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丽娜 袁 滨 连燕萍 吴振强 张志鸿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5)
白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素有“树上海蜇皮”之美称[1],具有口感好,营养丰富,降血脂,抗凝血,补血等特点[2],在我国福建省、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等地广泛栽培[2],深受消费者喜爱。漳州市是我国白背毛木耳的主产区[3-4],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栽培白背毛木耳,至今已有3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漳州市采用一区制以及塑料大棚“太空包”墙式栽培白背毛木耳。耳棚拱形结构,棚顶覆盖物有三层[5],内层为塑料薄膜,中层为废旧毛毯或谷壳,外层为遮阳网,耳棚四周由黑色塑料薄膜和遮阳网组成[6]。一般耳棚长50~60 m,宽8~10 m,主通道1.5 m,内部排袋分左右两排,间隔1~1.1 m,每排又分3小格,每格边长1.35 m,每格一层摆放8袋,摆放15~18 层,每小格120~144 袋,一排可摆放360~432袋。这种栽培模式存在通气不良,耳棚内温度、湿度难协调等问题,对栽培管理者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根据多年研发工作实践,总结一套漳州模式白背毛木耳栽培管理技术。现介绍如下,以供生产者参考。
白背毛木耳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8~37 ℃,最适温度为25~30 ℃,在8~30 ℃内,菌丝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快。温度低于20 ℃菌丝生长缓慢,5 ℃时菌丝停止生长,高于30 ℃菌丝生长速度下降,高于37 ℃菌丝停止生长。耳片生长温度为13~30 ℃,最适温度为18~22 ℃。日平均温度长期处于23 ℃以上时,耳片生长速度快,耳片变薄,颜色发红,品质低。温度低于15 ℃耳片生长速度慢,低于13 ℃耳片停止生长。
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为45%~75%,最适含水量为60%~63%。料含水量在45%~63%,菌丝生长速度随着含水量的上升而加快。料含水量高于63%,菌丝生长速度随着含水量的上升而下降。木屑培养料含水量超过70%,袋底易积水,菌丝因袋底供氧不足生长缓慢,造成底部菌丝走不透而影响产量,且易感染杂菌。在发菌阶段,要求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而耳片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在此湿度下耳片生长发育快,耳片大、厚,但应注意高湿度环境下,大棚需要多通风,防止出现杂菌侵染。生产实践发现,不同毛木耳菌株对水分需求有差异,如毛木耳菌株B4328要求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出耳期要勤喷水,保持耳片湿润状态,促进耳片生长发育。
白背毛木耳属于好氧性真菌。在菌丝生长阶段及出耳阶段都必须注意耳棚内的空气状况,应保持大棚内空气新鲜,氧气充足,有利于菌丝生长发育,有利于原基形成、毛木耳开片和伸长。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菌丝活力下降,耳片不易展开,影响白背毛木耳品质和产量。
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若光线强,影响菌丝生长,生长速度变慢,菌丝细弱。菌丝生长后期光线刺激易形成原基,消耗营养,影响产量和质量。原基形成和耳片分化阶段,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00~300 lx。光照强弱对耳片的色、质有直接影响,光线较弱时,耳片腹面颜色淡,背面绒毛短、细;光照适宜,耳片腹面颜色深,背面绒毛长、粗,品质好。
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pH 为4~10.5,最适培养料pH 为7~7.5。培养料pH 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菌丝生长。培养料pH 在4~7,料pH高,菌丝生长速度快;培养料pH 在7.5~10.5,料pH高,菌丝生长速度慢。
毛木耳菌种是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5]。耳农使用优质菌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收益,如果误用劣质菌种则会给耳农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品质好、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良菌种[7]。切勿因菌种价格便宜,选用由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菌种场生产的菌种。由于毛木耳较其他食用菌品种变异快、退化快,因此,实力较强的菌种生产单位会定期开展提纯复壮工作[5],保证菌种质量。购种的同时,还应了解品种特性、培养条件和栽培要点等。引进新菌株须做出耳试验,观察其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才能投入生产。
目前漳州市仍是传统季节性大棚栽培白背毛木耳,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因此栽培季节的安排十分关键。栽培户可查询当地连续三年的气象资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将出耳期安排在日均温度15~22 ℃的季节,从而推算出适宜的制种、制袋(菌丝培养)时间。漳州地区制袋时间一般安排在8 月底至10 月上旬,开袋出耳的时间安排在10 月下旬至11月下旬,此时日均温度为18~22 ℃,适宜毛木耳出耳,有利于毛木耳优质高产。
毛木耳生产常用培养料配方为木屑85%,麸皮12%,碳酸轻钙3%;高产培养料配方为木屑82%,麸皮12%,豆粕3%,碳酸轻钙3%。漳州模式栽培白背毛木耳采用发酵料,因此培养料发酵质量是毛木耳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要求培养料发酵35~40 d,其间间隔7~10 d 翻堆一次,翻堆时将堆外面的料翻到堆中心,堆中心的料翻到堆外面,应注意料堆中心温度应达70 ℃以上,维持24 h 以上再翻堆,如此翻堆4~5 次,可使培养料混合、发酵均匀,吸收水分更均匀。待培养料变为棕褐色,分布大量白色放线菌,料无氨味或者少量氨味,无臭味,手握柔软,不黏手时,发酵即结束。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3%,水分过少,影响菌丝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菌丝活力弱,水分过多,不利于菌丝生长。
料袋接种后,即可上架培养菌丝。料袋上架前,大棚内地面先撒生石灰粉防杂菌。耳棚内排袋时,袋与袋前后交叉摆放,袋间有一定的缝隙,便于通风和管理。摆袋数应适宜,袋过多,袋和袋挤压在一起,容易出现高温烧菌现象,不利于菌丝生长。料袋上架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避光,以免在袋壁上长出胶质化耳基斑点,感染杂菌。早晚通风,促进菌丝吃料。上架后7 d 内应用杀虫杀螨药剂对大棚空间喷雾杀虫一次。发菌期间应勤检查菌袋,发现有杂菌感染袋特别是链孢霉感染应及时清除,以免引起其他菌袋感染。一般培养40~50 d,菌丝即可发满袋。
在菌丝长至料袋三分之二或满袋时,温度稳定在18~23 ℃即可开口。开口时,工具刀从上往下向内割,注意不伤料面,割完袋口上方有2~4 cm“帽舌”,下方与料面齐平,避免喷水时袋口处积水。开口的目的主要是一方面使菌丝接触更多氧气,促进其生长,另一方面促进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在袋口扭结形成原基。因此,管理上采取增加散射光,加强通风,保持湿度的措施促进原基形成。一般开口后料面适当控干,待袋口四周边缘现原基时再开始空间喷水(一般是在开袋后7 d 喷水),提高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这样可增加原基数量。原基开始分化应逐步提高空间相对湿度,确保原基正常分化,注意避免水进入袋内。毛木耳展片后加强通风和喷水,同时提高光照强度。但应注意喷水要少量多次,雾点小,达到耳片不缺水(保湿为主),又不太湿的状态。喷水时应掀开薄膜通风,不喷闷水,保持大棚内空气清新。同时应防止通风过强,导致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造成耳片干枯或者停止生长。若棚内通气不良,空气相对湿度高,易造成袋内缺氧,不利于菌丝生长,容易造成反袋的情况,袋口积水,造成病虫侵染。当耳片长至5~7 cm 大小时,应适当控干,停止喷水,加大通风,控制耳片生长速度,待耳片边缘干燥,即可(5~7 d)再次喷水,此次喷水量应加大,每日喷水1~2次,干干湿湿管理可增厚耳片。随着耳片逐渐长大,可适当增加喷水量,温度高时少喷水或不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同时应提高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加强耳片的蒸腾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增厚耳片,使腹面色泽变深,提升毛木耳的品质。一般温度低于13 ℃时应停止喷水,以防低温导致毛木耳停止生长,耳片不吸收水分,水分积在耳片上容易感染,也容易造成毛木耳水害。整个出耳阶段,控制温度在15~22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耳片的生长,降低产量和质量。尤其在高温、高湿和通气条件不好时,极容易引起霉菌的污染,因此遇到高温时,可采取加强通风,棚顶喷水等办法降温。
图1 挂黄板防治白背毛木耳双翅目害虫
图2 墙式栽培白背毛木耳
毛木耳进入成熟期,耳片边缘变薄,背面边缘颜色变灰白,并开始反卷时,即可采收。气候适宜,一般从出现原基到采收需55~80 d。采收前应停止喷水5~10 d,控干耳片。选择晴天采收毛木耳,以便晒耳。采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将整丛毛木耳采下,用锋利小刀去掉耳基基部的培养料。采耳时必须把耳根采尽,以免杂菌感染或出现虫害造成烂耳,影响第2 潮耳的生长。第1 潮耳采收后,停止喷水7~15 d,使菌丝恢复生长,开始进行第2 潮出耳管理。第2潮的管理参照第1潮即可。
病虫害防控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毛木耳生产开始前及生产结束后,应对生产环境进行清洁,对耳棚内及周边环境喷雾消毒,废菌袋、烂耳应及时清出耳棚,并掀开耳棚上所有的覆盖物,晾晒空棚。
严格把握好菌种质量关,要求菌种菌丝健壮、洁白,活力强,因此菌种培养时应注意温度恒定,忽高忽低的温度不利于菌丝生长,同时应防止高温造成菌丝活力降低。严防菌种带虫,培养菌种期间,应注意喷洒高效低毒药剂,可选用4.3%菇净1 000倍、螨危3 000倍,一般7~10 d喷药1次。
严格控制使用杀虫剂浓度和用药次数。菌袋进棚前,一般可喷菊酯类或阿维菌素等药剂,闷棚2 d,而后掀开棚膜通风。毛木耳栽培袋上架后7 d内,开袋前1~2 d 喷1 次低毒杀螨杀虫类药剂,如菇净1 000倍、螨危3 000倍[8],5 d喷1次,连续喷3次以上可控制双翅目害虫、螨虫为害。在采完第1 潮耳后,结合喷水,再喷药1次。
大棚内悬挂黄板诱杀害虫。在菌袋上方20 cm处悬挂黄板,每5~10 m2挂1 张,捕杀棚内活动的菇蚊、菇蝇等害虫,黄板上黏虫数量多时,需及时更换,否则会降低黏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