长期以来欧洲主要以俄罗斯作为天然气进口来源,欧盟国家天然气进口的45%来自俄罗斯, 德国更是达到近60%。 近期俄乌冲突使得俄罗斯与欧盟关系进一步恶化, 俄罗斯布局其能源出口向亚太地区转移。 但由于俄罗斯与欧洲的地缘优势以及部分欧盟国家对俄能源的高依赖度, 所以长期来看, 俄罗斯与欧洲传统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性。
区块链、 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绿色能源的运营与使用效率, 降低能源碳排放,使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但目前中俄绿色能源贸易合作与信息化、 数字化、 智能化的融合式发展水平还不高, 在能源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 能源产业技术革命和绿色发展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引导措施。
为应对美国主导的西方政治势力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干扰破坏, 中俄双方需加强战略合作, 在互谅互让基础上消除或减少双方能源合作的政策性和制度性障碍, 以合作共赢理念谋求双方利益契合点。面对美欧在技术、 金融经济及产品上的封锁与打压,应通过加强与友好及中立国家的沟通和互利合作,努力挫败美国胁迫其他国家孤立中俄的企图, 同时中俄在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 需继续扩大绿色能源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加强联合技术攻关与创新, 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绿色能源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 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共同努力推动两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能源企业是能源合作绿色发展的关键主体, 为有效推动两国能源企业交流合作, 政府还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健全合作基础条件, 将高水平的政治互信转化为战略合作成果, 为中俄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做好制度保障。 中俄两国可通过能源合作组织,建立能源绿色合作沟通与协调机制, 在法律规范统一、 能源技术标准互认、 碳捕捉与封存利用、 碳排放测算、 碳交易市场管理、 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制定合作机制, 为企业在合作中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保障。 中俄双方还应积极搭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 共建关键技术合作研究平台, 鼓励专家学者与企业互访交流与知识共享, 从而构建能源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 推进两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双碳” 目标背景下, 目前世界各国均在能源技术绿色创新中展开激烈竞争。 中俄双方可在高度政治互信的基础上, 以绿色低碳能源为方向, 在技术创新、 产业升级、 模式创新、 制度创新方面展开高水平合作。 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新能源前沿技术突破、 绿色能源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努力推进绿色能源产品贸易多元化,为两国“双碳” 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未来能源绿色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世界其他国家能源产业绿色发展, 为尽早实现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在加强能源技术交流合作的基础上, 中俄应继续深化产业链合作。 上游方面, 俄罗斯目前在北极圈内的油气勘探, 受到欧盟与美国经济制裁与技术封锁,中国可就资金、 技术等与俄罗斯在北极能源勘探与开采方面进行更深度的合作, 积极参与俄罗斯天然气上游项目, 从而获得长期、 稳定、 价格合理的清洁能源供给。 中游方面, 中俄应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等合作, 完善能源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能源设施和技术升级, 提升绿色能源开发与供应能力, 满足两国能源合作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下游环节, 中国应加强与俄罗斯企业在炼油、 成品油环保升级、 能源储备库、 天然气液化与发电等领域合作, 在保障清洁能源供给稳定的同时, 研发提升油气储备利用等低碳技术能力。 在能源领域产业链合作中, 中国可发挥其强大的基建、 装备、 资金、 市场优势, 俄罗斯可发挥其强大的资源与技术优势, 积极参与俄罗斯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俄罗斯绿色能源开发与供应, 从而有助于我国在大幅度消减煤炭生产与消费时稳定提升非化石能源的供给,也有利于保障俄罗斯能源市场与经济发展的稳定, 最终有效推动两国顺利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长期以来, 西方大国垄断了国际主要能源市场定价权, 随着中俄能源合作贸易规模越来越大, 以及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中俄应共同积极探索能源市场化定价机制, 积极扩大两国本币在结算支付等商业领域的应用空间, 通过商业模式、 定价机制、 结算支付等机制创新和完善, 降低汇率风险, 减轻外汇压力。 特别是面对美国的贸易制裁, 中俄两国需通过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 逐步打破美国能源金融霸权。同时应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 通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扩宽融资渠道, 为双方长期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数字化、 智能化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保障。 通过将数字技术、 信息技术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 发展低碳能源领域的新材料、 新工艺与新技术, 有利于克服目前绿色能源发展中的一些瓶颈,如研发应用智能机器人勘探和开采北极油气, 研发智能电网系统提升电力调控运行效率等。 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等技术提升能源项目建设的智能化管理和绿色建造水平,降低造价; 通过5G、 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 提升两国能源交易效率并降低贸易成本; 通过搭建能源贸易数字化平台, 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 强化能源运营监管服务, 促进中俄能源贸易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