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冠心病为常见心脏病,病因与形成冠状动脉斑块有关。冠心病又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人群),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症状表现以胸部压榨性疼痛、气促为主,同时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其他症状[1]。近年来,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人数的增多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冠心病患病率逐年递增,若未及时提供有效的干预治疗,易发展为心力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冠心病患者多接受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为保证治疗及时有效,更好地控制病情,应尽快对患者展开冠心病的诊断工作。周沫等[2]在研究中指出,血清尿酸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密切,故血清尿酸检验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中应用具有时效性,有助于临床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研究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应用血清尿酸检验,并对两组人员的血清尿酸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力求血清尿酸检验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诊疗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GS)分级[3]为1~2级的患者为A组(n=37),GS分级为3~4级的患者为B组(n=41)。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受检人员均自愿参与,自愿签署知情书。A组:男性21例(56.76%),女性16例(43.24%);年龄60~85岁,平均(67.19±3.04)岁;病程2~7年,平均(3.64±0.49)年;GS:1级患者:17例(45.95%);2级患者:20例(54.05%)。B组:男性26例(63.41%),女性15例(36.59%);年龄60~84岁,平均(67.29±2.97)岁;病程2~7年,平均(3.87±0.56)年;GS分级:3级患者:23例(56.10%);4级患者18例(43.90%)。两组组间资料,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4];(2)受检人员年龄≥60岁;(3)受检人员自愿接受血清尿酸检验。排除标准:(1)贫血;(2)家族精神病史;(3)糖尿病患者;(4)肝肾功能全;(5)恶性肿瘤;(6)临床资料不全;(7)拒绝参与研究;(8)研究人员认为不适合参与本次研究的其他患者。
受检人员血液采集前,嘱咐禁食8 h,提前上床休息,确保采血时为空腹状态以及睡眠质量良好。检查前1 d,嘱咐受检人员早上床休息,确保睡眠充足,保持心态良好,以免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采血应在清晨受检人员空腹状态下,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血液采集完毕后,将血液标准置真空促凝管中,20~25℃下放置数分钟,随后使用离心分离机行血清分离处理,转速:3 000 r/min,离心分离10 min。血清分离后,将血清放置在生化分析仪(产商: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迪瑞CS-600A),具体操作按照说明书执行即可。记录受检人员的血清尿酸、血清胆红素等实验室指标。
实验检查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清尿酸水平。正常参考值[5]:总胆红素:5.13~22.24μmol/L;直接胆红素:1.70~8.55μmol/L(0.1~0.5 mg/dL);间接胆红素:1.70~10.2μmol/L;血清尿酸:男:237.9~356.9μmol/L,女:178.4~297.4μmol/L。
心力衰竭:记录两组发生心力衰竭例数,并对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对比。
统计学软件应用SPSS 26.0,实验检查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心力衰竭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校准水准为0.05,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组总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A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检查指标比较(μmol/L, )
表1 两组实验检查指标比较(μmol/L, )
组别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血清尿酸A 组(n=37) 19.12±2.14 5.26±1.27 8.38±1.39 316.64±35.39 B 组(n=41) 10.31±2.16 4.14±1.15 5.92±1.35 374.65±35.97 t值 5.762 4.088 4.703 19.52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7.03%(10/37),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3.66%(22/41)。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A组(53.66%>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1,P=0.017),见表2。
表2 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
冠心病为心内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特异性表现,导致患者出现胸痛、气促等表现。冠心病的危害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可逆性危险因素、不可逆性危险因素。其中可逆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压、血脂、肥胖、饮食等多方面,而不可逆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家族史等情况。随着病情发展,未及时诊治则增加心力衰竭、心绞痛等风险。心力衰竭、心绞痛等风险的出现,不仅直接增加了临床诊疗难度,还能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冠心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这与年龄增加、老年人机体呈进行性退化和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6]。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应尽早予以患者对症治疗。然而,由于冠心病病发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特征性症状,所以较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事件,从而延误患者治疗时机[7]。因此,予以患者及时、准确的临床诊断,对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中疾病诊断方式明显增多,在诊断患者是否有冠心病时,通常借助病情观察、心电图、冠脉造影等多种方式,但各有缺陷与不足,且操作复杂,患者接受度低[8]。相关研究指出[9],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血浆抗氧化能力减弱等存在密切相关关系。而且随着临床持续研究发现[10],同健康人员相比,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呈现一定水平的相关性,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提示实施血清尿酸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监测。而且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是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血清尿酸水平提高是预示着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重要指标。可见,血清尿酸对冠心病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相比于心电图、冠脉造影等其他诊断方式,血清尿酸检验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更易于患者接受[11]。血清尿酸为人体内微溶于水的嘌呤最终产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有关[12]。血清尿酸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关。健康人体内血清尿酸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然而,当前,临床还未阐明血清尿酸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考虑原因有:血栓形成、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还增加冠状动脉栓塞的发生,间接参与冠心病的过程。由于冠心病患者机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脂质代谢异常,故血清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从而大大提高尿酸盐吸除率,进而增加血管内膜破损风险,并进一步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症状[13-14]。机体在经历上述一系列反应后,肾功能受损、肾动脉硬化,阻碍了血清尿酸的滤过和排泄过程,导致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持续增高[15]。
为进一步探究血清尿酸在老年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医院诊疗的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即:GS分级为1~2级的患者为A组(n=37),3~4级的患者为B组(n=41),对两组受检人员开展血清尿酸检验,得出:B组总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A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两组受检人员实施血清尿酸检验是一种有效诊断的方式,能对患者的病情予以清楚鉴别。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7.03%(10/37),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3.66%(22/41)。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A组(53.66%>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1,P=0.017)。提示:相比于病情较轻的冠心病患者,病情较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并且是心力衰竭的高发群体。而且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病情严重的患者比病情较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由此可见,血清尿酸检验除能诊断冠心病外,还能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即:随着病情加重,血清尿酸水平随之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血清尿酸水平的增加,心力衰竭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韩丽丽[16]研究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血清尿酸检验老年冠心病,有助于掌握患病变化,方便更好了解患者心力衰竭等情况,及时治疗,阻滞病情发展。
综上所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予以血清尿酸检验,能准确了解冠心病严重程度,判断心力衰竭发生情况,以便及时提供治疗,控制疾病发展。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血清尿酸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独立因素。因此,检测血尿酸水平对临床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明确意义。本研究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研究中仍存在不足,如:研究时间短、研究例数少等。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究血清尿酸检验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其他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