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翌曦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单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搭建支架,层层递进,同时要将作业与单元要素和育人目标充分结合,逐步深入。通过目标导向明确的作业设计,逐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达成爱国情操的陶冶和读书志向的树立。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红色专题教育;单元要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本课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也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树立自己的读书志向。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生已经落实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单元要素。而在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更要进一步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引导学生提炼出关键的人物和信息。红色专题的教育与单元要素的落实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而基于对教学目标把握得当的作业设计将会为此搭建最合适的平台和支架,促进学生的课堂生长。
为了促成红色专题教育与单元要素落实的结合,本课的作业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应当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搭建支架的前提下学习从多种渠道查阅资料,筛选信息,依据获取的信息更进一步学习文本。本课作业设计具体目标如下:能学习查找资料,并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远大志向的原因,并树立自己的人生读书志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第二课时的作业设计均为此育人目标而服务。
作业设计共由课前作业、课中作业与课后作业构成。
课前作业以预习单的形式呈现。主要为了在课堂中进行文本初读时,学生可以更加快速融入课堂,更加高效参与课堂。因此,预习单主要设计了如下内容:
首先,罗列出比较难读的词语供学生朗读,个别关键字词由学生进行自主查字典来了解。
其次,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生长点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会查资料来进行学习。因此,教师结合课后题第二题《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接着,本篇课文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教师罗列出了部分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如修身课,光耀门楣,租借等,并让学生继续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以此继续强化单元要素。
最后,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当时背景的掌握,而本篇文章离现在具有相当的距离,学生读起来难免陌生,因此教师罗列了当时的一些关键事件并列出具体的表格,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其他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当中,笔者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让学生理解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中华不振,以此理解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第二,联系相关背景资料进行理解。第三,通过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理解。
而第二、第三个维度已经在预习单落实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这种方式进行理解。因此,教师主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中华不振。于是,在第二课时的“研学单”当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的课堂问题:文章当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小组进行讨论,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具体的理由。
因此,课前作业和课中作业的紧密联系能够更好地协助单元要素的落实,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促成生长课堂,落实红色教育专题的教育意义。
接著,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笔者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了如下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文本——《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文本后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学生不仅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也更好理解了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更加陶冶了自己的爱国情操。
最后。笔者在“研学案”的最后一道题当中落实了课后题的小练笔。学生在两个课时的完整而连续的学习过程当中不仅理解了当时的背景,感受到了周恩来的爱国情操,更加培养了自己的爱国志向。到此,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并写清楚理由,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本次的小练笔,最终达成了育人的目的。
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笔者设置了“将周恩来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志向”这一课后作业。落实了课后作业的要求,即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而应该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是学会查找资料,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尚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作业设计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及课后作业三个部分。其中课前作业以预习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课中作业则以“研学案”的形式,紧扣单元要素和教学目标,并以小组讨论作为方法。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本单元的文本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均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课前作业及预习单当中适当提供了部分资料。同时。在课中作业及“研学案”当中也提供了相应的文本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由此为学生完成练习,进行更好的课堂学习,搭建了支架,提供了平台。
所以,通过优秀的作业设计,可以非常好地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查阅资料。而教师提供的方向,提出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充分发挥查找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搭建支架,同时也要将作业与单元要素和育人目标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晓霞.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及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陈玉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担当学子 ——小学红色教育引领德育工作探究[J].少年写作, 2021(22):0135-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