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2-06-24 21:57周喜林单盈
大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建设

周喜林 单盈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也随之提到了新的高度。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陆续出台,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极其重视,其成败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高校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路径,致力于提高校园文化环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222-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基础和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教师在进行职业相关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追求职业发展、履行职业职责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师风是教师在进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即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职业作风[2]。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师德师风标准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武装[3]。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的讲话中提出了成为优秀教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标。

我国众多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源泉。而在现阶段,社会整体形势复杂,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仍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对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必须保持客观清醒的认识,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大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优秀人才。

一、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思想意识弱

现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不足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意识薄弱。部分教师对师德认识的深度不够,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只停留在日常的言行或者表面上,而对其中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及要求认识不到位。有些人对师德的认识局限在不犯法、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范围内,认为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行为只是个人的社会活动方式,与他人无关,认识的高度和深度都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将师德与高校发展作为整体去考虑;也有一些人认为良好的师风就是不对社会风气和校园风气造成负面影响,而没有全面地、用联系的观点去考虑。其实师风与社会进步是一体的,包含着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其中的每个角色都对学生有影响或产生教育意义,而这种影响或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所以,对于师德师风的认识要全面,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重视。

(二)缺乏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也是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不足的主要表现。如果说教师对师德师风认识不充分导致师德师风出现问题并非主观意愿,那么教师缺乏责任感与教师主观意愿之间则有着直接的关联。有些教师对自身岗位职责认知明确,却对自身职责懒于执行,只履行教师“授业”之责,忽视教师“传道”之任,认为把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责所在。这些教师不知道“传道”在“授业”之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的道理[4]。传道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投入、不专心、不全面,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就“不见踪影”,很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与学生关系不紧密,严重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风貌,进而对整个校风或社会风气都有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不只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更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三)人才货币化

人才货币化是现在一些高校对人才定位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人的学术深度和成果存在差异,社会及学校对人才的认定方式一般用具体货币价值来标注和体现。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和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将人才货币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将个人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直接等同于不同数量的货币,有多少科研成果就有相应的货币数额。人才价值货币化的认定过程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有弊,其积极作用是可以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丰富科研成果,能保障一部分教师生活稳定、经济无后顾之忧,让其专心致力于科研;但另一方面,也易使学术风气败坏,使人变得唯利是图,金钱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对人才培养极其不利。把科研成果等同于现实中的金钱,改变了身为人师的初心,改变了教师的职业风格,严重影响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效果。

(四)目标功利化

受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机制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目标功利化倾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科研时往往不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与兴趣,而是为了职称晋升或是金钱奖励,其学术发展目标越来越功利化,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务完全不感兴趣或是不参与其中,起不到作为学生人生导师应有的作用,甚至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也表现得很功利,为学生服务和付出后总想得到一定的物质回报,完全丧失了教师职业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可见,在高校的各种考评机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如不进行修改和完善,对高校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校师德师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现在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不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发展。时代是发展的,从古至今人们对“师德”的要求和标准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出台,“红七条”明确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底线。2018年,《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出台则更加明晰了教师职业规范的新时代标准,明确了师德的基本底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也不同,教育宗旨和目标必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正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师德师风的范围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要求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理念要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党的事业服务,思想理念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宗旨相一致,这才是正确的社会文化。师德师风也要有新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体现方式上也应有所创新,以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职责定位不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更是促进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完成和提升人才质量工程的重要力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中流砥柱[5]。教师的职责具有长期性和全面性,教师的教书育人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的育人质量和声望,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定位不准,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没有一定的职责担当,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期教育的意识或理念。他们虽然在教育工作中可能取得了短期的成果,但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没有足够的规划,对学生的培养也缺乏长远意识,从而出现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进入社会后却难适应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师职责定位问题,更是一个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认识不足的体现,达不到长远的和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三)机制设置片面

教师有自身的工作使命和岗位职责,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或者评优、职称晋升、任职提拔等各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制度。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很多人都会为之而努力,无论是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路线,还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行政路线,在考核机制上都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而这些机制往往都会对师德师风提出相应的要求,有对思想政治方面有相关的调研和测评等环节,但其中仍然有一些程序化的工作,因调研和考查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少数人为了达到目的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严重的甚至会悖离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没有尽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言传身教”的正面榜样职责,对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是对教师岗位职责的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是关于师德师风的考核机制要全面、严格,把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限制在最小范围,以净化学校风气,提升校园文化。

(四)考核制度不严

学校内长期的固化思维导致传统的教师评聘体制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不了新时代的师德建设要求,这在高校教师准入流程的设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高校在选聘教师和引进人才时都以“科研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而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素质却不够重视[6]。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干部任用选拔机制上存在着对思想素质方面考核不足的问题,都把科研能力或学术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只要学术好就可以做研究生导师、获评优秀党员、优先评聘职称、优先提拔干部等,而在思想考核方面却不够慎重,没有认真地去核实和考核,导致在后期工作中一些人在思想上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这不但有损自身的工作形象,也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是起到不良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给学校的财力和人力都造成巨大的浪费,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一)积极采取正面激励

帮助人进步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励。在学校范围内,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要想使其进步,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最好的方法便是积极鼓励,或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奖励政策,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同样对一个人,采取表扬的方法进行教育,其效果明显好于批评,所以多采取激励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同样,提高校园文化质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采取正面激励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让教师以身作则,出色完成岗位职责和工作使命,用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在提升教师师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合理设计负面清单

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做出了进一步指示。同年底,《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各校应当依据本意见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做了明确要求,要把师德师风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对高校教师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7]。可见,高校内负面清单制度的作用和認识已经不断得到发展与深化,其是有效制约校园内不良行为的重要机制,可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日常言行,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有效保障。一些高校对师德考核的负面清单细则制定得特别具体和严格,包括日常的言行和做事的规范等,比如人际交往礼貌用语的规定、校园行车速度的规定、校园内车辆停放的规定、食堂餐具使用的规定,等等,无不显示出对师德师风的严格要求。从执行效果来看,负面清单设计和执行对提高师德与校园文明是非常有效的。负面清单编制是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与依法治校理念相吻合[8]。但是,设计负面清单应该遵循科学、民主和法治的原则。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条例和办法,因为只有符合学校实际的负面清单,才会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并让广大教师遵从,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达到既可以提高教风又可以整顿学风的最佳效果。

(三)拓展宣传教育平台

思想文化建设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建设优良的宣传平台,把师生当中的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师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对师生的发展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学校对榜样的宣传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从不同的群体中选拔优秀的集体和个人,树立不同的先进典型,这对不同的工作能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例如,优秀科研团队和个人对学术研究、学科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对普通党员、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上有明显的引领作用;优秀教学团队、优秀课堂等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学校对相关优秀事迹的宣传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组织会议、专题学习、工会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对提高师德师风水平是特别有利的。

(四)利用群体共建优势

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在高校的教育事业中,要随时发挥集体的共建优势,做到学术、教学有团队,学习、生活有组织,包括各种考核机制都应由各相关部门合力组织和设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师德师风教育属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理应由专职部门全力落实,由专职人员承担具体任务,这有利于健全师德建设组织机构,并促进高校教师工作部向着专职化和独立化方向发展。但“独立”是相对的,具体相关部门或机构落实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要由所有职能部门或单位进行联合监督和考核,这样既可以充分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又可以有效制约“一方独大”而有失平衡的局面,充分体现民主、科学的原则。各部门对各项工作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因为只有利用集体的智慧,才能制定科学的制度和规范,才能组建实力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团队,才能铸造坚不可摧的党团组织。因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中,提高个人素质固然重要,但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集体的力量更为有效,要充分利用群体共建优势。

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两个关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文件,即《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教师职业实践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这两个文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重点推介。《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主要从关怀、信任、尊重、正直四个方面规定了师德价值观及基本内涵。《教师职业实践标准》从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学习型团队中的领导力、持续的专业学习五个方面规定了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即标准 [9]。由此可见,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实践和职业道德标准十分重要,并且要多采用正面宣传和积极鼓励的方法,广泛拓展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利用集体优势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这些都是解决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人才的培养是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以德施教、立德树人,做好优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保障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根本保障[10]。高校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整体战略的高度,引导教师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加强教书育人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修养,发挥良好师德师风的引领作用[1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国家建设和发展对综合能力优秀人才的需求及维护社会稳定、保卫人民安全的需要,高校培养全面人才的任务更为艰巨,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决不能松懈,并且要将其作为学校发展中的常态化工作进行研究和落实,不断地完善相关机制,寻求最有效的建设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01).

[2] 李进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词语释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 秦苗苗,曲建武.改革开放以来师德建設的主要经验与现实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6):46-47.

[4] 王维新.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0-111.

[5] 魏国辉,曹慧,马金刚,等.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7):53-55.

[6] 黄映晖.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8(8):79-81.

[7] 周佑勇.努力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法治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19-21.

[8] 刘亮.编制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20(2):91-95.

[9] 张雪芹,吕阿欢,何清,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J].文教资料,2020(7):132-135.

[10] 迟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0-82.

[11] 陈莹.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J]. 法制与社会,2019(14):169-17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建设
致良知与师德
寒露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