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24 21:09马佳范文涵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定位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马佳 范文涵

[摘要]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逻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路径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综合表征和结果。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实施旋转门项目式教学改革,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实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改革,推动理想信念与技术技能双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办学定位;教学定位;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2-0051-04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了“深化改革—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职业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期。如何紧握政策契机,深化内涵建設,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成为高职院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拟通过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厘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高职院校抓紧政策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一、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缘起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逻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路径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综合表征和结果。

1.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逻辑。《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在此之前,我国高职教育一度深陷于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单纯学历教育”与类似技工教育的“简单技能教学”的钟摆效应之中。前者虽然满足了普遍存在的学历补偿需求,但是对职业性、应用性、开放性关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教育者“学非所用”的就业困境。后者虽然凸显了职业性、强化了技能训练,但是忽视了高等性、教育性、全面性,致使仅对某种特定技能“学有所长”的受教育者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更新中被淘汰出局。因此,作为与普通教育相并列的类型教育,高职教育既不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低配版”,也不能是中职教育的“加长版”,而应是面向相应产业、培养相应层次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的教育类型。

2.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现代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互联网+”的新业态日趋显现,机器对人的替代效应已然凸显,这对仅具备单一技能的低层次劳动力的冲击尤为严重。可以预见,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产业链上典型工作岗位之间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基础型、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压缩,而管理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因此,通过明确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课程集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课堂革命、改革评价方式等多路径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路径。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高职教育跨界教育与生产双领域,兼具人才培养与提升生产力水平双功能,具备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天然优势。然而,对经济发展效率、效益的过分关注也助长了在教育领域工具理性的日盛与价值理性的式微。升学率、就业率、获奖率、证书获得率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对“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照度明显不足。通过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将关注度转移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以教育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意见》强调,“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文件,这无疑为“高质量发展”内涵做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类型特色更加鲜明”成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1.办学定位彰显“职业性+学术性”。在被明确为类型教育前,职业教育长久以来被定义为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教育”。学生在完成高职教育后要进一步深造,只能通过专升本等方式汇入普通高等教育。为顺利融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仿照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授课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学生评价。“学术漂移”致使职业教育丧失了职业性的根本属性。《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然而,政策层面的规定只能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其“类型教育”属性的确立仍需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中。只单纯强调在如何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之下设计学生的应知应会,忽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发展缺乏后劲,职业迁移能力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经济导致的职业的快速更迭,同样难以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应彰显“职业性+学术性”。

2.人才培养定位凸显“适应性+迁移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它们虽然都是基于岗位、面向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以技能目标为例,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典型工作岗位,着力培养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重视受教育者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熟练运用,以技能提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链上的相关岗位群,着力培养具备一定设计、革新、转化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视受教育者将新发现、新原理、新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以技术革新服务产业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着力培养具备探索、发现、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技术技能人才,重视受教育者在未知领域进行技术探索、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以技术攻关引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具有适应性。同时,教育是贯穿个体生命始终的持续性过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具备可持续、可迁移的前瞻意识,为受教育者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3.教学定位展现“项目性+逻辑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理论研究和教学是以指导实际应用为旨归。然而,理论知识不能直接演绎成能力,这中间存在着复杂的心理转换机制。如果教学以实践作为起点,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行动导向式教学,使学生进入实践逻辑的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将推动“基础理论教学—简单实践应用—深层理论教学—创新实践应用”的螺旋式递进教学模式的形成。但行动导向式教学将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具象化、形象化的同时,也肢解了理论教学中一脉相承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教育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思维,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定位应展现“项目性+逻辑性”。

4.课程定位体现“专业性+思政性”。思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效应的生成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的双向融合。杜威认为,对于“关于道德的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划分,有“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两种道德教育方式。前者是关于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美好品性的直接讲授与教育,虽直接却不一定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行为变化;后者将理想信念、美好品性的道德教育与可感可知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虽间接却能够有效调动受教育者渴望变得更好的内生动力并继而催生行为改变,完成“知—情—行”从意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高职教育的“職业性”决定了“专业性”是其受教育者最可感可知的道德行为。课程定位于“专业性+思政性”,实现了思政与专业对接,服务专业引领成长;实现了思政与企业对接,面向企业培植岗位;实现了结果与过程对接,服务评价保证客观;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对接,提升素质涵养内心。

三、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建立比较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组织生命体能否成功,取决于其相较于竞争对手是否有持续性的比较竞争优势。高职院校意图在同层次、同类型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的就是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形成明确的办学定位,实施错位发展战略,积累持续性的比较竞争优势。一是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优势与专业特色,积极寻求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契合点与着力点。然后,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比较、研究、设计,将这些契合点与着力点转换为凝聚的共识、自觉的认同、一致的行动,并以文本的形式列入《学校章程》。二是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形成并积累持续性的比较竞争优势。服务面向广、办学基础厚的高职院校可全面出击,成为综合型高职院校的办学标杆与旗舰院校;服务面向窄、办学基础厚的高职院校可深挖特色,成为服务特定行业的特色院校;服务面向广、办学基础薄的高职院校可另辟蹊径,打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环节,寻求院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服务面向窄、办学基础薄的高职院校可寻求与高水平高职院校、研究院所深度合作,成为其人才培养链、技术研发链、社会服务链上的关键一环。

2.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机器对低层次、低水平劳动者的挤出效应,致使大量服务单一工作环节的旧岗位消失,而且加速了产业链上工作环节的集成速度,催生了大量新岗位。面对“互联网+”新业态,高职院校应以创建高水平专业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以增强技术技能的不可替代性拓展学生未来发展空间。一是科学界定专业结构,厘清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关联衔接,通过调整优化专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构建起“产业链—工作环节—岗位集群—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课程集群”的专业群建设架构,培养“学有所用”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向。二是围绕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重点挖掘专业群与区域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产业链、岗位群、技术簇等要求进行知识重构和编码,构建起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学有所长”的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国工匠,拓展学生未来发展空间。

3.实施旋转门工作室教学改革,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冰山模型认为,个体的特质分为海平面之上的显性部分与海平面之下的隐性部分。相较于暴露在外的显性部分,隐性部分对个体的特质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虽然冰山模型最早是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但同样也可以解释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也就是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构成一座冰山。其中,显露于海平面之上的部分为课堂教学可直接言传的显性知识,如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工艺流程等;隐藏于海平面之下的部分为实习实训可间接身教的隐性知识,如现场经验、职业精神、应变能力等。相较于技术等显性知识的快速迭代更新,隐性知识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根本性作用。为此,一是依据专业面向的产业链或产业链上的某段环节,梳理形成工作岗位集群。考察分析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并转化为课程中相应教学模块(项目)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形成学习领域。二是实施旋转门工作室教学改革。经过项目式教学,具备一定理论及实践基础的学生转入旋转门工作室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与实践。依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教学规律,旋转门的每个出口均对应相应程度的工作室。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室的学习、实践任务并经考核合格后即可回到旋转门,进入下一个工作室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完成所有工作室的学习、实践任务后即达到了毕业要求。

4.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推动理想信念与技术技能双提升。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改革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铸魂育人的两个关键环节,应双向发力。一是开展“思政+专业”的思政课程改革,将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在面向财经商贸专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紧扣新冠肺炎疫情下财经工作流程的变化,将思政课普适性道德体系的“众”与财经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体系的“分”紧密结合,进行具有针对性、体现专业性的职业道德教学设计。二是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学团队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依据该教育理念制定教学模块、实训项目的核心思政目标;对照核心思政目标深入挖掘典型工作任务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向红.新技术新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98-200.

[2]李闽.“类型化”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70-74.

[3]朱俊.知识编码与组群逻辑:“双高计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53-159.

[作者简介]马佳(1986- ),女,山西霍州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范文涵(1980- ),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山西  太原  0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S2022YB345)

猜你喜欢
课程定位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设置实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高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