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非遗戏曲教学优化的研究

2022-06-23 23:29钱逾向丹丹闵安琪马琳黄镜彬
河北画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戏曲教育教师

钱逾 向丹丹 闵安琪 马琳 黄镜彬

(湖北师范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其中一个重要门类就是戏曲。非遗戏曲进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审美水平,还可以加强校园的人文气息,拓展学校的教学视野和文化深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育部认真贯彻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大力推动非遗戏曲进校园的工作进程。非遗戏曲进校园的工作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不能止步于此,要充分意识到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双减”政策,致力于将非遗戏曲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提高非遗戏曲教学质量。

一、非遗戏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政策逐渐完善,但需结合地方特色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与非遗教育有关的政策和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了政策的支持,非遗教育的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除此之外,教育部大刀阔斧推行的“双减”政策也与发展非遗教育不谋而合。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各地都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如上海新学期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将推行“5+2”模式,即一个星期的五个工作日都至少多加2小时的课后义务教育。

(二)社会重视度增加,但推行有困难

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到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提出的具体政策,再到各地区推动落实,种种措施意味着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融入于社会发展的众多方面,例如戏曲文化旅游、戏曲文创产品、戏曲进校园等。人们对非遗戏曲的保护传承意识逐渐加深,但推行问题仍不容小觑[1]。

绝大部分家长在培养学生非学科技能上,更倾向于主流的唱歌、跳舞、乐器等方面,认为学生学习非遗戏曲对未来发展没有实质性作用,不理解非遗戏曲进校园的意义,甚至打消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家长的消极心理反映了社会对非遗戏曲的保护意识加深,但缺少肯定戏曲社会地位的具体措施,没有动力推动大众自觉学习戏曲。

(三)非遗戏曲课堂教学问题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不断重视,近年来“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多地办得如火如荼。部分地区的学校联合当地的地方戏剧团面向师生开展了多场专场演出或专题讲座,还有一些高校成立了“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逐步落实,非遗戏曲进校园的工作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缺少专职戏曲教师等资源

专职戏曲师资基本为地方戏剧团演员,剧团除了课堂教学,日常还要完成自身创作、排练、登台演出等活动,人手短缺紧张。[2]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的困难,部分学校选择普通音乐老师代替专职戏曲老师的方式,但由于教师自身水平不够、了解不深,往往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在戏曲方面的发展。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此类情况更为严重。

2.没有成熟的教育体系

许多学校将非遗戏曲教育隶属于音乐课程的分支课程,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口授式教学方法,没有结合教育信息化,不利于帮助学生多方面了解戏曲文化,甚至容易因为内容枯燥而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聘请专业戏曲人员做教师,他们若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资格培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容易将剧团的专业教育代入到学校的普及教育中,不符合课程目标。

3.缺少展现成果的舞台

唱歌比赛、舞蹈比赛层出不穷,但戏曲比赛却少之又少。虽然特色课程教学不能唯分数、唯比赛,但是适当的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可以增加学校开展相关培训工作的动力,提供一个更利于非遗戏曲教育发展的环境。

4.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戏曲艺术在中国曾经有着700多年的光辉历史,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而受教育者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审美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面对富含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戏曲时,他们需要更加多种多样的展现形式来加强理解和认识,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因此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

二、非遗戏曲教学新方案的优化建议

基于以上戏曲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立足实际,将信息技术与非遗戏曲教育教学、师资力量、政策宣传等相融合,提高非遗戏曲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营造学习非遗戏曲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非遗戏曲教育信息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非遗戏曲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非遗戏曲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各科各类教学中,信息技术对于非遗戏曲教学也意义重大。戏曲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3]这即表明非遗戏曲教学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教学,既不能停留在书面教学,也不能只图看个热闹不理解真正内涵。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戏曲中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保证非遗戏曲教学的教学效率必然要求教学高度信息化,要用到微课、动画、3D模型、VR、AR等多种技术辅助非遗戏曲教学。

1.利用微课、动画、视频等媒体进行非遗戏曲教学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于非遗戏曲教学,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在网上选择适宜的微课教学资源,或是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利用PowerPoint、Photoshop、Audition、Premiere以及录屏软件录制讲解的视频进行微课的重组或制作,引导学生学习非遗戏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陶冶高尚情操,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教育公平化。

戏曲动画作为中国特有的动画在动漫艺术中熠熠生辉,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传统戏曲文化。戏曲动画主要应用Photoshop、Illustrator、Maya、3D Studio Max、Audition、Premiere等软件进行形象绘制、渲染、立体化、音频、特效等相关处理。同时,将戏曲晦涩难懂的唱腔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让对非遗戏曲文化知之甚少的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非遗戏曲,激发学生对非遗戏曲的兴趣。

2.利用戏曲3D模型作为非遗戏曲教学教具

3D模型是应用Maya、3D Studio Max等软件对戏曲的人物、服饰、道具的立体展现,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戏曲元素精髓,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考虑到戏曲文化与当前主流文化差异较大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还不足以很好地理解非遗戏曲文化,利用3D打印技术将屏幕形象、道具还原到现实,作为直观教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非遗戏曲文化,更直观地感受美,培养戏曲兴趣。

3.利用VR、AR等技术进行沉浸式非遗戏曲教学

利用VR技术,将抽象转化为具象,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地学习,VR技术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戏曲舞台,成为戏曲舞台的座上宾,VR乐器拆解和AR乐器百科等技术也给戏曲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体验与理解戏曲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于非遗戏曲文化的兴趣[4],这种全息化直观的教学让非遗戏曲的教学更加高效。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研究发现,传统戏曲艺术在校本课程上主要进入了音乐和美术课,目前很多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自身对戏曲唱段不感兴趣,对戏曲艺术基本常识也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教授学生学习戏曲了。[5]对于课程中关于戏曲相关的内容,教师们的讲授总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普及,无趣的讲授无形中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粗略的科普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了“非遗戏曲的教学无关紧要”的错误暗示,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迫在眉睫,需利用信息技术,从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在职教师的培训和专业人士的引进三个方面,三管齐下地从本质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专业师范生培养是提高教师戏曲素养的根本解决办法,相关传媒、戏曲、戏剧院校可开设戏曲教育专业,或者相关专业开设戏曲选修课,或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线上戏曲课程学习,培养专职戏曲教育教师。而专业师范生培养周期普遍较长,最重要的是要抓牢对在职教师进行戏曲知识技能的培训,由当地政府组织当地学校音乐、美术教师利用MOOC等网络资源进行非遗戏曲知识技能的学习,并开展阶段性的考核。许多学校对于如何开展戏曲教学,如何选择适合各阶段学生的教学材料缺乏经验,“双减”政策强调“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学校可以进行适当的校团合作,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三)优化教学设计,增设戏曲活动

1.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非遗戏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环节较为固定,如《学校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与研究》一文中提到,当地学校剧社团教学套路化,每堂课教学环节基本都是:念白练习、唱词练习、身段练习和剧目排练,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变化,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不断有学生请假、退团。学校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对于戏曲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培养的教学目标要契合年龄特征,选取的教学资源要契合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要具有整体性,适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利用戏曲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3D模型作为教具感受戏曲之美,有条件的学校利用VR、MR沉浸式体验非遗戏曲,用多种方法避免戏曲给学生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戏曲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2.将戏曲教育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

非遗戏曲融合了众多艺术形式,许多戏曲曲目都由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诗歌小说改编而来,其中主要以文字、音乐、表演展现,涉及到多门学科。各学科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进行戏曲教育普及,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潜移默化地将非遗戏曲深入学校学生的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非遗戏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学习语文课文《花木兰》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豫剧《花木兰》的介绍,播放相关媒体,了解其相关戏曲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

从非遗戏曲教育发展的长远来看,还需要在社会上进行非遗戏曲的相关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戏曲欣赏、学习的氛围。学生学习一技之长周期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其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传统戏曲、培养戏曲爱好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但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戏曲艺术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元素且浪费了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戏曲持消极态度。而改变家长、孩子的思想观念,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和家长的生活中渗透非遗戏曲的内容,在孩子家长经常关注的媒体、平台上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引导,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增添非遗戏曲元素,让其了解戏曲、感受戏曲、欣赏戏曲。

三、结语

非遗戏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工作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要充分意识到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双减”政策,结合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智能化、传播性、简捷性等特点,改变非遗戏曲难“请进去”,学生难“走出来”的现状,推动非遗戏曲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达到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自觉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戏曲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戏曲从哪里来
最美教师
《广西戏曲》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