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梅 许德娟
摘 要:“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和学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有效融合问题,提出了两者有效融合的路径和对策,以期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大思政课” 主渠道 主阵地 融合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很大变化,主渠道与主阵地在价值指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边界越来越模糊。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内容和时空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多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逐渐弱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遭到削弱。因此,主渠道与主阵地的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革命的必然要求。“‘大思政’课我们要善于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如何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方向,也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有1400多所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助推高职院校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进一步融合,打造“大思政课”,构建“大思政”格局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主渠道、主阵地在理论基础、目标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始终与国内外形势和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达成需要依托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引领,将科学的理论和深邃的思想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目的是坚定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思想工作,主要通过引导思想观念、凝聚政治认同、推动文化传承等方式建构具有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凝聚力系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包括:通过网络宣传、文化活动、文艺演出等方式引导学生守正创新,强化阵地建设;加强网络管控,做好校园贴吧、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舆情研判,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为青年大学生筑好人生 “防火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活力开放、卓越高效的高校治理体系。
(三)解决高职学生重视活动践行而轻视理论修养的现实需要
高职生哲学社会科学的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但参与社团活动、入党的热情高涨。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比如将思政课成绩作为学生入党的指标之一,带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可引导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性修养,助推大学生实现知情信义行的统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效融合的现实诉求
(一)“主阵地”“主渠道”融合缺乏外在机制
随着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格局不断深入人心,高校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协同育人、思想政治要素融合育人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高职院校却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与产业集团的对接、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不够。由于没有形成思政工作主渠道主阵地融合育人的制度保障,缺乏高职院校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主阵地”“主渠道”融合缺乏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直接管理,教学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监督部门管理,科研由科技处管理,面临授课、科研、考核及职称等诸多压力,导致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愿意协同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视之为额外负担。
主阵地管理部门,如高职院校的学生辅导员,因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自我管理能力差,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日常考勤、查寝、查课、报表及各种活动、晚会的筹备中,难以从繁重的日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辅导员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高职院校不鼓励辅导员兼职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担心这样会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融合路径
“融合”不是机械地加减,也不是没有原则地拼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融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一)主体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党委统一领导部署,搭建融合平台,用创新理念促进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的深度融合。学校要制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育人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助推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鼓励有思想政治学科背景、能胜任思政课教学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党政干部、学工干部、辅助人员等兼职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也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兼职辅导员或班导师工作,以便更好地把握学情,精准研判学生关注的事件、面临的思想困惑,积累学生管理经验,为上好思政课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主体融合合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队伍融合的程度,还取决于融合双方的实力和水平。自各高校按照生师比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数量激增,他们中一部分来源于校外招聘,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校内转岗,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够扎实,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内涵建设却跟不上。高职院校主阵地主渠道的队伍建设需要高校党委引起高度重视,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选聘思政课教师,加强内涵式建设。
(二)客体融合:加强联系与沟通,防止同质活动重复举办,功能相同组织重复设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3]从逻辑的高度,主体是实施改造的活动者和行为者,客体就是被改造的世界、事物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1400多所高职院校在校生。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入思政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社团组织、学生党支部等在开展活动时要遵循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按照知情信意行的发展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沟通协调,避免同一主题活动重复设置,避免同质性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不佳、浪费人力物力的主题活动。高职院校在设置学生社团机构时也要加强合作,避免重复设置,比如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系部分团委分别设置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社团,由于教育对象、教育客体高度重合,造成资源浪费。
搭建思政教育客体融合网络云平台。随着线上教学的突飞猛进,各高校都举行过云开学、云返校、云运动等线上活动,思政教师、党群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在协同开展活动时,可以通过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超星数据平台等进行线上集中教育对象开展“线上思政”教育模式,如开展线上理论宣讲,线上故事讲述、云辩论赛、红色主题微视频制作展播、网上红色展馆“云游”等活动,利用云平台克服思政教育活动教育对象难以集中的困难,提高思政教育的效力。
(三)环体融合:共筑校园思政文化环境,完善同向同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校园文化建设却没跟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校园文化品位不高,校园思政文化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4]挖掘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育人要素,需要思政课教师、学工、党团等部门齐心合力,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人文社会学科和思政理论方面的优势,发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显性功能,发挥学工干部、党政干部等主阵地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隐形育人功能,合力共筑校园思政文化环境。
合力构建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环境,开辟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调查现实,高职学生平均每天网络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沉迷网络、过度熬夜的现象时有发生。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政工作者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网络中的不良文化。思政课教师要提升网络教学水平,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和理论水平,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运用虚拟仿真课程、智慧教室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网络学习的获得感和抬头率。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以及抖音号等媒体等开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宣传理论、阐释观点,批判错误思潮,并帮助净化班级微信群、校园贴吧和校园官方公众号交流平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制度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学校可增加“主渠道和主阵地同向同行”的绩效考核条目,对“主渠道主阵地融合”设置一定比例的考核权重,营造两者融合的制度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增强主阵地和主渠道融合的内在动力。
(四)介体融合: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融合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过黑格尔《逻辑学》里的一段话:“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5]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学工要通过采用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相互借鉴,有效互补,朝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接地气、符合学生实际的思政育人方式方法。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内化的重要途径。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高职院校要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也指出,要建设“大思政课”,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思想政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党团、学生管理人员发挥工作平台优势搭建实践平台,参与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教学资源,丰富16学时(1学分)的思政课外实践课。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发挥理论育人优势,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理论,实现育人方式、内容上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要共建菜单式育人项目,以项目完成为导向构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如共同策划、指导高职生就业创业比赛,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活动,高职高专大学生微电影、微课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鼓励申请、研究思政课题项目等。在思政活动合作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其在主题策划和内容把关等方面的理论优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发挥其在选手选拔、活动组织、思政教育管理方面的强项。以学期为单位,主渠道和主阵地人员共同开发菜单式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融合育人的过程。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子系统,二者的融合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介体四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使各要素同向同行,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双高”人才和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齐鹏飞.善用“大思政课” [N].人民日报,2021-03-1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1.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融合研究”(L18WSZ 0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