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活动下的幼儿表征探索

2022-06-24 12:55姚舜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班本课程

摘 要:筷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文章以绘本《中国筷子》为例,给幼儿提供了实践体验的平台,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幼儿的经历,促进幼儿实现从体验到表征的发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班本活动;班本课程;幼儿表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64-04

引  言

不久前,我园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中国筷子》。这本具有浓浓中国风的绘本,在一众“卡通风”绘本里脱颖而出。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筷子,幼儿既有亲切感,又有因不会使用而产生的茫然感,但对于教室里出现的绘本更多的是感到好奇。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适应幼儿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教师要同幼儿一起走进筷子的世界。

一、调查先行,启发思考

为了更好地开启班本课程,教师设计了“筷子探索记”这样一个调查表,让幼儿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已有经验和想探索的区域。

晨间谈话时,幼儿互相分享着在家里发现的关于筷子的问题,如“家里的筷子是什么样子的”“筷子的用途”“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用筷子吗”“筷子的材料”……有些问题在伙伴那里得到了答案,而“筷子的礼仪和禁忌”“筷子的多种用途”等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就成了教师与幼儿探索的方向。

二、巧用游戏,玩中发现

通过调查分享,幼儿对筷子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惊奇地发现:除了用于吃饭,筷子还可以是很好的游戏工具。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板块,教师把幼儿想到的游戏做一个集合,有挑筷子、夹球、投壶、筷子大力士等一系列好玩的游戏,具体见表1。

(一)追随兴趣,生成活动,支持幼儿充分感知

教师和幼儿用表征的手法设计了一张任务卡,任务卡上有8个关于筷子的游戏,幼儿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区域打卡并做上相应的记号:成功的打钩,没有顺利完成的打叉,来不及完成的则可以暂时空着。每个幼儿领取自己的任务卡后,在一周时间内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进行游戏。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幼儿自主完成了这次的任务。

任务卡的使用能让幼儿知道自己应做什么,能有目的地做事情。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是幼儿的潜在任务,它对于幼小衔接是相当重要的[1]。教师要求幼儿一周内完成所有打卡,但并不要求他们什么时候去做,也不要求他们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只让幼儿在活动前先查看自己的任务卡,根据任务卡的情况进行游戏。这就要求幼儿对自己的活动有规划,对时间有一定的概念。任务卡的有效使用能让这些空洞的概念变得形象化。

(二)绘画表征“经验再现”,引发幼儿积极探索

在完成任务卡的过程中,夹球游戏是幼儿率先全部完成的。在夹球的材料区中,幼儿可以选择木块或不锈钢筷子,可以选择夹毛绒球或花生,也可以选择夹豆子。幼儿夹东西的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看“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细读《中国筷子》,学习筷子的正确用法,并将活动的照片分享给家长。

此外,游戏化课程注重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之后,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为升入大班后餐具的变化提供能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集体问题,关注个体差异,给予幼儿更多的支持。教师要在有效的引导下,让幼儿充分地“玩”,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试错,获取相应的经验。

笔者在任务卡中发现,很多幼儿在搭桥这项下面都画了一个叉,说明这项游戏对他们来讲有些困难。于是,笔者先请挑战成功的幼儿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

萱萱说:“我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玩过的,试了好久才成功的。”

溪溪说:“每根筷子都要挑起来。”

糖果说:“中间要有一个三角形。”

……

听了“小专家们”的分享,不少幼儿又去试了试,成功率仍然不是很高。有一个幼儿跑过来和笔者说:“老师,他们说得太快了,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听了他的想法,笔者觉得要想办法让“快分享”慢下来。于是,笔者把那些“小专家们”又召集了起来,说明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事情。“小专家们”很快提出新方案,把一些成功的秘密画下来,这样就能让其他小伙伴看得到了,还可以和他们合作多搭档几次。实践证明,方案很成功。

这一次“小专家们”提供的方案图纸,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是深度的语言表达,这是他们在脑海中反复检查后梳理出来的宝贵经验。幼儿在游戏与学习中运用表征,也就是通过书写、绘画、讲述或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能够逐步养成习惯,并借助表征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2]。可见,在自主的环境中,在探究式的问题下,幼儿能将绘画表征的审美与智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的载体。

(三)任务驱动,目标指向,助推幼儿大胆尝试

问题解决后,有一位小专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老师,这桥能承重吗?”笔者很诚实地告诉他:“没试过,不知道。”“那我们试试吧?”“可以呀!”

搭好桥,他把桌上的一本书放在了桥上,告诉笔者:“这是桥面,现在可以放东西了。”放第一瓶米的时候,他很小心,还有人提醒他“要放中间”,他是十分小心地放下、松手,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笑容,继续放……一直放到第五瓶都没有塌掉,这时边上已经围了一圈“粉丝”,有的幼儿说:“这才是真的筷子大力士。”有的幼儿出主意:“把那个花盆放上去。”“把一筐米都放上去。”“把椅子放上去。”……一群出主意的人,把桥能否承重这个话题又升级为“桥承重的极限是多少?”这时这座桥上已经有一小筐米和一把椅子。笔者又顺势提问:“能站人吗?”“啊,这不可能,筷子太细了。”“你看杯子已经变形了。”“筷子也有点歪了。”“你们有办法解决吗?”(安静了一会儿)“我明天带个不锈钢的杯子?”“我家有火锅筷,粗一点、长一点。”一边说一边拿起桌上的纸一卷,说:“有这么粗。”

“能不能在教室里找找,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我们现在就完成这个实验。”“我们的碗也是不锈钢的。”“老师,你墙上的树枝能拿下来吗?”调整实验用品,承重实验继续,桥很快就搭好了,他们商量后决定让我们班最瘦小的一名幼儿来挑战。挑战成功,只是树枝已被压到最低、变形严重。

“老师,我们教室里还有更粗的棍子。”小徐指着墙边的纸棍喊道。“你想换个材料,再试试?”幼儿们肯定地“嗯”了一声。

实验继续,再次迅速搭好一座更大的桥,芸熙很自觉地跑来了,刚站上去,啪,棍子断了,大家马上围过来,并给出检测结果:质量不行。

在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这个小实验是他们自己在经历一个表征后生成的活动,是兴趣点的扩张。从分享搭桥到能否承重,从承重的极限到能否撑起一个人,笔者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不断挑战。有的幼儿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有的幼儿在不断创造,也有的幼儿在模仿同伴……全班幼儿都在积极思考、分享交流。而笔者只是在抛接问题中拓展幼儿的思维,保证他们在探索的行动中不偏离方向,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直接感知,在合作探究中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四)问题引领自主创作,解读幼儿“记录呈现”

任务卡的最后一项是设计一双筷子,虽然幼儿基本都打钩了,但是他们的设计比较“敷衍”,于是,笔者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笔者分享了他们的作品(如图1),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幼儿回答说:“我们家人多,每个人都应该有双自己的筷子,颜色不一样了,就分得清了。”“这双棕色的是可以试毒的。”“我这双是专门吃玉米的时候用的。”“我的是自动筷,手在上面按一下,就可以自己夹了。”……

原来,每双筷子都有自己的故事,让筷子不仅仅可以夹,更赋予其某种独特的理解。幼儿画出的内容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会把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表征。于是,笔者分享了一个“筷子爱美丽”的故事给他们,还分享了他们喜欢的花纹(点、线、面基本组合图)。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从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评头论足。但是用幼儿的视角去观察、倾听他们的内心表达,教师就能发现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因此,教师要理解幼儿、接纳幼儿,适时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支架,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借助生活,提升能力

生活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为幼儿探究活动搭建适宜支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使他们在与物品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借助游戲提升能力。

(一)培养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的习惯

与主题关联度较高的绘画表征,已经不再仅仅是对绘画技巧的要求,更需要幼儿完整的思考。记录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再度学习,让幼儿明白存在的问题后再继续探求答案;不能成功的,要逐步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在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幼儿在观察—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持续思考,最后以表征的形式记录分享。表征就是幼儿自主连续性学习的成果。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明确自己和幼儿的分工,教师——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儿——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只有学会认真观察、有效指导,才能让绘画表征真正实现其推动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绘画表征的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增长教育智慧、提高专业素养是结果。

四、快乐延续,文明传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我园近期尝试了让幼儿用筷子吃饭,使幼儿掌握一些使用筷子的礼仪。

在调查报告中,幼儿对于获取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进行了融合梳理。筷子的文化内涵丰富,幼儿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

对于礼仪,幼儿有自己的认知、感受、想象、情感、行为。幼儿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进行表征、呈现、分享,如长辈先动筷,筷子不可以插在米饭里,不可以挑来挑去……将这些记录表剪贴下来,提醒用餐的自己,告诉小班的弟弟妹妹,回家分享给爸爸妈妈。

幼儿在学习运用表征的方法中,因为各自的能力和特点的不同,不能将所想的内容顺利地记录下来。当表征内容不能反映幼儿的需求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现场说一说,及时记录在表征的下面。有时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同伴会有更好的想法,这就需要幼儿随时调整自己的表征作品。这样的过程会让幼儿更加印象深刻,更有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次班本活动中,教师更多地让幼儿尝试使用绘画表征的形式来表达事情。班本活动下的绘画表征,可以作为幼儿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语言方式。怎样让表征与各领域活动相融合,成为幼儿学习的媒介,是接下来需要继续研究的小课题。

结  语

教师要全方位地了解幼儿,再有针对性地给予其指导,这样幼儿无论表征水平、认知水平还是交往水平都会发生惊人变化,他们会更加热爱观察、热爱生活,也更加乐于表现。在基于绘本《中国筷子》的班本教学中,幼儿通过与筷子的亲密接触,知道了很多关于筷子的小秘密,掌握了筷子的使用方法,了解了筷子的历史文化,学习了筷子的使用礼仪,分享了筷子的游戏,提高了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陆金薇.基于多元表征的幼儿科探“三维共进”策略[J].家教世界,2018(33):37-39.

作者简介:姚舜(1990.4-),女,江苏启东人,任教于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启东市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班本课程
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观察、表达”一体化
七色花开 幸福满园
班本课程,让孩子玩得更精彩
班本课程开发要立足课程文化自觉
班本主题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幼儿园剪纸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小学班本课程,让教室更具“魔力”
挖掘绘本资源,构建低年段班本课程
基于儿童语言表达力培育的班本课程实践
特色龙城,润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