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慈善组织的作用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

2022-06-23 02:37邵任薇任昱萱
公共治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慈善物资应急

邵任薇,任昱萱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4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一、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规模之广对我国的应急治理能力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它涉及到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领域的联动,对我国现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效有序、协同配合的综合社会治理体系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统筹调度指挥,也需要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多个慈善组织迅速响应并积极加入疫情防控的全线战斗,在动员募集捐款、运输医疗防疫物资、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为受疫情影响的特殊群体提供救助等各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慈善组织付出的努力也得到公众认可。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慈善组织自身机制不完善以及组织之间缺乏统筹协作的意识,导致行动效率没有达到理想预期,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仍存在不少短板与不足。如何使慈善组织在危机事件中及时响应,资源发动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物资周转更加公平透明,都是慈善组织当前亟待改善的问题。本文基于此背景对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及慈善组织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美国9·11事件后才开始逐渐出现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者,且当时的研究主要是政府导向的,聚焦于政府部门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来更高效地应对此类事件,而较少将研究视角放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的作用上。随着近些年慈善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活跃程度逐渐增大,许多专家学者意识到慈善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弥补政府功能的局限性,有助于构建多元协调共治的应急管理体系,开始重新审视慈善组织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以及灾害救援重建中的角色和定位。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更多学者将目光聚焦到了慈善组织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能力上,涌现出一批探讨慈善组织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运作的研究者。具体到研究内容上,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加快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防范机制与协调联动机制,规范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情况以及从政府视角为所有慈善组织提供平等的法制环境等。

一是慈善组织自身治理机制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要提升慈善组织的自治性、专业性、协同性和透明度,打造高效有序的协同应急治理体系。[1]还有学者着眼于应急体系的完善,提出要加快建立慈善领域应急预警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应急联防联控与协调联动机制,提升慈善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2]二是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协调联动问题,在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慈善组织虽然恪守自身宗旨,关注疫情影响下的特殊群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政社协同机制的缺位使得慈善组织在统筹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存有缺憾,还需进一步完善。[3]三是将慈善组织活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要将慈善活动的监督与管理与现代的互联网及物流技术相结合,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共享度,以提高慈善资源的配置效率。[4]

以上文献,学者们主要基于宏观视角来对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而本文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新冠肺炎疫情治理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参与情况、响应速度、行为特点等作出概述,并选取30个参与疫情治理的官方慈善组织和民间慈善组织,对比官方慈善组织和民间慈善组织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行为异同及其亮点和困难,以探讨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优势及不足,并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

本研究对慈善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中的长效参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近年来,慈善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愈发突出,而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却不多。本文以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背景,选取了60个慈善组织进行研究,观察慈善组织的参与情况与困境,从而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丰富慈善组织参与突发公共事件治理领域的研究,也为政府如何将慈善组织吸纳进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及慈善组织如何与政府配合发挥最大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二、慈善组织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由于慈善组织自身的灵活性和公益性,使得它们能够从各个方面参与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中,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在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慈善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部分慈善组织响应迅速

疫情刚开始,就有民间慈善组织迅速开始组织动员。2020年1月22日,湖北省刚启动突发公共事件二级应急响应,壹基金于当天便迅速启动响应机制,与湖北省慈善总会、壹基金救援联盟项目—武汉云豹救援队、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湖北伙伴—孝感义工联密切沟通合作,协助当地共同抗击疫情。[5]壹基金对湖北的应急救援主要聚焦在四个行动方向,包括为一线工作者提供医疗防护物资、为疑似感染患者提供检测试剂盒等物资、为确诊病人提供治疗设备以及为社区防疫与公众在线问诊提供相应资源。

官方慈善组织也在疫情初期便迅速开始行动。中华慈善总会率先发起了战胜新型肺炎疫情的公共募捐行动,成立了专项的行动领导小组,并下设6个分工明确的工作小组有序行动,向严重受灾的疫区输送捐款物资,而其他省级慈善会组织也积极驰援湖北,联动进行湖北省的物资援助调度。2020年1月25日傍晚,中华慈善总会率先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书》,号召全力筹款捐物支援湖北疫区。截至当年1月29日下午16时,中华慈善总会共募集款物价值1.174亿元,并根据捐赠者意愿,于1月28日、29日分批次拨付7000多万元捐款到湖北省慈善总会账户,超过捐赠收入总额的70%。[6]

不过与响应迅速的壹基金与中华慈善总会形成对比的是,在疫情爆发初期,也有许多慈善组织由于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应对经验,内外部力量动员缓慢,导致自身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局面,物资周转及募捐动员均效率低下,到中后期才逐渐进入抗疫角色的状态。

(二)关注一线工作者,助力病毒防控研究

部分慈善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以及抗疫前线的志愿者及工作者。从2020年1月25日到2020年2月20日,字节跳动发起设立了专项基金,旨在为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援助和保障。[7]2020年1月27日,东润公益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善款设立专项基金,主要为此次在疫情防控中湖北地区有突出贡献的医护人员子女提供一次性的就学保障资金。[8]2020年1月2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民日报媒体公益专项基金联合其他机构共同发起“抗击疫情一线媒体人保障计划”,为在一线采访的媒体工作者提供保障。[9]此外,马云公益基金会捐赠了一亿元,用于支持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方面的科学研究。[10]

(三)聚焦专业领域,发挥组织优势

慈善组织在防疫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并不止于防疫物资支持,在疫情防控中,其主要作用是与政府部门的调度指挥形成了联动互补,政府部门在统筹大局时无暇顾及的方面,恰恰是慈善组织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在近年来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很多慈善组织在捐款捐物资的同时,积极组织动员志愿者加入到共同抗疫中,并结合自身组织特性开展了许多有温度的特色项目。

比如疫情爆发后,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首批资金用于支持“京鄂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项目,做出这个决定是由于三一公益基金会体量不大,且组织在救灾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但是对公众需求进行观察分析之后他们发现,在疫情导致人心惶惶的大环境下,心理援助是一个需求量大但少有组织注意并采取行动的领域,于是便投入了100万元支持民间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心理干预的项目,而非盲目进行物资捐赠。[11]又比如,为保障疫情期间罕见病患者得到持续的药物治疗,中国罕见病联盟联合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启动了罕见病患者用药援助项目,不仅帮买不到药的罕见病患者联系药物供给方,还负责协调患者的药物配送,解决了疫情期间许多罕见病患者的求医用药难题。[12]

还有些体量较小的慈善组织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边能够触及的特殊人群,结合自身专业能力与优势所在,尽其所能发挥最大价值。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联合街道与社区基金会,为隔离群众送去新鲜蔬菜;旨在促进中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的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把援助重点放在受疫情影响无法接受治疗的患癌儿童上,帮助他们联系治疗资源;以恤病助医、科普教育、跨界交流等为主要业务的猛犸基金会关注到疑似感染和受感染人群,发挥自身优势,将捐赠病毒检测试剂盒以及援建病毒检测实验室作为发力方向;致力于资助和开展济困、助学、助医、恤病、救灾等慈善活动的恒晖基金会则发起针对“战疫”行动中的牺牲人员家庭后续保障的“传薪计划”。[13]

(四)官方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组织共同抗疫

本研究选取了中华慈善总会、多个省份的红十字会等30个官方慈善组织,以及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30个民间慈善组织,通过官网所披露的数据以及相关新闻报道来观察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为。

据统计,在被调查的30家民间慈善组织中(部分见表1),超过90%的组织在疫情初期选择了筹款采购医用口罩、呼吸机、制氧机、防护服等医用物资向湖北运输,中后期物资紧缺程度有所减缓时,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比如腾讯基金会联合十余家慈善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帮助乡村困境群体的“春暖行动”公益项目;灵山慈善基金会设立的解决战疫前线医护女性卫生用品短缺问题的“姐妹战疫安心行动”项目;爱德基金会与饿了么企业等联合发起的为一线工作者供餐的“守护天使”项目等,仅有极个别企业旗下的基金会选择了直接捐款。

表1 民间慈善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官方慈善组织的工作则与民间慈善组织有差异,如表2,大多着重于受政府部门委托接受调拨物资和社会爱心捐赠,各省市的红十字会遵照捐赠人的意愿,对于定向捐赠的物资,直接联系其指定接收单位安排车辆和人员提前到达捐赠现场等待,物资抵达便当场办理物资交接手续,非定向捐赠物资则及时和疫情防控指挥部对接,由指挥部根据物资种类和需求情况制定分配计划,办理物资分配,还会与其他组织或企业联合开展一些救助项目。

表2 官方慈善组织在疫情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前,民间慈善组织更加倾向于物资采买运输,并利用自身的优势灵活开展特色项目,对比之下,官方慈善组织则还要不断与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卫健委对接沟通,将接收到的捐款用于置办防疫物资,收到的捐赠物资也要根据是否定向捐赠来按计划分配到大小医院以及疾控中心,多方介入使得官方红十字会在有指挥有计划行动的同时,也很难规避行政审批及周转效率低下的风险。

三、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优势与不足

(一)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优势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突然性和普遍性使得对其进行防控治理绝不只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的事情,而像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大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更是需要举国之力来应对。由于政府强大的号召力与统筹调度资源的能力,这个过程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需要第三方机构如慈善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加入,才能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慈善组织多是具有明确分工与专业技能的机构,因此,可以通过专业的分工合作来实现精准化服务,使合作治理更加高效有序,实现优势互补。同时,由于慈善组织自身所具有的公益性与灵活性,使它更能关注到困难群体的需求,而且能更快速地做出短期资源调配以解燃眉之急,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及时提供社会资源的补给,并提高公民的参与度。

(二)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足

1.应急处突机制未健全,反应速度与效率低下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是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最有效的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应急处突机制更多地被视作是政府部门才需要具备的机制,但实际上慈善组织也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和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慈善组织应急处突机制的健全是完善国家应急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步,如果不尽快建立完整的慈善组织应急机制,就无法成功将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吸纳到国家风险防范和应急治理的流程中来,对国家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危机应对效率而言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举国抗疫的关键时期,像壹基金这种本身就以灾害救援为主要业务领域之一且具有丰富救灾经验的慈善组织,具有比较完备的应急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便启动应急响应,但这样的组织目前还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慈善组织都缺乏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对经验,没有建立健全应急处突机制,导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往往陷入手足无措、效率低下的境地。

2.协调联动网络不完善,难以整体性高效调动资源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出现时,有序的协调联动网络能够使危机的应对事半功倍。在近年来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一些慈善组织各自为政,导致出现重复发力和资源浪费的现象,而且没能与政府设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指挥部门相互配合。与应急处突机制类似,此前的协调联动网络也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精准度与灵活性不足,没能将慈善组织纳入到原有的应急处突机制中,形成更加全面的协调联动网络。

疫情出现之后,绝大多数慈善组织都意识到单打独斗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危机,于是逐渐开始与其他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活动,但是这种合作大多是基于某一个项目来开展,比如腾讯基金会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等10余家慈善机构,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发起帮扶乡村困境群体的“春暖行动”公益项目;德勤公益基金会与救灾经验丰富的公益组织合作从国内外多地采购一线急需的医疗防护物资;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阿拉善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等机构推出精细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地图,定时发布疫情分析报告并动态更新。这些都是慈善组织联手应对新冠疫情的有力佐证,但这种联合只是性质相近的几家慈善组织共同推动一个项目,本质是一种小型网络,并没有形成统筹调度、优势互补、全国层面的系统协调联动网络和沟通平台。

在疫情防控中,也出现过比较有规模的、有协作机制框架的慈善组织网络。比如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等携手正式启动了“抗击新冠疫情社会组织协作网络”,旨在响应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力量组织动员”的决策精神,推动民间力量能安全、高效、有序地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该协作网络的工作目标包括发布社会组织行动信息、支持一线社会组织响应本地行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众倡导和行业倡导、国际工作网络的对接以及其他基于疫情发展状况和小组成员讨论通过的行动。[14]协作网络的架构主要包括总协调、国际协调、区域协调和一线的行动机构,同时邀请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主任等领域内专家来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但遗憾的是这一网络覆盖到的慈善组织数量并不多,规模也没有实现较大增长,并且其联动成员的聚集靠的主要是壹基金在过往多年搭建出的社会组织联合救灾体系,没能和政府设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指挥部门积极配合,也没能形成全国性的协作网络。

3.信息未及时公开披露,影响公信力与组织形象

在湖北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政府部门发文明确接受捐赠的急需物资,同时指定由湖北省红十字会、武汉市红十字会、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进行接收,除需按照捐赠人意向分配的定向捐赠外,捐赠物资原则上服从当地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的分配计划和统一调配。[3]新冠肺炎疫情这样大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刻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慈善组织的每个举动都在接受无形的监督。湖北省疫情肆虐之际,如何让宝贵的医用物资及时抵达一线工作者手中成为关键。但由于全国各地的大量物资都向湖北聚集,短时间内物资的管理分配难度剧增,湖北省的官方慈善组织湖北省红十字会出现了物资发放不及时和物资信息披露迟缓等问题,招致了一些公众的不满与不信任。

南方都市报记者整理官网信息发现,在湖北当地的17个红十字会中,间隔三天以上才公示捐赠情况的现象较为普遍,鄂州市曾经实现过当天获捐当天公布,但也有拖延三四天才公布的记录。荆门市红十字会表现最差,出现31日才补录24日的几例捐赠信息的情况,间隔了七天。而这17个红十字会中又有10个没有官方网站,其中3个红十字会将捐赠信息公示在了当地人民政府网站或者卫健委官网,但仍有7个红十字会没有在官方网站公示任何信息。[15]

4.对弱势群体关怀不足,未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功能

据方德瑞信对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三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发布平台数据上发布的新冠疫情相关项目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11日,三家平台上69家慈善组织上线的106个新冠疫情相关筹款项目,累计筹款超过6亿元。在新冠抗疫筹款项目计划覆盖支持的模块统计中,扶持弱势群体的项目占比甚至不足4%,远远低于占比91.5%的物资采购项目,而比起受益对象为殉职医护人员及家属抚恤以及公众倡导的项目,受益对象为弱势群体的项目数量也不足其三分之一。[16]

在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是最应该受到全面物资支持和保障的,政府部门和有能力的慈善组织都第一时间将目光放在医护人员的物资采购和调配上。但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容乐观,管控政策在大大减缓病毒传播速度的同时,可能导致一些群体无法出门务工,从而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计来源,给日常生活也带来一定困难。慈善组织在配合政府部门对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和医护人群输送物资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其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即时刻注重关怀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与需求。

5.专业性和理性欠缺,浪费大量慈善资源

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很多公益慈善组织的一个缺陷:专业能力和理性判断力有所欠缺。疫情刚爆发的时候,许多慈善组织没有仔细衡量自身的专业优势就盲目上场,不管自己平时专注的领域与新冠肺炎疫情有无交叉,也不顾自身的筹款资质和采购运输能力是否到位,直接开始加大筹款力度、采买运送物资、组建志愿团队,结果因为是不擅长的领域,没有可以马上对接的资源,也没有正规的合适的渠道,买到不合国家使用规范的医用物资,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因为自身专业能力和防护规划不足,导致团队的志愿者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也受到感染,造成了慈善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只有崇高使命感和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专业的事情必须交给专业的组织来做,每个慈善组织在行动之前都应该理性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应对该事件的素养和能力,在行动目标、组织资源、专业能力等都具备的情况下再参与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中。

四、优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慈善组织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明确自身定位,关注公众需求

当一个企业想要开拓新的业务市场、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需求调研和评估,这一前置程序在慈善组织中也适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慈善组织第一时间需要做的不是看行业里的头部组织在做什么然后盲目跟风,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明确自身的定位:这件事是我们熟悉的领域吗?我们有可靠的对接资源吗?然后再确定目标规划:以我们的能力能做到哪种程度?我们能为这件事所波及到的哪些人群提供帮助?作为公益慈善组织,要清楚自己与政府的职能定位是不同的,更主要的还是执行社会功能,要找准自身愿景、能力和资源的交集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也要关注到那些不被政府优先考虑的、容易被大众忽略的群体,时刻照顾到有需要的人,关心和解决他们的诉求,这样反而更能达成组织的责任与使命,实现真正的组织价值。

(二)加强组织间交流,与政府形成联动

疫情初期,慈善组织呈“各自为战”之象,各个组织都在抢购物资导致物资价格飞速上升,也使得趁机发国难财的商家层出不穷。像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这样第一时间发起物资捐赠的有医疗项目的组织,第一批物资是由其常年的医疗物资供应商提供的,但是后面需求量剧增便只能转而寻找其他购买途径,不仅遭遇过对方提供账户为私人账户、对方企业资质已被注销等情况,导致差点受骗,还遇到过不少本来已经沟通好的订单出现变动,原因是供应商觉得在医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原先的售价太低,主动返还定金,造成物资采购成为了难题。

由于近年来的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的慈善组织协作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信息整合沟通平台,导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所以大部分慈善组织都经历过重复采购的事情。比如疫情爆发初期武汉新洲医院发出生活物资的需求,于是某基金会紧急联系企业推进相关生活物资的捐赠,但当物资快要抵达新洲医院的时候,院方却表示已经收到了其他基金会的物资捐赠。[17]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任何组织都不能单兵作战,整个慈善行业既然有着共同的目标,在遇到危机时就应当形成有效合作,做到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和行动都应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形成一条完整的闭合链条,比如与互联网结合打造全国性的数据化平台,将慈善组织的抗疫动向和供需双方的需求状况实时更新披露,避免信息差带来的资源分配失衡,组织之间如果能够互相了解动向,就有助于自发形成行业协作和专业化分工,更能将危机中容易被忽略的诉求和群体都考虑到,提高慈善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

此外,民间慈善组织还应重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前,这类慈善组织需要拥有不缺位的责任担当,也要拥有不越位的判断思考。一方面,普通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对接资源大部分都不如官方慈善组织,应多找机会与政府协作,从而更全面更快速地弥补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的漏洞;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有所行动,对社会力量的参与应有一定的开放度和信任度,保证社会力量能够在政府的整体统一调控和指挥下发挥最大的功能,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一张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多方协作的协调联动网络。

(三)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做好整体规划

在疫情的应对中,有很多中小型的慈善组织自身没有足够的硬件实力却还是跟风加大募捐力度去采购和输送物资造成资源浪费,有些组织没有做好准确的规划和需求信息采集就盲目发力导致资源旱涝不均,还有许多慈善组织在危机刚爆发时缺乏风险应对意识导致手足无措,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组织自身内部的治理机制薄弱所导致的。

有效防范是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意识不仅是政府必须拥有的素质,慈善组织作为突发事件社会治理的同盟军也应构建起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慈善组织可以参考汶川大地震以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做好应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起能够迅速发现危机并报告预警信息的应急预警机制、能够迅速调配和联动资源的应急保障机制以及能够迅速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的应急救援机制。同时,慈善组织也应对组织内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流程进行优化,从衡量自身定位到找准目标受助人群再到开展慈善活动都要精准,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定期开展组织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救灾培训,从而完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

最后,慈善组织应在发生危机的第一时间做好灵活准确的整体部署规划,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和优势,扎根弱势群体扶持领域的组织可以关注危机为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及时进行救助,主要业务为灾害救援的组织可以第一时间调动资源驰援前线,注重发展互联网+方面业务的组织可以迅速联合建立全国数据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局。组织需要在危机事件爆发的不同阶段需求中挖掘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找出政府尚未找到或无暇顾及的方面跟进,做好政府力量的补位。

(四)加强政府监管,提供支持保障

在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慈善组织出现的诸如信息未及时准确公开、信息不对称、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部分慈善组织在管理能力和专业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一直以来慈善组织处于一个缺乏政府监管的状态,其专业度和边界感难以把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完善关于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政策,由政府出面管控慈善组织更加合法合规运作。

此外,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政府也应向慈善组织提供更多资源,安排其接收爱心捐赠的渠道和流程,向缺乏相关经验的慈善组织提供临时培训和行动方案,由政府组织社会各界迅速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对慈善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行动的大方向进行指导和把控,为慈善组织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使其快速稳定地成长为国家多元共治应急体系中的坚实力量。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慈善组织弥补政府和市场缺陷的作用正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在疫情防控中,慈善组织更是在筹集善款、物资采办、关怀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能够通过专业的分工合作来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且更能关注到需要帮助的群体,能够更加快速及时地做出短期的资源调配以解燃眉之急,提高大部分公民的参与度,但是在信息公开程度、专业关怀、协作机制等方面,慈善组织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随着未来全国性突发事件应急网络的逐渐完善,慈善组织必将在其中大有所为,未来慈善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方向,应逐渐朝着与政府联合、与互联网+结合、与全行业合作来发展,从而突破慈善组织各自为战的局面,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社会功能及独特优势。慈善组织应在政府调控下有秩序地参与到治理体系中,加强全行业信息、资源和行动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联动配合。可以预见,当下及未来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慈善组织的长效参与将成为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慈善物资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被偷的救援物资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