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琦 杨丹妮 蔡煦 余露 文章 周博坤 杨凯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布局,在环境学科领域,一流环境学科的创建要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具备美丽中国建设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卓越人才。
关键词:环境学科、人才培养、五育并举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坚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从德智体美劳五育视角出发,重点帮助学生厘清为什么做和怎么做两条主线,解决我能做、愿意做、做得好三个关键问题,打造先锋型、生态型、活力型、服务型、创新型环境新人。筑牢学生信念基础、专业技能、身体力行、心灵之美、奋斗志向,重点从五育维度推动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对于“生化环材”专业的重视度逐步提升,但社会公众对专业认识度不够。H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生源中贫困地区生源居多,学生自信不足。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凝聚起发展共识,如何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是学院下一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
党旗领航,心怀国之大者,培育先锋型环境新人
在强学习、重行动、夯基础的过程中,不断筑牢环境学子建设“生态中国”的信念之基。
强学习,擦亮“红”的底色。从广度上,落实全员学习,掀起党史学习热潮。从学习深度上,紧扣时代主题,将党史学深学精学通。从厚度上,强调亮身份、见行动。同时注重把生态文明建设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做到“生态中国”入脑入心入行。
重行动,突出“实”的特点。聚焦师生关切,组织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本科党支部组织“你来我在”答疑解惑活动。研究生党支部以党建促就业,开展各项就业帮扶工作。博士党支部以赛解压,因赛促融。
夯基础,抓准“久”的关键。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组织、队伍、制度建设。调整探索研究生纵向党支部新模式,1:1选配德育导师,探索“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通过“线上线下”、“例会-培训-寻访-交流-述职”多维并举,抓实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党委委员和教师党支部书记点对点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加强师生紧密联接。
齐抓并育,投身环境建设,培育生态型环境新人
坚持全员育人主体,着力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融合,筑牢“生态中国”建设的三大强基工程。
抓好生涯启蒙,聚力专业价值塑造“育苗工程”。通过学院就业指导与支持中心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验-咨询”就业指导和生涯发展体系,开展各类就业调研6次,发布《就业工作简报》4期。开展“环境说”“一路灯光”民族生座谈会、“环境专场”招聘会、“环启蔚来”求职挑战赛等各类生涯教育和就业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强化学业支持,聚力专业能力提升“强茎工程”。依托“学风建设辅导员-学业发展支持中心-年级学习部-班级学习小组”四级体系,打造“环学无境”品牌活动。通过“育苗助考”、党员结对帮扶、民族学生课程专讲等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考试难点,梳理学习体系。开展“勤学标兵”评选、读书分享会等学业活动,带动班级自发学习打卡,营造勤学氛围。
坚持创新引领,聚力创新思维孕育“沃土工程”。注重为专业课堂注入创新思维,助力“生态中国”专业导论课程体系变学生“旁听”为“参与”,带动学生自主发现科学问题。承辦各类学术论坛,在学习探讨环保问题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寻找科研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科创赛事,增强学生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参与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学-导-训-赛”中实现学生“乐学”。
强健体魄,砥砺拼搏意志,培育活力型环境新人
生命在于运动。培养能为“生态中国”建设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活力型人才,从三个维度厚植体育精神。
强健个人体质。开展班级挑战赛、师生杯球赛等,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校园春季长跑等,养成锻炼习惯。学院在春季体测运动会中获团体一等奖和精神文明奖。
培养兴趣技能。牢抓学院球队建设,推动“一生一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体育爱好,今年揽获新生杯、华工杯、毕业杯冠亚季殿军,环境学子赛出活力、赛出精彩。
砥砺拼搏意志。学院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运动员,校龙舟队、足球、篮球、排球和羽毛球队都有学院学生的身影,杨子迪荣获全国啦啦操竞赛冠军、常涵舟荣获中国大学生龙舟赛锦标赛亚军,他们以顽强拼搏之姿,激励全院学生。
矢志奉献,增强内生动力,培育服务型环境新人
环保是一份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公益事业,环境学子比任何专业都更需要敬畏心(对社会)、公德心(对社会)、赤子心(对个人价值),致力培育愿意奔赴“生态中国”建设一线的服务型环境新人。
强化劳动观念。宿舍、实验室、校园都是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我们重点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带动全员劳动,着力弘扬劳动精神。
培育服务意识。注重手脑并用,开展捕梦网义卖、阳光通信、旧书圆新梦等活动,以“资”扶贫,以“言”扶志。一年内,本科生参与义工1162人次,参与率55.88%,研究生担任志愿者72人次。
履行社会责任。打造四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环宇之声宣讲环保知识、喻家山义工去污护林、清风空调注重节能减排、雨水花园打造小型绿色生态,引领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转化为社会价值。
启迪思维,涵养心灵之美,培育创新型环境新人
善于发现美才能创造美。学院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构建大美育观,引领学生投身建设 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的“生态中国”。
丰富审美体验,激发展示热情。不断丰富红五月班级合唱比赛、十大歌手、宿舍文化节、配音比赛等文化活动中的美育元素,引导学生欣赏美、展示美,学院红五月今年还将舞台搬到户外,学生在体验美过程中启迪创造思维、传播花样美好。
强化美育实践,涵养心灵之美。社会实践作为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能让学生在了解社会发展、深入社会问题的过程中 激发改造社会的斗志。今年,学院社会实践重点围绕“生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五合一”模式在新生中全面覆盖。通过采访选调校友,调研“两山”实践基地,深入“长江 生态行”等,同学们在感受人文、社会、环保的治理之美中,对“生态中国”爱的更深沉。
树立大美育观,投身美丽事业。美要落于行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大美育观,聚焦 科技前沿、乡村振兴、国家重大需求、环境相关领域,投身“美丽中国”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2021借毕业生中录取基层选调生9名,含1名中央选调生;76%学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就业,72.7%从事环境相关专业。
作者简介:
周雅琦(1983.05),女,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杨丹妮(1990.06),女,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蔡煦(1992.08),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余露(1992.08),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文章(1997.09),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周博坤(1995.04),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凯(1997.07),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