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梁 庄金环 史静妍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共同富裕的需求具有深度的契合,两者之间这种天然的耦合性要求新时代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职业教育基于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促创业稳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其主要实践路径在于: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拓宽致富渠道;服务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对接困难群体,精准预防返贫;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兴旺;革新产教融合,筑牢育人系统。通过职业教育的创新变革,统筹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与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共同富裕;耦合机理;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2-0020-08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我党奋斗与发展的不懈动力。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顾全人民需求,在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提出要扎扎实实推动共同富裕、实实在在造福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实力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生态环境富裕、社会保障富裕等,其中,经济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点,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在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提升技术技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和现实路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本文从职业教育内在功能角度出发,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通过剖析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探索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与要求
(一)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后,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发展与实现有了更高的要求,期待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共同富裕的号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其内涵有以下几点:从范围上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部分人的共同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奋斗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时间上看,共同富裕是分阶段的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不同人群实现时间有先后,富裕地区带动贫困地区携手并进,在社会发展的推进过程中最终实现所有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从程度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无差别的、人人均等的平均主义思想下的共同富裕,而是缩小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倡导共创共享,以奋斗的姿态走好人生路,百折不挠,永不懈怠;从领域上看,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富裕,也包含人民精神文化的丰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组织、有顺序、高质量地扎实向前推进。
(二)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
1.共同富裕的经济要求。在经济建设层面,共同富裕既要关注收入差距,也要着眼于分配体系的完善。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是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以及行业收入差距。以乡村振兴为基点,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发乡村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村人口的收入渠道,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深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转换优势资源,分层分阶段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改善营商氛围,监管企业行为,减少行业垄断,激发企业积极性,缩小行业差距。长远目标则是完善分配制度,构建橄榄型健康社会结构,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更加完善,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共同富裕的精神要求。在精神文化方面,共同富裕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进而产生社会建设成果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匹配、不适应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难以实现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更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①。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做文章,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塑强健之体魄,筑时代之精神,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凝聚各民族之心、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
二、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机理分析
共同富裕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理解共同富裕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体现了生产力要求属性,是继温饱、小康目标之后的升级版,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水平要求,迫切呼唤高水平供给和高品质消费。“共同”则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要求,高度要求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凸显共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价值导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综合系统,需要经济、政治、教育、社会和生态等多元系统的统合推进。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职业教育系统的功能决定了其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是两个开放系统,从整体上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发展与实现具有“支撑—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同富裕子系统以及耦合系统高效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技術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经济建设方面,职业院校的研究成果和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文化传承方面,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为共同富裕提供文化导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国家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具有“牵引—重塑”作用,是实现职业教育子系统以及耦合系统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的建设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提供动力;共同富裕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理念提供价值引领。从上述两者关系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的内在功能与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可以构建两者的耦合机理模型(见图1)。通过研究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机理,即研究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FDB12A2B-77C8-4C0C-8E5C-661A959BDDB8
(一) 人才培养与共同富裕的人才建设耦合
1.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基地,通过打造优秀师资团队、创新科研项目等方式,借助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推动共同富裕发展与实现的重要支撑。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技师技工大国建设的基础,也是工业强国的根基。
2.人才需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当今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与信息化战争,更加凸显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地位与作用。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需要现代化技能型社会的加快形成,这些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有助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专业结构的重塑,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从而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二)社会服务与共同富裕的经济建设耦合
1.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职业教育的科研成果分为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前者主要为知识形态,关乎技术技能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理论专著等知识,通过转化为人们的观念,启发人的思路,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后者主要为技术技能形态,体现为系统集成方案、教学仪器、软件产品等,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推广,创新生产方式,直接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将职业教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2.经费投入改善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共同富裕,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提供经费支持。资金支持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更新教学设备,建设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稳定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资配备,引进优秀企业的技术人才兼任教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崇高师德与精湛技艺并存、扎实理论知识与卓越实践能力充分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②。通过对职业教育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项扶持,拓展职业教育的生源空间和就业空间,不断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素养与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建设耦合
1.文化传承,提升职业素养。文化产业是精神富有的重要支柱,也是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坚定理想信念,个人在自我岗位上的奋斗史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职业院校通过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习、理解与体验中获得文化熏陶,引导和推动学生树立文明观念、争当大国工匠、展示文明形象。通过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展示文化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文化对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仅能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还将对学生以后就业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2.文化自信,转变办学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取向以及培养制度。职业教育通过文化自信支撑科学文化建设,创新内容和载体,精进教学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充满活力。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求精神文明活动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从利益导向、单一导向转变为道义导向、多元导向。事实上,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有利于职业院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改变学生功利性的求学心态,促进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
三、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理路
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协调推进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才能全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和行业共生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将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群众,不仅要缩小贫富差距、分好“蛋糕”,还要建立保障机制、做大“蛋糕”。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机构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展;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并发展生产力等。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容决定了其展开方式与实践路径也要发生转换。在此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理应充分发挥其内在功能,优化路径,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
(一)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拓宽致富渠道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产业的主力军,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如果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任何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都难以‘落地物化”④。
1.培养高质量人才,以就业促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开发,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生产方式变革、技术变革的需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報告》关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薪资待遇以及创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均可达到90%。从薪酬情况看,2019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相较于2018届毕业生增幅7.37%。从创业情况看,2019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左右,2019年有10.6%的中职高年级学生毕业后有自主创业的意愿。”⑤这些报告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比较乐观,薪酬水平不断提升,可见技能型人才的市场认可度较高,需求量较大,技能型人才市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技能型人才的充分就业能有效调动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就业结构的变化,加快经济建设,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FDB12A2B-77C8-4C0C-8E5C-661A959BDDB8
2.人才技术体系化,助推转岗再就业。在信息产业更迭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技术水平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使得部分劳动者因不能满足现有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失业。2019年就业年鉴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显示“每萬人中就有900多人”⑥,再就业问题不容忽视。魏立萍、肖利宏等学者运用生存模型中的参数法和COX半参数法,对厦门市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职业教育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比普通高中生短4.4个月,再就业的机会是普通高中的3.29倍。”⑦通过数据可以得知,职业教育对就业的稳定以及再就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擎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再就业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减少结构性失业,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关键。开发职业教育的培训职能,一方面有助于更新劳动方式,迎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帮助再就业人员胜任工作岗位,提高再就业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劳动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使他们能以平和心态面对失业的挫败并以斗志昂扬的姿态迎接再就业。实践证明,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还要重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为转岗人员提供岗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在乡村,发展不均衡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底线在乡村,可见实现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融入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乡村建设发展中的骨干和支撑作用,是职业教育的责任所系。”⑧职业教育通过整合乡村资源,转变课程设置,创新职业教育新形式,创办农村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为乡村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1.释放乡村经济活力,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职业教育是释放乡村经济活力的关键一环,是帮助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连接产业需求端和劳动力供给端,三者之间交互影响、动态传导。”⑨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开发特色农旅产品,体验乡村活动,感受乡村文化。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深入一线,助力农村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能显著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助力乡村生态宜居,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一笔宝贵财富,让乡村宜居宜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⑩一方面,职业教育为乡村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建设美丽乡村。可以讲解科学种植知识、传授农田灌溉技术、开发污水处理技术、传授成功的乡村建设经验并提供农业发展一条龙服务等,也可以推广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还乡村清澈河流和美丽山川。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乡村生态振兴引入新思想、提供新平台,建设文明乡村。通过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及具体实施路径,宣传美好生活,致力于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并培育乡土情怀,从思想源头解决乡村环境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3.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不仅事关乡村的有序、活力与振兴,而且事关国家的和谐、发展与稳定”11,其能力的增强有助于长效脱贫、有效振兴、降低返贫风险。职业教育有助于村民的社会化发展,健全民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落地实施。职业教育通过更新乡村自治理念,宣传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村民法制意识,规范道德行为;通过激发村民自我管理的潜能,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创新乡村自治形式,提升乡村自治效果。
(三)职业教育对接困难群体,精准预防返贫
虽然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还有相对贫困个体存在返贫风险,需要职业教育等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攻坚克难。职业教育面对困难群体要抠细节、抓落实、看成效,精确聚焦到贫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及贫困个人,了解实际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返贫情况的发生。一方面,通过推进供需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调整与匹配,实现供给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层面预防返贫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断激发脱贫群众的自我奋斗意识,发挥相对贫困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挖掘群众自身的发展动力与价值,拒绝贫困人口返贫现象的发生,发挥职业教育在思想层面预防返贫的作用。
1.经济层面: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雪中送炭”。存在返贫风险的家庭情况大多数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不得不牺牲子女教育,导致贫困出现代际传递的情况。对此,首先,职业教育招生要有选择地向相对贫困地区倾斜,精准识别存在返贫风险的学生群体,帮助刚脱贫家庭的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进而在个人脱贫的基础上实现家庭脱贫,从而实现县域脱贫。其次,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提供技术援助,对脱贫人口工作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的工作能力,增强脱贫人口战胜贫困的信心,鼓励脱贫人口积极投身创业,激发脱贫人口奋斗致富的热情。要了解不同贫困地区环境,挖掘贫困地区资源,帮助贫困地区走好精准、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职业教育要分类指导,针对相对贫困的不同等级及特殊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科学调整教育与培养培训模式,对脱贫对象实施教育援助,以实现职业教育精准预防返贫。
2.思想层面: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提供奋斗内驱力。预防返贫不仅要在经济层面提供帮助,也要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引领。在脱贫工作取得圆满胜利后,相对贫困的群体已经得到生活层面的保障,距离美好生活仅差一步之遥。让贫困人口有脱贫致富的远大理想与抱负,增添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转变安于现状、追求安逸的思想观念,是职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突出体现。职业教育为脱贫工作提供思想保证,把转变落后地区人口的思想观念作为重要发力点,将乡村文明与扶志教育相结合,开展勤劳致富宣传展览、用奋斗书写人生公益讲座、自主创业知识讲座等活动,通过对自强不息、不畏挑战、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领悟,着力营造良好的奋斗氛围,发挥贫困群体内驱力作用,引领脱贫人口形成自力更生的发展观念。要结合实际情况,指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贫困并树立积极的奋斗思想,确保精神和物质同步脱贫,积极阻断贫困人口返贫现象的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努力。FDB12A2B-77C8-4C0C-8E5C-661A959BDDB8
(四)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兴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通过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并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产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调整专业结构,全力协调产业转型升级。及时掌握经济发展方向,深入了解新兴产业。专业设置要满足新发展理念下的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使三大产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与三大产业比重相协调。随着细胞工程、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大量新兴领域的崛起,大量新兴就业岗位生成,高职院校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增设专业,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还要在质量上达到职业岗位对技术型人才的具体要求,确保人才输出与专业升级相契合。高职教育应从“以量取胜”的规模扩张阶段向“以质取胜”的发展阶段过渡,以“大规模”对接“高质量”,从而确保输出的高质量人力资源能够真正助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发挥教育功能,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推进新动能发展壮大,明显改善企业效益,促使实体经济稳固向前发展。“在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将生产技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以及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12职业教育能够将潜在的、孤立存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技术和生产实践,协调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革新效果的最优化。人才资源和智力成本为产业升级做储备,推动以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为突出特征的节能环保型朝阳产业取代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落后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产业向着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经济繁荣的方向发展。
(五)职业教育革新产教融合,筑牢育人系统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国民经济体系正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新时代的经济特征要求职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1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重要主体作用等,力求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1.转变发展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办学模式匹配企业发展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注重实践平台建设对接企业产研学用一体化的需求。学校实训室与企业车间要充分融合,吸引企业办学,组建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组织,“发挥学校和企业作为正式学习场所与非正式学习场所的不同功能”14。职业教育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满足知识学习的需求;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积累技能经验。要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接产业发展,充分了解并突出强调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技术含量,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支撑产业的人才需求。要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建立“双师”课堂,开发企业导师资源,以本校师资对接企业专家的方式拓宽引进高水平师资的渠道,同时培育、提升本校师资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达到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目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充分对接,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资源及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基础。
2.创新教学过程,推动产教融合长效发展。将产业文化元素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引入相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教学注重知识讲述、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文化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它的主导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文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职业精神自觉和自由。”15教学与产业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创新的原动力,而且承载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价值,不断培养出助力共同富裕发展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系列讲座,探索提高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增强综合素养为一体的有效路径,以优秀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高度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品质,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将爱岗敬业转化为产业长效发展的动力,致力于实现国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共同富裕的需求具有深度的契合,这就要求新时代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快人才高质量输出,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扬奋斗思想助力预防返贫,创新发展样态助推产业兴旺。同时,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育才,全方面、多渠道、立体化助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需要职业教育的努力与转变,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做支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不断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的双向发展。
[注释]
①任政.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双重向度及其实践逻辑[J].理论导刊,2021(8):28.
②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3.
③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4.
④高建宁.因应产业转型升级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102.
⑤《2020中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项目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绩、挑战与对策——《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9.
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9.
⑦魏立萍,肖利宏.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差异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8(1):43.
⑧吴一鸣.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的“角色”担当[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07.
⑨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6.
⑩侯雪静,邹明仲,周楠,等.透视乡村振兴新图景[N].新华每日电讯,2021-10-07(6).
11马桂萍,赵晶晶.习近平关于乡村治理论述的科学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20(1):50.
12刘欢.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19.
13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7.
14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9):90.
15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2.
[参考文献]
[1]解兆丹.新时代更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4):84-87.
[2]段从宇,伊继东.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素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2018(5):23-29.
[3]李名梁.让职业教育成为助推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N].光明日报,2022-01-05(11).
[作者简介]李名梁(1976- ),男,湖北黄石人,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庄金环(1998-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新疆 伊宁 835000)史静妍(1999- ),女,陕西咸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204)FDB12A2B-77C8-4C0C-8E5C-661A959BDD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