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鑫
冠心病是当前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属于临床风险较高的疾病,大大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冠心病发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脂类物质代谢发生问题,使脂类物质在体内大量堆积,进而出现动脉堵塞,最终导致冠心病发生[2]。针对冠心病临床大多采取药物实施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均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常用药物,且以往的实践发现,对患者实施单一药物治疗其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联合用药的效果。本文选择100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龄52~79 岁,平均年龄(60.94±7.44)岁。观察组中男31 例,女19 例;年龄50~75 岁,平均年龄(60.11±5.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治疗,100 mg/次,1 次/d 口服。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080090),1 次/d,75 mg/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服用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2 级或消失,未出现病情反复;有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1 级,偶有反复;无效: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分型,导致患者患病的因素较多,如过度疲劳、心律失常、情绪激动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4]。目前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以及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5,6]。阿司匹林属于比较典型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之一,能够对患者体内血栓素A 的形成进行阻断,同时凝聚患者体内血小板,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7,8]。氯吡格雷则可以阻止机体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抑制血小板凝聚,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抗凝药物[9,10]。对患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可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同时能够较好的抑制患者病情发作,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11,12]。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能够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抑制患者体内血栓素A、B 的形成,进一步缓解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非常高的治疗安全性,是现阶段临床中较为优质的治疗方式之一[13-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1.23±0.24)次/周少于对照组的(3.39±0.43)次/周,发作持续时间(4.24±0.17)min/次短于对照组的(7.99±0.24)min/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