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秋 常帅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149-02
摘 要 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考察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作为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学校体育文化的相关内涵、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的方式,来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思考和研究,以求探索出学校体育文化的培养主要从顶层设计、树立标志性的体育文化特色、宣传突出人物、开好开全体育课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进行完善,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校园 培养路径
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文化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现阶段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效果上差强人意,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的感受和认知到。因此,如何更加探索到更有意义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更加全面发展,如何让体育文化建设能够起到更加育人的功能等都是本文研究重要的内容,并且为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学校体育文化
(一)学校体育文化的含义
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和理论实践中创造出来属于学校特征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学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展示着学校体育的文明化程度、学校形象、体育水平等。体育文化是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其一,主要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教师为指导,以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所以,体育文化包含了人才培养、育人准则、道德标准、文化氛围、校园生活管理方式等。
(二)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1.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整体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性文化,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建设得好对学校整体文化有着促进的作用。就学生而言,学校积极进行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让学生的精神发展更加多姿多彩,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强身健体的意义。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要求。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体育运动的团队合作可以让学生学会沟通,让学生拥有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些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同时对学校整体的文化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校园的和谐发展是多层次的、复杂的过程,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的以学生和教职工为主体,但同时这两个主体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推动者,所以体育文化可以第一通过直观、生动、实践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和老师能够接受新时代下的时代精神、社会凝聚力和社会风尚;第二,通过有意义体育文化活动能学生和教师体会到体育中的拼搏创新、公平公正、团结协作等精神,让学生和教师身心得到充分的、全面的、自由的进步。通过不断地进行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不断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打造出学生教师以学校为自豪,学校为拥有学生和教师而辉煌的和谐发展的氛围。
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体育文化是整体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学校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学校要结合体育的特征特色以及学校的特点来制定符合本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建设。同时,进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时要围绕“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路進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具体实际情况和地区体育发展情况,取长补短,构建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实践活动,增强体育文化的建设。此外,颁布相关政策制度的同时,要对相关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进行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进行调查,结合实际的相关情况。最后,最主要的是要在相关政策制度中加入体育的精神,用来提高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并通过积极的创新课内外的教学形式、考试模式、来创造性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和教师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来。
(二)树立标志性的体育文化特色
大中小学的体育文化特色是不一样的,有着显著的差别。首先,小学体育主要是教师为主体,其特征是带动学生开展相关的体育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兴趣知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主要偏向于兴趣爱好为主。其次,中学体育同样也是以教师为主,但由于学生主体年龄12—18岁左右,再加上小学中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就可以进行较多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要加入包括体育中的竞争性等体育的特性的认识,并且要进行相对的体育知识理论的学习,并配合理论与技能一起学习,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同时,中学需要进行体育中考,也是中学的体育特征。最后,大学体育文化通过组织作为主体进行活动,各种社团不同层次的开展体育相关活动,同时,大学体育更多体现的是体育文化的精神的彰显,实现教育与体育相互合作进行沟通。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引领性的体育文化的建设,包括体育文化内涵的创新发展、体育文化元素的创新发展以及体育文化的其他属性等。
(三)确立体育文化特征
1.确立文化符号及元素。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在校园制度上、基础设施、人文特征下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各学校在此方面有着许多相互借鉴的地方,构建体育文化元素及符号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第一,学校充分发掘自身的体育特征,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文化符号及元素,同时要便于宣传、传承、长期保存。第二,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体育需求,并加以满足,发动教师学生的集体智慧思考,创作本学校的体育文化符号和元素,让师生具有更高的荣誉感和价值感。第三,通过借鉴、采纳其他学校的建设方式来进行本学校的体育文化,例如,清华大学的“无体育,不清华”,首都体院的“以挑战的精神,拼搏创新”等,都展示了体育元素的宣传口号。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制作属于自己院校的颜色,来进行相应的运动队的服装、运动队的旗帜、宣传海报、网站主页等宣传物品的制定,更进一步宣传的和弘扬本学校的体育文化精神。
2.树立人物宣传大使。体育活动的榜样人物同样也是宣传学校体育的元素与文化符号的集中表现之一。通过对本学校体育教练员、运动员的宣传,并且在学校定期展览宣传,讲述人物故事,并且在学校网站处增加体育人物专栏,设置人物介绍,运动经历,荣誉奖励,以及运动员的获奖情况和相关运动奖励等,从而更加深入的宣传体育文化元素,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如2022年冬奥会奥运健儿苏翊鸣、谷爱凌等优秀的运动青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宣传,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奥运健儿从训练到获得奖牌的历程,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的榜样。同时,通过对参与冬奥会工作的教师,进行宣传和讲座,讓学生亲身接触到冬奥工作人员,认识到奥运会工作的经历,让学生更加了解冬奥,更好地去投入到冰雪运动中去。
(四)开好开全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运动习惯的养成、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与发展宣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课程,主要存在其他课程的占课情况、兴趣培养较少、唯考试论体育课程多为存在,中小学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时,应要与其他课程一样对待,不能出现抢课、程式化的体育课程的出现,要以学生为本,发展体育文化为主,不断建设体育文化和培养学生为目标,开好开全体育课程。其次,大学课程,尤其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善,有些大学只有大一大二有必修课程,大三大四并没有体育课程,并且必修课程期间的体育课有些学校上的并不非常有效果,主要非常应试化的培养学生,完成考试内容,给予学生成绩,同样学生的态度,也是以拿到学分应付考试为主。这样多方的体育课程状况,很不利于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学校应多方进行调查,合理设置学分,尽量满足整个大学期间学生的体育要求,把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方式进行改善,把体育课程内容安排的更加有深度和广度,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和完成相关体育课程内容,同时,要增加体育课程选修,多方面满足没有必修课程年级的学生的体育课程,以不断完善和建设学校体育文化。
(五)加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中的体育建筑,体育文化墙、体育文化雕塑的展示和建设,可以反映出学校各时期的体育文化精神风貌,是传递学校文化内涵的载体,体现出全校师生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价值认同、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认同。同时,建设体育文化长廊,结合学校特点,树立学校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体育雕塑、建立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展板,发扬优秀体育精神。校园中张贴体育文化宣传标语,弘扬学校体育精神,装饰体育文化设施,增进学校体育文化特点,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软硬件设施,让师生沉浸在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之中,使学校及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文化促进周活动,让学生时刻享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让体育紧紧围绕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魅力。
三、结语
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学校整个发展过程的进步,代表着学校的一种精神,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同时,体育文化建设是可以培养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还能帮助师生增强身体健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学校要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定位自己的体育文化特征,从顶层设计到不断加强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通过不断地拓展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体育文化的弘扬和推广,让师生充分展示体育文化精神,帮助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志文.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与路径取向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2):63+65.
[2]王婉纯.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师友,2019(05):60-62.
[3]徐辉龙.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田径,2021(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