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 吕慧文
[摘要]文章基于自然生物群落概念,从组成要素、存续状态、演绎形式等层面,挖掘产教融合生态内涵,剖析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结构特征。分别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和形式化描述语言,横向梳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发展路径,纵向建立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框架。运用催化反应机理,阐述产教融合系统在动力介入下的运行过程,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期望对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催化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2-0036-08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構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依托,而数字智能化变革带来新业态、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势必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随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路径。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被赋予协同创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内涵。
一、基于生物群落的产教融合系统构成
自然生物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相似自然资源需求、互相依赖的种群集合体。生物群落的个体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不断发生影响作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与自然生物群落相似度较高,企业、院校、政府等组织在政策、经济、社会等生态环境影响下,相互协同合作,通过知识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统一整体。
(一)产教融合生态内涵释义
从宏观层面看,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相融合,体现合作共同体的集成化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深度匹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微观层面看,产教融合是“生产”与“教学”相融合,即学校对接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将教育教学环节要素与行业企业生产要素进行精准对接和充分渗透,实现院校与产业部门间的资源匹配和耦合共生,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最新需求。产教融合多主体相互依存,存在着各种物质和信息资源联系,体现出生物意义上的共生特性,其生态属性释义见表1。
通过对比发现,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强调系统中各生物因子的相互联系、影响与功能延续性。产教融合系统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具有与自然生物群落相似的特征。一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体现为不同生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产生各种生态过程,形成生态复合体。产教融合实施牵涉面极广,既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高校院所的教育改革、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达到产业与教育融合的高度。二是种群竞合性。竞争与合作是生态发展的重要过程,同种个体间及不同种群间为争夺资源等出现竞争,但也会因为彼此创造有利生存条件而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数字新兴技术促使各行各业跨界重组,产教融合各主体集合间既需加强创新行为,增加竞争优势,也需缔结同盟,实现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三是群落有序性。自然生物群落与外界存在能量交换,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将外界能量转化为自身能量,帮助生态系统走向有序循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在社会范围内通过竞争不断捕获资源增加熵值,出现生态失调风险。加强政策引导与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合作的可持续性,实现产教融合健康发展。四是系统适应性。自然生态系统种群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适应改变,从而更好地生存。产教融合系统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对系统顺畅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在面对经济市场、技术进步等外部环境变革时,必须保持敏锐的察觉力,通过调整合作战略抵御环境挑战并适应形势变化。
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协同进化共生体系包含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共生单元是最基本的共生活动主体,在产教融合系统中是企业、高校院所、政府等组织集合;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间能量、信息、资源等交换机制,反映出共生单元融合发展的共生形式,产教融合系统注重达到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状态;共生环境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共生单元存在及互动的外部因素,产教融合主体集合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主要涉及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协同进化过程能够促进产教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增强种群共同适应性,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与平衡。
(二)区域产教融合生态结构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引导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市是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城市为载体推动生产要素与教育优质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产教协同耦合运行机制,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种群在其所在的生态群落中占据不同的角色地位,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与种群都倾向于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以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
1.产业种群生态位。产业种群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中的核心主体,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组织。种群内的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竞争能力。企业掌握大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利用市场优势及生产优势,为院校种群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和设备共享,促进信息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中流动,推动技术升级和创新;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合作,能够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形成自身组织变革,从而有机应对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2.教育种群生态位。教育种群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中的重要能量来源。种群内的组织包含普通院校和科研型院校机构两种类型。普通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能够更好地了解技术实现的基础,迸发出新的创新灵感,有利于输出人才的实用性培养;科研型院校机构主要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可以借助其他种群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更易于进行商业化开发,也能够提升专业领域优势,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转化水平,为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蓄势。
3.政府种群生态位。在生态群落中,政府种群以谋求社会效应为目的,是推动和协调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政府各相关部门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大改革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保障产教融合各种群利益,明确生态群落各主体行为的公益性责任与义务,保证产业种群与教育种群能够回归到适宜的生态位上;同时,政府种群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履行管理监督与信息服务工作,促进推动产教融合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成立发展,为区域生态运行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从整体来看,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服务城市建设能力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功能定位。产教融合系统以城市为边界,以产业链为主线,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实现空间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产教融合生态种群间的耦合激发要素相互依赖,其所释放的能量形成巨大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提高区域高质量就业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城市化建设水平,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在“以人为本、产城互动、结构匹配”中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城市和人才的协同发展。
二、产教融合生态演绎与循环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数字化进程加剧,产教融合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展现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向纵深推进的融合形态,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也遵循与自然生物群落相似的生命演化历程。
(一)产教融合生态群落生命周期演化
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运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种群结构、聚集效应、创新优势等表现相异。
1.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期。处于形成期的生态群落物种组成较为单一,生物数量偏少,群落結构因不稳定有待进化。在政府政策引力作用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期内基于城市人才资源、产业传统与技术优势,企业、院校种群开始逐渐聚集,区域集中度有所增加,但种群合作关系不稳定,聚集效应不突出且尚未形成规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增长较为缓慢,技术转化水平不显著。
2.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发展期。生态群落进入发展期后,企业、院校种群增长速度较快,聚集效应逐渐显现,种群内部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种群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企业间合作更加频繁,种群竞争力随着技术升级而增强;同时,种群利益获取模式发生微妙变化,由过去自发聚集被动获得外部利益转变为通过专业化协作、信息交互分享、技术讨论等主动、有意识地创造群体效益。
3.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成熟稳定期。在生态群落成熟稳定期,各物种生存状态良好,种群间关系协调,群落功能日臻完善。处于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成熟稳定期的企业、院校种群规模仍然增加,群落结构保持均衡,价值链的区域效应明显;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供给充足,种群激励、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机制运行稳定,种群间协同关系建立,群落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4.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更新迭代期。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自然生物群落将进入更替交叠的过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同样面临更新迭代。新技术变革时代来临,新的优势物种在政府种群的有效推动及其他服务机构的积极介入下进入种群,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与市场成长空间,种群内部出现优势成员更替,外部则表现为人才集聚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群落经过震荡继续开始新生命周期演进。
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演化过程中,具有变革需求的企业、院校等个体物种首先各自积累知识和技术,形成一定的创新优势。不同的个体物种基于生存发展需求,分别与自身同质物种进行纵向合作,逐步积累资源、技术形成产业、院校种群。而在政府种群的政策支持、资源利益协调分配作用下,关键种群紧密合作,进行横向合作创新,逐渐构建具有区域特征和创新特色、高效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群落。
(二)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
产教融合系统的形式化描述为:区域产教融合系统={企业、院校、政府,其他服务机构,城市载体}∪{协同交互关系}。这个描述不仅覆盖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也指明了各类主体之间及主体与城市载体之间的协同交互作用。区域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框架包含四个环节。
1.第一环节。产教融合微观主体行为是协同活动的起点,知识创造与技术革新都是在政策设计、机制保障、市场需求等条件下,由企业、院校等主体行为所引发。政府制定内容具有一致性、功能具有差别性的系列政策,贯通从教育到产业的教育链和产业链并统筹部署政策链。产教融合微观主体的资源交互促使各种群生态位水平提升,成为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与政策链有机衔接。
2.第二环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实质是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由财富支持知识再生产,从整体上提升全社会财富与福祉,这是“知识生产—价值实现—知识生产”持续循环的过程。在此环节,产教融合生态群落以政策链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突破,以教育链为引擎,通过深度融合的人才链构筑创新链,完成协同创新价值增值,政府种群、产业种群、教育种群分别实现自身生态位进化能力提升。
3.第三环节。产教融合成果进入城市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城市空间与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如期建立起交互的纽带。城市在产教融合支撑下,获得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动力。高素质人才集聚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研发、管理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深层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城市价值显著提升。
4.第四环节。得到完善的城市环境再次激发核心主体的活力,政府对产教融合系统内部协同关系的建立、协同模式的优化、协同融合度的深化等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社会资金持续集聚,各类政策激励和扶持手段交叉运用为产教融合创造条件,促进深层次的产业链、宽领域的人才链、全方位的创新链在空间内交融,释放出城市发展新动能,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生态型链条。
三、基于催化机理的产教融合系统运行
催化反应机理属于催化反应动力学范畴,涉及引发、正向催化与逆向阻化三种反应行为。引发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催化与阻化则可明显改变变化速率。根据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演绎实践,引发、催化与阻化机制在产教融合各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一)引发机制促进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
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初期,企业、学校缺乏合作的动力与积极性,政府需通过颁布新政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科技项目支撑、行政力等均能成为推进产教融合的引发剂,发挥“启发”功能,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1.引发机制运行。政府承担引发角色目的在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教融合服务能力。
引发对象具有三类:第一,引发对象为企业。政府可通过科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在财政税收等辅助领域提供系列配套政策。第二,引发对象为院校。政府可通过人才引进等制度保障激发组织活力,为持续性产教融合创新提供知识储备。第三,引发对象为其他机构。政府可开展为产教融合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合作、成果对接的平台建设。
院校承担引发角色旨在提高教育种群的参与积极性,为合作提供良好氛围与便利条件。引发对象主要为种群内教师与科技人员。院校可引导高端人才从事迎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果开发,为产教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的创新力量。
2.催化与阻化机制运行。催化与阻化机制在产教融合初期虽然不具有主导作用,但是依然能够影响产教融合的创新效率与稳定性。
政府、院校承担部分催化功能。政府负责提供催化产教融合的公共设施建设,保障群落成员合作过程的顺畅。院校的催化作用则体现在建立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与技术转移机制,探索现代产業学院等创新发展模式等。院校通过引进产业资源,提升发展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速率。
阻化机制反向促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主要表现为设计合理的筛选制度并阻碍无效率合作发生。承担阻化角色的多为较权威的信息机构,此类机构借助健全的数据网络消除产教融合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阻隔冗余信息对协同活动的干扰,增加合作成功几率。
(二)催化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发展
协同创新是产教融合生态群落繁衍不息的动力源泉,需要通过催化机制在产教融合发展期、成熟稳定期发挥“驱动”功能,以促进群落物种间建立良性合作关系,提升创新质量,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创新健康有序地发展。
1.催化与阻化机制同步运行。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发展期与成熟稳定期多种机制并存,而催化机制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催化角色的种群为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与院校。其他服务机构不仅为产教协同合作提供信息服务与行业趋势研究,还应对产教融合过程实行跟踪服务,协调问题、筹划规则,使合作的可操作性增强;院校催化效应则体现为给予科技人员正确的绩效评价,调动其促进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推进技术合作中的研发进程。政府在此阶段发挥阻化效应,重在规范种群行为,完善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协同合作在有效监管与市场经济规则下有序进行,阻碍合作过程中破坏参与者利益的违规行为。通过建立管理机构协调各方利益纠纷、化解矛盾,确保产教融合活动顺畅高效进行。
2.催化与阻化机制主辅运行。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发展期与成熟稳定期,群落运行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研发成功、转化渠道规范通畅、合作主体物种既定目标利益实现,因此,需探索实践操作性强的利益分配机制起催化主导作用。表现为当面临技术性难关与行业瓶颈问题时,合作院校、企业开展协同攻关研究,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与潜在合作伙伴信息,促使利益分配格局基本确立:院校重视知识产出与技术积累,以及与产业发展匹配的人才培养与公共服务等长线效益;企业以市场化为导向,重视成本回收、技术领先优势与市场占有率等短线效益。
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发展期与成熟稳定期,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还承担着辅助阻化角色,在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法律合同订立等关键环节提供第三方服务,阻断侵害种群利益行为的发生。
(三)阻化机制引导产教融合生态群落更新
当新的技术变革发生,产业面临更新选择时,阻化机制发挥“导航”作用,对产教融合协同活动进行再次筛选,阻碍无价值的合作,清理陈旧技术,淘汰不合时宜的合作模式,加速产教融合生态群落自我迭代过程,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开始新的循环发展。
产教融合生态群落进入更新迭代期,面临淘汰或更新升级的双向选择。产教融合参与种群动力衰退、创新活力不足,引发与催化效应逐步弱化,阻化成为此阶段的主导性机制,阻化角色由群落各主体种群承担。种群成员通过纲领性政策文件对产教融合方向产生引导作用,平衡群落内部关系,确保种群间不受短期利益迷惑,保持长期利益关系。
产教融合生态群落进入更新迭代期,催化机制虽已弱化,但仍然存在惯性状态下的延续作用。大量新企业的集聚将在生态群落中催生出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生对原合作模式进行改变甚至颠覆的加速替代作用力。在“阻化抑制力”与“替代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由产业技术革命缔造的新种群迅速崛起,生态群落演替,重新维持平衡稳定状态。
四、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措施保障
深化产教融合是多主体协同创新下的自我突破革新,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深度融合的要求使系统中的种群关系更加密切,在需求面、供给面和环境面导向措施的保障下,主体种群基于动力作用成长演进,使各生态因子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基于产教融合发展态势的措施分析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是统筹协调主体,院校是推进主体,企业是参与的关键主体,这三个相互作用的主体在需求面政策、供给面政策和环境面政策的影响下,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1.需求导向政策,提高产教融合准度。需求面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积极开拓并稳定新技术应用市场,从而拉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让市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决定力量:第一,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大型龙头企业是产教融合、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大企业不仅要成为行业中的领头骨干,更要牵领带动中小企业形成企业创新种群,着重突出技术性、前沿性的关键技术产教合作,真正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方向。第二,扩大产教合作范围,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技术交易市场,释放市场潜能,促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以增强企业技术与知识价值换取发展路线突破,逐渐由剧烈波动的“波浪式”发展转变形成“不断突破—增长—再突破”的创新驱动“阶梯式”成长路径,带动产业全面转型与升级。
2.供给导向政策,培育产教融合梯度。供给面政策工具是指通过协调资源支持,改善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供给状况,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第一,加快院校种群汇集,引进科技研发高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中高端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转换。继续加大各类型教育投入力度,以稳定的经费投入、具有竞争力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工作环境,增强人才有效供给,形成“金字塔”式的高素质人才梯队,既包含从事基础研究、前沿科技的高层次、紧缺创新型人才,也包括掌握先进科学方法,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高技能人才。第二,在产教融合产业、学科结构布局方面,数字时代既要遵循科技规律,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又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不仅强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强调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集中优势汇集力量,促进多产业、跨学科面对综合性、复杂性科技创新问题的协同攻关。
3.环境导向政策,加快产教融合进度。环境面政策工具是指通过财务金融、分配及信用制度等辅助政策影响技术发展,为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环境,间接推动技术创新。协同创新、聚合发展、开放共享是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是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的关键是形成以企业、院校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服务中介、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方互动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方和技术创新方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扁平化和自治型的创新网络,产生“1+1>2”的非线性效用。政府要因地制宜运用环境面政策工具,营造市场为主的创新环境,避免政策过溢遏制需求面的政策发挥。政府可有效落实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创建能够支撑各产业发展、具有公共科技性质的研究院所,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为产业技术的重大攻关提供稳定保障,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社会进步等更有效的结合。
(二)基于产教融合演化机理的措施分析
产教融合从新的战略高度,推动企业、院校、政府间积极主动地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运用产教融合演化机理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能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1.创新合作机制,延伸产教融合深度。完善合作机制,保障协同创新顺利开展,是产教深度融合最为紧迫的任务。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政府对经济活动与产教融合具有更为显著的宏观影响力与政策导向效应,对产教融合系统创新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发”功效。面向未来科技创新的新使命和新形势,既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障碍。
第一,创新合作机制,修订完善针对前沿领域具有跨部门、跨行业典型特征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管理政策等,面对新的业态,实行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充分释放产教融合创新主体的活力;加强统筹带动,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壮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第二,通过建立完善灵活的人才发展机制和引才用才机制,汇聚大量创新人才。招募高端人才团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管理制度,以开放性、结果导向的科研资助制度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人才对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适应性和支撑性。第三,天然的跨界属性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平台化发展方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涉及主体多样、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政府可统筹具有公共性的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重大平台互联互通,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相协调的机制,为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创造交汇点,也为产教融合综合改革与制度创新提供试验渠道。
2.探索开放机制,提升产教融合效度。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与院校是科技研发的活跃因子,对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需充分发挥活跃因子的“催化”作用,增强协同合作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顺应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大势,提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层次和水平,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的作用,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战略抓手,向院校和企业提供精准化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第二,适度改革院校与企业现有人才评价机制,疏通转化渠道,加快产教融合科技创新进程。院校、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可探索制定有益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符合国际惯例的自主人才评审标准,跨越产业与教育脱节的鸿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三,发挥金融、科技等其他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打破创新体系界限,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深国际化程度。推动院校与跨国公司、世界一流院校建立稳定关系,进行实质性合作,共同开展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实现技术来源与创新多元化,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奠定基础。
3.完善监管机制,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产教融合生态群落进入成熟稳定发展后期,容易出现运行机制僵化、合作冲突与违规行为剧增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发挥法律法规与行政监管的阻化作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应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一,不断完善补充产教融合各种群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规范合作行为的法律法规,保障产教融合在有效监管与市场经济规则、教育发展规律下有序进行,阻碍破坏群落各成员利益的违规行为。第二,适当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组织,如区域监察部门、产教融合专家督导小组等。当融合主体价值观出现冲突时,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组织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纠纷,及时对影响融合的行为做出纠正和处理,确保协同机制发挥作用,沟通合作能够顺畅高效地进行。第三,建立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以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将融合工作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紧密结合校企实际需求,全程监控产教融合过程中不符合发展规律的错误行为等,自动修剪不符合生态群落存续要求的合作关系,避免系统臃肿低效能;应对数字时代新技术变革,全方位实施质量监控与反馈,阻碍没有价值的合作继续进行,淘汰不合时宜的产教合作模式,保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的循环发展与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2]沈铁松,谷伟.试论复杂网络结构视阈下职业教育生态圈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8(9):44-50.
[3]董彦宗,刘澎,潘新民.混合所有制视域下高职教育生态因子解析[J].教育与职业,2019(7):47-50.
[4]韩连权,臧志军,尤婷婷.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要素、困境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2):26-30.
[5]许艳丽,高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特点与优化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9-44.
[6]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7]郑艳秋,周林娥,贾光宏.产教共同体:内涵价值、问题困境与路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6-9.
[8]谢露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林波(1983- ),女,山东威海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吕慧文(1992- ),女,吉林延吉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深圳 51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数字时代生态群落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协同演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2021C015,项目主持人:林波)和2021年深圳市教育规划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dazb21004,项目主持人:林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