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飞燕
摘 要:“双减”之后的教育改革是出重拳、出实策的系统性改革,必将对基础教育出版产生重大影响。教辅图书市场竞争加剧,素质教育阅读类图书、家庭教育图书、乡土教材等或迎来更大机遇。出版社必须提升图书品质,加强营销,优化出版服务,继续推进融合出版,探索基础教育出版多元化、立体化发展路径。从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育格局的变革中寻找基础教育出版的发展红利,把握基础教育出版发展的新契机。
关键词:教育改革 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出版 图书开发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核心内容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对学校和校外机构同时采取严格治理措施。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实施细则,教育格局开始发生改变。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2021年12月21日,教育部在发布会上指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校内教学质量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围绕减少课堂作业、提供课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多地尝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破除唯分数论。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范》,从考试的功能与定位、命题与研究、组织与实施、结果与使用、监管与保障五个方面,出台了12条具体措施,严格规范学校考试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强势落地及持续推进,体现了中央改革教育的意志与决心,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调整,而是出重拳、出实策的系统性改革。要让教育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发展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一、探索新路:“双减”之后基础教育出版的理念创新
根据开卷相关统计,“双减”政策直接对教辅图书的发行造成冲击,销售码洋下降近20%,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段的教辅书,下降幅度更大。出版社和民营教辅公司普遍感受到“双减”的“寒蝉”效应。如何从危机中寻转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出版社编辑首先要厘清出版理念。
“双减”政策击中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唯分数”“唯考试”的“病灶”,精准施治,科学施策,还给学生朗朗晴空,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学生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下健康成长。但“双减”不是鼓励“躺平”,不是彻底放弃,因为教育本身就带着某种强制性和约束性,有纪律和有规则的教育始终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受众群体,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知识获取,这就倒逼学校和出版机构在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出版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
内容拼凑、跟风模仿、粗制滥造、低价营销等类的图书必将被淘汰,偏离教学、内容不精、创新不足的图书必然不被老师和学生青睐。从内容到装帧再到服务,教育改革要求基础教育图书向精品化发展。基础教育类图书应该成为精品化、数字化、高水平的教育“智囊”,学校、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三课堂”,真正使图书及产品成为学生得到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性情、“美美与共”的高质量精神产品,彻底创新基础教育的出版理念。
二、“三个回归”“三个提升”:基础教育图书开发思路
教育改革将重构学校、家庭、校外培訓的教育功能,形成新的教育格局和态势。出版社编辑需要顺应教育理念、教育格局的变化,正确把握发展方向,调整基础教育图书的开发思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达到“三个回归”,即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老师;三个提升:提升品质、提升服务、提升营销。
1.立足教学需要,开发提质增效的教材教辅
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老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并不是要降低教学质量。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开展分层教学,如何减少无效作业,如何丰富作业形式,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学校、教师关注的问题。编辑需要紧跟教学需求,把握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本质,改进与创新教材教辅的总体设计。改变以往靠大题量、高难度、多练习提升分数的思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教学目标,优化图书内容,不出偏题、怪题以及超出课程标准的题目;精选题目,提升题目质量和练习效率;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设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练习,避免重复、无效练习;体现减负增效、分层递进的教学要求,注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图书一直是老师开展教学的抓手和重要辅助。图书内容围绕教学、服务教学,满足老师授课需求,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常销图书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课一练》、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新课标阶梯阅读训练》等。图书编辑要形成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老师的出版思路,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熟悉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了解育人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节奏、考核标准及变化等。以开发帮助老师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被老师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优质图书为目标。
2.强化品牌建设,精耕细作优势品牌项目
基础教育图书市场竞争加剧,人们对教育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必将加速淘汰内容雷同、缺乏新意、品质不高的图书。提升品质、提升服务、提升营销,强化品牌建设,才能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编辑要对图书内容精打细磨,重视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纸张选择、印刷工艺,严控图书质量和印刷质量,全方位提升图书品质。除了图书本身外,还要重视提升服务水平和营销策略,比如,缩短印刷周期、供货时间,提供更多配套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教学服务等。策划图书时就同步制订营销方案,如折扣政策、样书供给、渠道分配、线上线下统筹、宣传品制作、营销活动策划等。加强数字化开发,提供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双减”政策要求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出版社要以自己的图书为基础,开发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线上学习服务,比如深挖难点解析、补充背景知识、拓展相关知识等,开辟线上学习服务的新路径。通过创造性的产品开发,提升整体服务,增强教育图书与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黏性。8FFE0822-1633-45AD-A29B-D42F973F03ED
开卷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中“二八”效应依然明显,销量前1%的图书品种为图书零售市场贡献了近60%的码洋。品牌图书、拳头产品对一个板块图书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教辅图书出版一直都重视品牌建设,民营文化机构更为突出,一个公司主要围绕一两个重要品牌开发,比如曲一线的“53系列”、开心教育的“一本系列”都有丰富的产品线,形成了较大的产品规模,在市场中容易形成合力,整体抗风险能力更强。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新课标阶梯阅读训练》出版近20年,凭借优质的内容和有效的营销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一直被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经销商高度认可。面对市场变革,南大社组织团队,将合力围绕“阶梯”品牌,继续拓展产品线,开发适应教育改革需求,满足区域化、个性化教学需求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图书。通过品牌图书建设抗击图书市场震动,带动整个基础教育板块的发展。
三、“专题开发、分层教育”:结合自身优势,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教辅图书竞争加剧,学生阅读类图书需求提升将是市场变化的趋势。出版社可以提早规划,适时调整基础教育图书的出版方向和产品结构,在做精、做优教材教辅的基础上,拓展出版类别。但调整不能盲目,任何一个类别的图书都有各自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也都有成熟的产品。若在某一领域没有积累,又没有充分调研,就盲目介入,成功的概率较低。结合自身的出版优势,开发相关类别的图书,资源和渠道都有一定基础,更能实现水到渠成的效果。
1.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在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古典文学、哲学、历史、国学经典等图书在出版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读物一直是基础教育板块的重要出版方向。教育改革将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各学科融合渗透。教育部陆续发布了相关政策,规范、指导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出版社可以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加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出版,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作纳入顶层设计,作为中长期的重点规划,在专业编辑配备、经费投入、专题营销、配套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编辑在进行选题调研时,认真研读纲要和指南,充分领会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及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青少年阅读特点,开展立体化、多层次的图书策划。市场上同类图书众多,开发图书时,不能盲目跟风、模仿,要充分挖掘出版社自身特点和资源,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有创意、品质高、有生命力的图书。传统文化出版一直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重要发展方向,出版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图书。如《中国思想家评传》(200部),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2000多年来中华杰出文化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的杰出思想和智慧,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被誉为跨世纪最大的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的项目还有《全清词》《全清戏曲》《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昆剧大辞典》等。借助丰厚的学术出版资源,南京大学出版社将加大基础教育传统文化图书的开发。在已出版《中国思想家简明读本》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助教材系列的基础上,立体化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结合学科教育,开发历史、美育等方面的图书。
2.探索教育类主题出版
主题出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日益受到各出版社的关注和重视。2021年,全国各出版单位上报的主题出版选题达2232种,其中,图书选题1934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298种。中宣部公布的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有多个选题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青少年四史教育系列读本》、甘肃教育出版社的《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等。思政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部门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思政教育,力求入脑、入心,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阅读主题教育图书,是思政教育方法之一。例如,江苏省机关工委每年都会组织“主题教育读书与征文活动”,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优秀主题教育图书,书写读书体会,推进思政教育。教育类主题出版大有可为,可以成为基础教育出版探索的一个方向。主题出版主题鲜明,时效性也强,对出版节奏要求更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精准定位。基础教育图书编辑做主题出版不能盲目,需要结合本单位特点,在找准立足点的基础上常规划、早策划。教育类主题出版物以学生为阅读对象,图书内容、形式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和特点,用具体化、形象化且生动有趣的内容承载厚重的故事与深刻的思想,让主题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
3.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
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为满足地方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各省、市都在出版各具特色的乡土教材。出版社可以深挖地方资源,结合区域实际和特色,深耕当地文化,联合当地教育部门适时开发以地方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乡土教材要讲好当地故事,同时要贴近学生,与学生的爱好、理解能力契合;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南京出版社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结合当地资源,出版了一系列面向幼儿、小学、中学的乡土教材,并被列为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如《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读本》《璞石成玉的秘密——孩子们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图书,作为南京市地方课程配套读物,被南京市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尝试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
近年来,家庭教育是图书零售市场销售活力比较高的类别,每年都会出现畅销书,也有常销书,生命周期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家庭教育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图书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教育改革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更是将“家事”上升为“国事”。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如何发现、培养孩子的特长,如何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家长要直面的问题,也是令众多家长苦恼的问题。家长会愈发重视家庭教育,需要掌握专业、科学的方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陪伴孩子成长,这将产生巨大的学习需求。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具有恒久需求的刚需市场,依然具有较强的发展与提升空间,出版社在家庭教育领域仍大有可为。编辑可以结合出版社的资源、自身专业,在理论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家庭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向家长介绍专业、系统的教育方法,纠正家长的教育误区和盲点。
教育学生倡导“有教无类”,基础教育图书的开发也是如此。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契合学生、教师、家长的真正需要,彻底改变“双减”之前的“大水漫灌”,而要根据教育的实际需要精耕细作,使得新时代的教育出版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辅助,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5).http://news.china.com.cn/2021-07/25/content_77649572.htm.
[2]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1-08-07.
[3]赵悦彤.“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可以抓住哪些机会?[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8-04.
[4]田红媛.“双减”动真格,教育出版将会如何洗牌?[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9-10.
[5]林雁.“双减”政策下我国教育出版发展对策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0).
(作者单位系南京大学出版社)8FFE0822-1633-45AD-A29B-D42F973F03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