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016-02
摘 要 对于武术类课程来讲,其教化的价值并非只是让人们练就一身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锻炼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武术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中主要是通过身体来教化人的内心,起到的作用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可以从内在去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拼搏精神。因此,针对高效武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 高校 武术类课程 教学改革
武术教育改革影响的并非只是武术自身发展,也会给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带来直接影响,同时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下,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了将自身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各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武术类课程的改革探索。
一、武术教育发展情况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武术以往一直都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来进行家族式传承,其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内容,流派也相对较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体育教学的关键组成,武术也进入了校园,对相关技术动作做出了进一步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各高校引用的武术教材大多都是由国家体委编撰的,在武术项目选择上,也是以太极拳、三路长拳为主。不论是教学内容、考核形式都有待改变、创新[1]。
二、高校武术课课程开展现状
不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讲,对武术的学习兴趣都会给其武术学习态度带来一定影响。因此,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一般都难以落实各阶段学习目标。而就现阶段来看,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在课堂上,大多学生都将模仿教师所授动作视为重点,没有对所学套路的含义、内涵做出深入思考。再加上一些高校很少会对武术理论教学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大家都将武术学习视为强身健体的路径,没有对武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给予足够重视。教师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
三、高校武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好分类教学活动
首先,模仿教学法是武术教育中引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不仅直观易懂,也能够有效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且随着学生模仿程度的不断提升,对所学动作技术也会产生更深入、具体的理解,真正实现从“型”向“意”的转变。针对相关技术动作的认识也会更加新颖,从不同层面来体会到学习武术的乐趣,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全面激发,也能够让武术教育从课堂逐渐向生活中过渡,从技术教学合理转化成身心体悟。
其次,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做出充分考虑,要认识到一些大学生虽然年龄已满十八周岁,但其心理年龄还未成熟,还具有显著的好奇、好动的特征。而对于高校武术教学来说,在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技术为载体的民族传统文化。基于此,在高校武术教育改革中,教师应围绕大学生特点来对教学方法做出合理改进,以此来全面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在引导学生开展模仿学习活动中,可设置问题情境,让大家对武术在文化层面的内涵、价值做出深入体会,进而实现对文化理念、技术动作的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还要突破教学形式的诸多局限,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为学生留有适合的探索发现空间,为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促进作用[3]。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单个动作的学习逐渐向多动作组合学习这一层面过渡,从原地动作学习逐渐向多方向动作过渡,从最开始稳定动作的学习逐渐过渡到不稳定动作的掌握。同时,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力量、速度练习来对不同等级的动作技术特点予以深入体会。又或是整合不同的技术动作,让大家在系统巩固旧动作过程中体会到新的感觉,为大家对比分析不同套路组合异同提供一定便捷,这些都是通过进阶、组合来改变武术的主要表达方式,能够为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中,应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更恰当的问题来引导更多学生发现学习武术的乐趣,且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相关问题做出深入思考。同时,还要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问题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分析,以此来有机整合学生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增加练习。这样既可以引导更多学生在学习武术知识与动作技能中,加强对武术背景知识的关注,也能够清晰把握各阶段学习发展目标。
最后,大学期间的武术教学一定要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武术教育,除了一些必须要掌握的武术技能,学生体悟武术能力的塑造也要给予足够重视,重视自主学习理念的有效渗透。同时,联系实际,进行多样化武术文化活动、趣味武术知识竞赛,以及武术比赛等活动的定期组织,以此来带领更多学生做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4]。
(二)优化武术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高校武术教学应积极尝试更新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新课程、旧内容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新课程中系统复习旧内容,在复习旧内容中将新课程自然引出,鼓励大家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做到对武术基本技法的熟练掌握,也能够为武术内涵传播奠定坚实基础,也能够为文化传播搭建更适合的平台。同时,在素质拓展中,武术教学应突破教材局限,引导学生开展更新颖、多样化的武术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动,也能够有效补充武术教学,也是武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体育教学作为武术教学的关键平台,大多武术基本教学内容都是通过这一平台来进行传播的。因此,针对课后活动、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应给予足够重视,可以进行武术俱乐部的组建。在俱乐部中,定期开展和武术有关的趣味活动,也可以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增加武术交流,这样既可以丰富武术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拓宽武术传播平台,为学生营造出更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为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新课程内容的合理贯穿,以此来为新课程讲解做好铺垫。预习内容可以先从实战、功放含义这一层面入手,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全面激发,也能够及时调整好学习状态。同时,结合实际授课需求,教師也可以合理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武术“共处”的时间,让大家在练习、感受中,对武术的内涵精神有更深刻的领悟[5]。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
武术教学一般都是将操场视为主要教学地点,俱乐部活动应重视室内、室外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相融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对武术动作速度做出合理调节,又或者是引用录像设备将学生的动作拍摄下来,之后,再通过慢速回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武术技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拓展后的武术教学内容趣味性更强,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俱乐部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定期举办武术展演活动,让大家在实际参与中充分体会到武术给自己带來的成就感,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6]。
新课程学习、旧内容复习的教学模型要通过对复习旧内容铺垫新内容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在讲解新课程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已学技能的反复运用来强化新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构建系统的学习观念,整合好理论知识与技术讲解,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可以大家对武术的本质做出深入体会,也能够顺利的完成理论向技能的转化,以此来有效落实各阶段教育目标,提升武术教育水平。
(三)武术教学评价改革,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高校武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中,除了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的丰富、优化,教学评价改革也是重点,为此应着重从技术评价体系建设、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以及标准化管理这几个方面着手。武术套路、格斗技能可以将学生各阶段无数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真实反映出来。套路展演中,动作基础规格、操演熟练程度,还有武德礼仪规范等都可以视为武术套路专项技评规格要求,开展定量评价。而动作基础规格、比赛礼仪规范,还有技法运用能力等方面,可以视为武术格斗专项技评规格要求,开展定性评价,到位落实技评管理。对于礼仪方面的评价内容来讲,除了行礼规范之外,格斗比赛中,力量收发有度点到即止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针对武术文化这一方面,应将武术知识竞赛视为重要基础,对学生在文学、哲学与艺术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体会情况作出全面考察。另外,技术评价体系在构建完善中,还可以将学生各阶段反应技术水平的录像备案,做好归档与定性评价,并结合不同等级来做好分类。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以量化手段来对教师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实施评价,同时,将完成结果、教师职称晋升与收入等方面相挂钩,以此来激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来提升武术教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结合当地武术特色来开设课程,且本土武术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对当地文化底蕴进行体会,并积极主动地推广当地武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武术类课程应重视武术实用型人才培养。但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武术类课程在具体开展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院校及其体育教师结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做出恰当调整。同时,通过挖掘、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来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以此来促进武术类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雷强,黄长玉.高校武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教化研究[J].武术研究,2021,6(07):84-85+144.
[2]王嘉.浅析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魅力中国,2016(05):349-350.
[3]武英满.关于北京非体育类高校武术课程现状及改革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9(03):110-112.
[4]盛燕茶,杨新.江苏省普通高校通识类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07):93-94.
[5]周亚飞.河南省师范类高校武术选项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路径选择[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6]孙明兴,赵雁楠.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34-34+35.D5332490-DCB2-44C3-A1A4-FD5833F0E6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