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调查父亲教养投入是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选取哈尔滨市三所幼儿园幼儿及其父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调查父亲教养投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父亲教养投入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且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明确父亲教养职责,提供良好教养投入;发挥园所专业优势,协助提高父子依恋;创设良好社会环境,共同支持父亲教养投入。
关键词父亲教养;教养投入;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49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Father's Parenting Investment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LIU Ruy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father's parenting investment has an impact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his study selects children and their fathers in three kindergartens in Harb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father's parenting investment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ther's parenting investmen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and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clarify the parenting responsibilities of fathers and provide good parenting input;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the kindergarten to help improve father son attachment;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jointly support father's investment.
Keywords father's parent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prosocial behavior
1 問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与基础,理应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重视。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教师,无论是教养方式或是行为表现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儿童的发展,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母亲的教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作为孩子教养第二责任人的父亲,不仅是家庭关系的构建者,更是孩子的行为榜样、精神导师,其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父亲教养投入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状况调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父亲教养投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影响,为促进幼儿父亲更好地投入教养提供建议。
父亲教养投入是指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以直接或间接投入的方式促进幼儿成长发展的活动。本研究从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三方面判断父亲的教养投入情况。互动性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和教育孩子,包括父子间的直接接触和信息流通,不考虑第三方是否在场的情况;可及性是指父子未发生直接互动,当孩子需要时父亲能够注意并做出回应,包括空间可及与心理可及;责任性指父亲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做的准备、积累、规划、支持,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幼儿但会影响幼儿的生活。[1]
幼儿亲社会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志愿行为。本研究从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和公德五个方面判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2]
已有研究表明父亲教养投入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黎志华等人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程度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但需通过父子依恋关系作为中介。[3]Hawkins 等人研究发现,父亲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这就表明父亲积极参与幼儿的教养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韩国学者韩英淑研究指出,父亲温暖的养育方式与孩子随后的亲社会行为有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父亲温暖教养对孩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梳理得知,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存在关系。因此,研究者试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哈尔滨市三所幼儿园的所有在园幼儿及父亲为调查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回收417份。其中男孩210人,女孩207人;3岁组幼儿占比为28.1%,4岁组幼儿占比为34.5%,5岁和6 岁组幼儿分别占比为25.7%和10.6%;幼儿为独生子女的比例为 71.5%,非独生子女占比为28.5%。
基于此可知,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比较均衡,在年龄上,4岁和3 岁幼儿明显多于5 岁和6 岁组幼儿,且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数量。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参考伍新春老师编制的《父亲教养投入问卷》和邓诗颖编制的《幼儿亲社会行为问卷》基础上形成《父亲教养投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人口学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父亲教养投入状况调查,第三部分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状况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所得问卷的系数值大于0.9,达到统计学要求。
3 研究结果
3.1 父亲教养投入情况调查结果
3.1.1 父亲教养投入总体情况
父亲教养投入情况总体均值为3.636,各维度的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责任性(M=3.636)、互动性(M=3.662)、可及性(M=3.534)。父亲教养投入的总体得分和三个维度的均值得分均大于理论均值3 分,这说明调查地区父亲教养情况整体较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1.2 父亲教养投入的差异分析检验
首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文化水平的父亲其教养投入情况差异显著(F=3.205,p=0.023)。在父亲教养投入的总体情况上,大学本科和硕士及以上父亲的投入情况要优于大专或高职及以下的幼儿父亲。
其次,通过方差分析得知父亲教养投入情况与其每日工作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3.490,p=0.008)。父亲教养投入的总体水平随着父亲每日工作时长的增加而呈现递减态势,这意味着每日工作时间少的父亲更有精力投入
到孩子的教养中来。每日工作时长在6 小时以下(M=3.848)的父亲其投入情况要显著优于工作时长在 10 小时以上(M=3.482)的幼儿父亲。
最后,通过方差分析调查家庭成员态度与父亲教养投入情况的关系。结果显示家庭成员的态度影响父亲教养投入情况(F=5.907,p=0.000)。如果家庭成员对父亲教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有助于父亲的教养投入,但强烈要求反而不能够产生理想化效果。当家庭其他成员持有鼓励和强烈要求的态度时,父亲教养投入情况要优于其他两种态度的情况。
3.2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调查结果
3.2.1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总体情况
通过描述性统计得知,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的总体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大于3 分,说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总体状况较好,且个体间的差异较小。总的来说,幼儿合作行为(M=3.915)的得分最高,安慰行为(M=3.691) 的得分最低,其他三个维度得分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公德行为>助人行为>分享行为。
3.2.2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分析检验
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得知,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与幼儿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4),且女孩的亲社会发展状况在整体得分和各维度得分情况上均优于男孩。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幼儿年龄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4.267,p=0.002)。这意味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呈现更优化态势。
3.3 父亲教养投入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
对父亲教养投入情况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p153)所示。
由表1 得知,父亲教养投入与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投入的三个维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父亲在互动性、责任性和可及性三个方面的投入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最大,但父亲在可及性方面的投入并未对幼儿的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4 讨论分析
4.1 父亲教养投入的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投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表现为父亲正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角色转变。
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教养投入情况越好,表现为大学本科和硕士及以上父亲的教养投入情况优于大专或高职及以下幼儿的父亲投入情况。从父亲身份的五角星理论解释,父亲为孩子提供的人力資本支持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父亲的养育结果,受教育程度高的父亲更懂得发挥自身应有的职责,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教养情况相对较好。[6]
父亲的每日工作时长对父亲教养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父亲工作时间越长,分配给家庭和孩子的时间越短,属于父亲的私有时间更少。只有工作时长与休息时长达到相对均衡状态时,才更有利于父亲发挥自身的职责,投入更多时间教育孩子。动机原理揭示,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是最优化发展。同理,其他家庭成员的强烈要求以及无所谓态度均不利于父亲教养投入,而鼓励支持的温和态度对父亲教养投入产生较为理想化的效果。
4.2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发现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总体表现优于男孩,且女孩在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和公德行为三个方面的表现要显著优于男孩,这与阮素莲的研究结果一致。从个性社会性差异的角度而言,相比较男孩,女孩的攻击性低,且女孩在活动中更随和,体察情绪的能力优于男孩,从幼儿园起,女孩就更乐于帮助和照顾别人。我国学者在对幼儿社会性性别差异的研究中也指出,幼儿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个性性别差异,女孩在关心他人或事物方面优于同龄男孩。但需要明确的是,男孩的社会性并不比女孩差。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集体取向者更重视群体中成员关系,注重集体目标,重视集体中成员关系;而个体取向者在情感上比较独立,注重个体目标与利益,更多关注自我。在合作行为上,集体取向者要显著优于个体取向者。在本研究中,女孩的合作行为明显优于男孩,也说明女孩更多倾向于集体价值取向。
4.3 父亲教养投入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父亲参与水平决定论认为,父亲教养参与的水平不同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父亲对孩子的参与投入度越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情心等也会越高。随着父亲参与的增加,孩子的移情能力随之提升,进一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如本研究也发现,当父亲在互动、可及和责任三个维度的投入度越高,幼儿合作行为发展越好,进一步分析得知,幼儿的合作行为与父亲投入的心理可及、榜样示范两个子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看,幼儿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来发展与性别相适宜的行为的,当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幼儿具有影响示范作用时,并有意识进行榜样的示范,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能够引领孩子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5 对策与建议
5.1 明确父亲教养职责,提供良好教养投入
尽管近年来父亲对自身职责的观念有所转变和提升,但不可否认母亲仍是教养孩子的主力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养二字意味着父亲不仅要承担养的责任,更要履行教的职责,只有教和养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发挥父亲对孩子的促进作用。因而父亲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更多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倾听孩子表达时做到集中精力、精神振作,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在情感上读懂、倾听和学会了解孩子的需求,懂得去信任孩子,始终用这种方法去满足孩子早期在身体、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孔子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父亲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做父亲的想要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先做好什么样的人,只有通过自身行为的示范,才能引导儿童进行模仿,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2 发挥园所专业优势,协助提高父子依恋
幼儿园作为儿童走出家庭环境,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具有专业性的教育场所,幼儿园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协助父亲提高教养投入水平,形成稳定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从而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帕克特提出的父子关系激活理论,说明父子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孩子在父亲的保护和帮助下能够积极地面对社会,战胜困难、克服缺点,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发展水平。
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亲子活动,拉近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身心距离,通过开展游戏的方式,父子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其次,幼儿园可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向父亲们传授一些通俗易懂的育儿知识和策略。利用网络的优势,创办园所线上交流平台,通过网络直播或短视频等形式,适时向家长们普及教养方法,模范爸爸经验分享等。
5.3 创设良好社会环境,共同支持父亲投入
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看,父亲的参与也受到社会组织、文化环境等宏观系统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全社会应该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父亲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政府、媒体等共同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支持父亲的教养投入。随着家庭教育法的颁布,全社会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顺着这股风,推进社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成人培训服务,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政策支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台诸如《父亲法》等相关政策,倡导父亲休育儿假,鼓励男性尽早进入抚育婴幼儿的家庭角色。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实行灵活的工作时间远程办公,以及更严格地限制超时工作等措施,使父母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互动,以期在亲职工作中相互配合,从而减少难以避免的双重角色冲突。
6 结语
积极正向的父亲教养投入水平不仅影响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导致儿童行为调整更优化。父亲教养不仅需要父亲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共同配合与努力。
*通訊作者:刘如意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刘畅,胡艳蕊,等.父亲教养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4):576-579.
[2] 邓诗颖.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依恋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 黎志华,尹霞云,朱翠英.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特征:平均趋势与个体差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35-39.
[4] Hawkins AJ, Palkovitz R. Beyond ticks and clicks: The need formore diverse and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a-sures of fa- ther involvement[J]. Journal of Men’s Studies,1999,8(1).
[5] 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郭良菁,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6] 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