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工科专业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

2022-06-20 13:21荆妙蕾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科劳动育人

荆妙蕾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387)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劳”纳入教育方针,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最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开展多样性的劳动实践,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科学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根本上抓住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对加强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要求,也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提出了新任务、赋予了新担当。

一、研究背景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工程教育学科专业齐全,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居世界首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需要高等工程教育进行深刻变革与全面创新,“新工科”教育成为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2020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修订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强调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家国情怀,体现工匠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综合工程能力、国际视野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工程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应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五育”中的劳育所体现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是培养“新工科”人才所具备的学科交叉知识、学习能力及习惯、专业劳动技能、工程伦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要求教育管理者正确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分析,明确教育内容、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价指标,在工程教育中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新工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

二、高校工科专业劳动教育的内涵

高校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使命担当[1],新时代的劳动者将突出知识和技能并存,需要运用机械化、智能化手段和智力支持开展劳动。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培养劳动精神,高等教育要适应劳动新形式和职业新特征,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1. 劳动教育体现了德育和智育的综合特征

在《辞海》中,劳动教育被定义为德育的内容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也明确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2]。在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实践能力训练、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体现德育和智育的综合特征,用好思政教育课程主阵地,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等,厚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3],把劳动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的全过程,重塑大学生劳动教育观,使他们养成适应新时代特征的积极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形成健康高尚的品格。

2. 工科专业中劳动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密切关联

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分为技术指标和非技术指标,随着工程的复杂性和智能化提高,非技术能力对于成为优秀工程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4]。因此劳动教育在技术能力培养中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实施劳动教育应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元素,融合高校自身的专业(群)特色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例如在工科课程体系中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实践、毕业实习等,无不体现出劳动教育元素。在传授理论专业知识、训练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德,深入企业实践,练好过硬专业技能,具备熟练的劳动技能,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培养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提升人才综合素质,适应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新时代工科专业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要发挥高校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学工部总体实施,教学部门、二级学院具体落实。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结合,与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毕业专题、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社会生活之中[5]。为达到劳动教育目标,应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合作,营造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6]。

1. 构建多维度课程教学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高校劳动教育要依托专业教育,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列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等教学资料明确化、规范化,使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要求显性化、具体化,便于实施过程中教与学统筹安排、有据可依[7]。

高校工科专业要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创新办学思路,构建“3+X”多维度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其中“3”是指劳动教育的三条路径:一是强化劳动教育的基础地位[8],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8~10学时,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实践教学22~24学时,安排在第三至第六学期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二是挖掘、汲取各学科专业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因素,发挥高校自身专业优势。工科专业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劳动教育都具有突出的实践驱动性[9],因此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借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共同的实践平台,将教室搬到车间,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生产设备实训、企业文化宣传,使学生在企业文化中浸润成长,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自然结合,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能力和工匠精神,并与就业教育密切结合。三是融入学校各育人环节。拓宽实践渠道,利用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家庭及校园日常生活各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劳动中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劳动品德,提升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使劳育贯穿本科教育始终。“X”是指每条路径下通过多个教学环节体现的显性或隐性劳动教育元素,形成与各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群。“3+X”多维度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3+X”多维度课程教学体系

2. 劳动教育的实施

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挖掘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劳动教育方法和途径;其次,要注重多学科渗透、多模式实施,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再次,要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在劳动教育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体现“知识+技术+劳动+能力”的综合培养。

实施劳动教育,一方面根据图1的三种路径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特征。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此时的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价值、劳动意义和劳动精神,在此基础上运用劳动带来的创造性思维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为此,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应包含理论课程层面的思想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生产劳动、学校育人层面的服务型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涵盖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教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如表1所示。

要构建多样化劳动教育模式,通过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项目合作锻炼学生团队精神,专业实践、第二课堂、日常劳动等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劳动品质和工匠精神[10]。

3. 建立劳动教育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反馈改进”机制,规范实施过程,注重教育成果,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达到强化劳动教育效果的目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框架,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讲,工匠精神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也应纳入考核指标。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五个方面,也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工匠精神[11]。每一方面分解为四个二级指标,共20个评价指标点,每个二级指标点设置分值为5分,总分100分,如表2所示。

表1 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

结合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以及劳动教育考核指标点,在评价机制中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多途径,调动多方参与,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功能,在劳动教育中及时发现优秀学生、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并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表2 劳动教育考核指标点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工科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多维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及实施方式,根据教育目标建立考核指标点,通过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滋润学生,以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德和工匠精神,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工科劳动育人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