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探究

2022-06-23 02:50:07张林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词汇教学初中英语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交流的过程本质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树立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学好、用好英语这门外语学科。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指出要将文化意识渗透到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口语交际等各方面教学内容中去,还要积极利用起课下时间,组织各种有利于渗透文化意识的英语活动,通过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文化环境,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张林(1988.0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梅山第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带有浓郁跨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将文化意识融合、渗透到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意识。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组成语言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每个国家因为历史、地域、经济、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词汇也经常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发掘词汇本身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英语单词猫头鹰“owl”,在我们国家猫头鹰经常会被打上不吉利、不祥的标签,因为它叫声凄厉,又只在夜间出现,总给人阴森森的感觉,但是在西方,猫头鹰却是勇敢、正义的代名词,因而他们会夸奖人“as wise as an owl”。再比如英语单词狗“dog”,在我们国家,狗除了表示动物、宠物的种类以外,还经常被我们赋予负面情绪,比如形象人品质差,我们会讲“猪狗不如”,形容人忘恩负义,我们会讲“狼心狗肺”,形容场面混乱不堪,我们会讲“鸡飞狗跳”等等,因此“狗”从一定程度上讲,在我们国家并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并非如此,他们会用“You are a lucky dog”,来形容一个人幸运。如果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差异不甚了解的话,在进行翻译和理解时就会闹出许多笑话。所以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拼、读,还要为学生详细介绍负载在词汇上的文化意义。

比如在学习“colour”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单词在表示颜色的同时,还包含哪些文化内容。像是单词“red”,表示红色,在我国有热情、奔放、吉利的感情色彩,但是在西方却有血腥的含义;“blue”,表示蓝色,在我国有安静、静谧的意思,但是在西方蓝色表示的更多是抑郁,在与影像作搭配时,还有色情的含义,就与我们国家所说的“黄色小说”中的“黄”相对应。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要针对带有明显中西文化差异的词汇进行解释,对于有着特殊文化历史背景的词汇,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其中的文化故事。比如“Greek gifts”,并非是希腊的礼物,而是不怀好意的礼物,这就涉及西方的文化故事:特洛伊王子设计骗走了希腊的王后,由此挑起了两国的战争,就在希腊士兵久攻不下之际,有人想出了“木马计”,即将士兵藏于木马之中,并佯装撤兵,不明真相的特洛伊人将木马推入城中,这时藏于木马之中的士兵突然杀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Greek gifts”便诞生于这个故事。当学生了解了词汇的背后故事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能够理解,并牢牢地记住这个直译为“希腊人的礼物”的词语,实际上是“不怀好意的礼物”的意思。

二、语法教学

人们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常常通过语法表现出来,就像我们国家的山东人,爱讲倒装句,比如“吃的啥呀?今天中午”“瞎说啥呢你这是”,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尚且存在着语言语法上的差异,那么不同国家之间的语法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比如在介绍地点时,我们国家习惯从大范围讲起,比如在做自我介绍时,我们会说“我来自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而在英语的语法构成中,他们习惯从小范围讲起,就翻译为“I come from Shijiazhuang,Hebei Province,China”。

结合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比如“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I think I can´t”(我想我不行),“Long time no see”(好长时间没见)等等。所谓“中式英语”,就是依靠自己母语固有的表达习惯去进行英文直译,从而使翻译出来的英语只有我国人能看懂,让英语国家的人一头雾水。学生说“中式英语”最根本原因在于對中西方语言语法上的差异没有充足的了解,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着力纠正学生的汉语思维惯性,通过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真正会说、会写正宗地道的英语。

比如在讲“定语后置”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文“这就是我想要的那本书”和英文“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ed”,这两句在语法构成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中文中,定语的位置比较靠前,而在英语中比较靠后,由此便可以引出英语语法“定语后置”的知识内容,再以多个语句为佐证,加深学生对定语后置的认识,从而可以实现学生对这一英语语法知识的熟练掌握。

另外,英语在句式表达上经常会有变形、变位,强调的是理性上的分析,而我们国家在句式表达上没有过多严苛的要求,强调的更多是语感。正因为我们更注重意境的传达,所以在进行英语表达时,就容易陷入不严谨的误区,或者直接造成表达错误,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西方国家句式严谨的特点。比如在学习“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句式时,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搞清楚这两个句式的本质区别,让学生知道我们国家表示“在……前面”很简单,但是在西方国家就很容易因为用错句式,而造成误会。“in front of”指的是外部的前面,例如“There are a lot of trees in front of the house”(房子前面有许多树),而“in the front”指的是内部的前端,例如“There is a desk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教室前面放了一张桌子)。

三、阅读教学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所选用的每一篇阅读课文,都饱含西方文化,有介绍其他国家风景的、其他国家盛大节日的,还有介绍其他国家日常生活的,这给教师为学生渗透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便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学习“Let's celebrate!”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都有哪些盛大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会举行什么样的庆祝活动。比如圣诞节,人们会布置圣诞树,会将礼物放在袜子里,准备圣诞餐时还会为了“主的使者”特意多准备一套餐具,多留出一个座位;像元旦新年时,韩国人会举行祭祀活动,男孩子会去放风筝,女孩子会玩跳跳版;印度人会在额头上涂上红粉,年轻人还会将红墨水装到水枪里,通过向他人射红墨水的方式,传达彼此对新年的祝福等等。这些文化故事的普及,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在向学生介绍他国文化知识的时候,教师除了口述之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将阅读材料中涉及的风景、历史、政治、人文等,以具体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营造一种身处其中的感觉。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是如何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配合相关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万圣节人们的装扮,看一看感恩节人们围坐在餐桌前对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的感恩祷告,看一看复活节最出名的节日彩蛋和小兔子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

另外,针对阅读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认识偏差的内容,教师也要积极加以解释和引导,让学生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理解课文。比如有些介绍他国日常生活习惯的阅读材料中,经常会出现赠送礼物的桥段,学生在阅读时总是会有疑惑,为什么他们会当面拆开朋友赠送的礼物,这样的做法难道不觉得没有礼貌吗?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讲解,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对“尊重”的不同解读。与我们国家人们的含蓄矜持不同,西方人性格更加直接。我们在收到礼物时,不好意思马上当面拆开礼物,是因为担心送礼的一方尴尬,而西方人则会立即拆开,以表示自己的喜欢。

四、口语教学

从大多数初中生的口语能力发展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的口语能力亟待提高,有些学生是不敢张嘴说,有些学生是张嘴说不对,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要求教师要提高对口语教学的重视。要想让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要加大口语练习力度,二是要指导学生弄清中西方在口语表达上的文化差异,要知道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双方口语交际上的误会是非常多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两个人初次见面寒暄时会用“How do yu do”来打招呼,一人说“How do yu do”(很高兴认识你),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交际习惯,我们可能就会说“Me too”(我也是),意思是我也很高兴认识你,可是如果真的这样回应就会引起误会,因为在他们看来回答“Me too”的意思并非“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而是“认识我我也很高兴”,那么他们在应对寒暄时,则会回答“How do yu do”,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也有不解之处,为什么要回答相同的话术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反映在口语交际上的文化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当西方人夸奖我们长得很好看时,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回答“哪里哪里”,以表谦虚,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回答“where,where”,外国人就会很困惑“这是在让我说得更详细一点,具体是哪里长得好看吗”?所以,这里我们应该做出的回应是“Thank you”。

因此,教师若想学生能够准确、正确地进行口语交流,就必须在平时的口语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人不同的言语社交规范,使学生能够站在交流双方同等的文化背景之中。以接电话这个交际场景为例,当电话接通后,我们中国人可能就说“你好,你是哪位?”,而在西方,他们会先进行自我介绍,再询问对方的身份,如“This is sb. Speaking. Your name, please?”在询问对方姓名时,往往也不会用我们自以为的“What is your name?”因为这样的提问,在西方人看来态度冷淡,就好像在审问对方一样,因此他们更多的时候会用“May I know your name?”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在利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时,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尴尬局面。

五、组织课外活动

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还应积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组织各种英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中感受文化氛围,从而实现文化意识的渗透效果。

比如可以利用大课间或者自习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影片,像是Charlie、Good luck,都是非常不错的美剧,每集时长短,情节紧凑,且包含了许多美国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一边看剧一边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原声台词,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日活动,像是圣诞节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布置教室,出一期与圣诞节相关的黑板报,张贴一些与圣诞节有关的海报,还可以一起唱圣诞歌,感受西方传统节日的气氛。

还可以开辟英语角,让学生在英语角分享自己平时收集到的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了“Food”一课之后,有的学生就在课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找到了许多国家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我们国家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可是德国却极少吃米饭,他们更偏爱马铃薯;再比如我国国家做菜吃饭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然而西方人的關注点则更多地放在食物的营养上,那些我们看着毫无食欲的食物,只要有营养,他们都会大快朵颐等等。

各种各样课外活动的开展,给文化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能够起到非常可观的文化渗透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初中英语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明确提出的教学任务,只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英语这门语言的深处,避免出现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摆脱中式英语的困扰。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中西方文化知识相关的素材,积极向学生普及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知识,通过不断渗透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英语、应用英语,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博睿.英语口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评《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教程》[J].新闻与写作,2018(2):122.

[2]马红.英语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29.

[3]周元英.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从“技能英语”走向“人文英语”的策略[J].知识文库,2018(17):7-8.

[4]马欣荣.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英语,2021(16):85.

[5]欧光安,安正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高中英语学生主体型阅读活动课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阅读教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1):66-71.

[6]符蓉.立足学生发展,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J].中学生英语,2020(24):79.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词汇教学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38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24:32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8:30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