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冲 路艳 徐丹
摘 要 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体现学校特色办学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课程主题定位,其实践逻辑是先提出课程哲学,再定位课程核心主题。在课程哲学和课程核心主题指引下,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需构建核心主题聚焦的课程目标体系、重要概念统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评”一体的课程实施体系。
关键词 学校美育;特色课程;主题定位;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 刘冲,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路艳,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副校长;徐丹,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校长
厘清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核心主题,探索务实高效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对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四川清音”与艺术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清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非遗文化学习,体验民俗文化的内涵,拓展国际视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指向,建设学校美育特色课程。现以“清音”课程为例,试析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教育价值、主题定位和体系构建方式。
一、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教育价值
(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特色美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区别于一般艺术课程或艺术教材的特色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艺术兴趣培养提供了土壤。“清音”课程根植于本土厚重的文化土壤,同时又具备歌剧形式和创新美的样态,能满足学生文化品格发展的多种需求。“清音”课程体验与舞台表演为学生在学习中传承传统文化基因,塑造民族文化性格提供了平台。借助“清音”非遗项目,学生与生活、和时代对话,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进而激发创作灵感和创新意识,成就学生个性化发展。从“清音”课程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的关系来看,美育特色课程有助于學生文化认同素养的培育,具体表现在:理性认识文化的不同内容,自觉提高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觉尊重与自己文化不同的其他文化,主动传承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在课程开发工作中,课程专家、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员、社会公益机构人员等都可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其中,教师是学校课程的直接执行者,在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与课程专家、特色领域专门人员通力合作,逐步确定特色课程的主题、理念、目标、结构和内容等要素,这一过程对其自身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一大促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更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从“清音”课程开发过程看,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课程开发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和教育问题研究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三)体现学校特色办学品质
特色课程是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质量特色课程是学校高质量特色办学的鲜明标志。“清音”课程所在学校是由境外开发商与本地政府合作建设的社区配套公立学校,自建校之初就具有国际化办学基因,近年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区域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的办学定位。国际理解教育不是单向的学习国外或强调本土的教育,而是“支持学习者通过比较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异同,生成全球胜任力,发展全球视野、尊重差异和共生意识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国际理解是发生在学习者对国际与本土的“认识—实践”互动过程中的,价值共识不是脱离本民族价值认同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物,而是在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前提下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包容与理解。“清音”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依托该特色资源建设特色课程不仅是学校特色美育的重要选择,也是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主题定位
课程主题指该课程领域的重要观念或核心概念,对整个课程体系具有统整作用,是课程目标定位、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忽略课程主题会导致课程框架因缺乏逻辑而散乱无章,不利于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课程主题定位的实践逻辑首先是提出课程哲学,然后是定位核心主题。
(一)提出课程哲学,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
课程哲学不是哲学学科意义上的哲学,也不是人类整体精神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学校基于校本化实践自主建构的课程观念体,即“一所学校课程变革信奉的理念和价值追求”[2]。课程哲学是学校课程体系与学校育人目标体系的联结点,从根本上诠释本校的课程理想。“清音”课程从克服当前学校美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普遍问题出发,结合学校“勤思考、能悦纳、善合作、会反思、有责任”的育人目标,确定以“成就完整文化品格的人”为课程哲学。
美育在学校全面育人格局中常处于飘忽不定的位置,总体上仍是学校教育的短板。同时,美育课程也为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但在实践中,以“从众”心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重视了国际现象,忽略了国际现象背后的主体发展价值。单边学习时有发生,一味以国外或国内某一文化现象或审美元素为学习对象,缺乏对双边关系的关照。浅层实践更是在学校美育过程中频发,学生感知体验的多,分析和理解的少,看似经历了丰富的美育过程,实则缺乏审美情感陶冶。针对这些问题,“清音”课程对“成就完整文化品格的人”的课程哲学作进一步解读,从价值取向、育人视角和深层理解等维度诠释课程哲学的内涵。价值取向维度,“清音”课程所要成就的“完整文化品格”的人是眼中有全人类、遵循人类正确价值观的人。育人视角维度,“清音”课程坚持民族命运共同体视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融和,既强调民族情怀、家国认同和文化自信,也强调文化包容、人类关怀、平等共生。深层理解维度,强调在审美体验过程中理解,在审美理解过程中体验,实践美育过程的“化育”特点。
(二)定位核心主题,指出课程的重要观念与核心概念6B33BF20-4A0E-4B4D-AB0F-65CF4F17F7FB
真正的课程不可能以杂乱无序的方式排列,维系课程秩序的关键要素是课程的核心主题。课程的核心主题指该课程领域的重要观念、核心概念、一般原则或基本方法。课程的核心主题犹如车轮的轮轴,课程的内容领域犹如与轮轴相连的辐条,课程的实施犹如车轮辐条和轮圈的转动。“清音”课程提出了“成就完整文化品格的人”的课程哲学。“清音”课程必须回答“什么是有完整文化品格的人”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关乎课程哲学能否转化和定位课程核心主题。文化品格是学生在对文化现象的切身体验与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和主动建构程度。文化品格有内在、外在及内外融合等三个向度。文化品格的内在向度指向文化认同,包括对本文化和他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外在向度指向文化包容,即对不同文化(跨文化)的包容;文化品格的内外交融向度指向人类关怀,即对超越本文化、他文化和跨文化的人类共同文化关照。文化认同、文化包容和人类关怀作为文化品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聚焦出“平等共生”的课程核心主题。(见图1)
三、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体系构建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评价改革等方面对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3]结合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体系建构不能忽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
(一)核心主题聚焦的课程目标体系
当今社会已迈入智能技术时代,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需求等三个经典的课程目标来源已从分化走向高度整合,进而将课程目标集中指向具有高度综合特点的“广泛适应力”[4],具体表现为人的整体认知力、综合理解力和融合创生力等关键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目标与课程哲学、课程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是课程哲学的转化和课程核心主题的细化,体现课程哲学的价值取向和课程核心主题的育人方向。
“清音”课程从“成就完整文化品格的人”的课程哲学和“平等共生”的课程核心主题出发,整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和语文课程,遵从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提出了核心主题聚焦的学段目标(见表1),进而细化为核心主题聚焦的分层目标(见表2)。其中,学段课程目标指该学段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外部学习结果,分层课程目标指各学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生成的品格、能力和价值观。
(二)重要概念统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转化,前联课程哲学、课程核心主题与课程目标,后接教学、学习和评价等课程实施要素,是构成课程内涵的主要部分。课程内容建设的实践逻辑是“课程哲学—核心主题—课程目标—基本领域—重要概念—关键问题—主要内容”的转化、细化和具体化。课程内容通过各基本领域的“重要概念群”和“关键问题串”及其关联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见图2)。
“重要概念”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观念、意识、思想或方法。“关键问题”是由“重要概念”转化来的对学习者高阶思维培育有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重要概念”和“关键问题”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载体,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量。例如,“清音”课程提取出“民族文化自信”重要概念后,进一步转化出“清音”的音乐要素、表现形式等关键问题,然后将“清音”的节奏、速度、音色、情绪、形体、语言、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方式确定为与学段目标和层次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最终确立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清单。
(三)“教—学—评”一体的课程实施体系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是不应分割的,课程评价本就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部分专门强调了“改进教育评价”,特别提出“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5]的课程实施要求,为各课程领域“教—学—评”一体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育人方式变革的高度看课程实施,愈发凸显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美育本质上是“生命意象化育”[6],为人走向生命内外部关系的秩序与和谐提供條件。美育过程是“化育”的,是滋养、浸润、内化、生成,而非说教、灌输、外铄、预设。因此,在美育领域,教学、学习和评价都应摒弃工具主义和功利心,应以“心诚明”为基本原则,立足美育特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简单套用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评的方式,扎实推进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美育特色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
“清音”课程在实践中探索了关键问题驱动的“体验—理解”教学方式,即以关键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引导和支持学生在体验中持续发现、探究、整合与生成,最终达成艺术审美和文化理解。在此基础上,“清音”课程根据关键问题的类型差异,又探索了三种教学变式,即渗透式教学、延展式教学和创生式教学。渗透式教学立足“清音+学科”,将“清音”艺术特点融入学科育人目标,优化学科教学。延展式教学立足“清音+社会”,拓宽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将时代元素、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融入“清音”课程,强化育人效果。创生式教学立足“清音+成长”,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创生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艺术形式,创生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
在学习方式改革方面,“清音”课程探索了课堂学习、项目学习、社团学习和舞台表演等多种符合艺术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主要依托艺术课堂,习得“清音”常识。项目学习是一种整合性学习方式,“清音”课程以重要概念为线索,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文献研读、社会采风、艺术鉴赏、对话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学习项目,全方位支持学生的多方面素养发展。依托“清音”社团,部分学有所长、兴趣浓厚的学生有了直接与非遗文化传承人拜师学艺的机会,将“师徒授艺”的艺术传承方式在学校中得以延续。社团不只是兴趣选择班,也是文化普及班、品格养成班。舞台表演是艺术学习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也是增进学生艺术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6B33BF20-4A0E-4B4D-AB0F-65CF4F17F7FB
在评价方式改革方面,“清音”课程坚持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问题反思的立场,注重发挥学生和教师的自主评价作用,兼顾内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方式方面,借鉴艺术学科全球胜任力模型[7] 将探索世界、分辨视角、沟通思想和采取行动四个能力要素整合为“认知—行为”的测评维度,强调文化认知和问题解决,在此框架下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和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外部评价方式方面,关注课程建设的合理性、课程体系的适用度和课程育人的满意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鉴定课程建设成效。此外,家长、合作单位等社会反馈也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有其法,但无定法。“其法”体现在从课程哲学到课程核心主题的主题定位逻辑,“目标领域—重要概念—关键问题—主要内容”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建构逻辑,以及“教—学—评”一体的课程实施逻辑。“无定法”体现在课程核心主题定位及课程各要素的分析与研究都因事而治,不能机械照搬。归根到底,高质量学校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离不开以美培元的育人追求、温润心灵的审美情操、求真务实的实践态度及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冲.国际理解教学设计:理念与框架[J].时代教育·行知纵横,2021(12):6-8.
[2]杨四耕.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七个关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56.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2-4-2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李松林.以整體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五育融合教学的框架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11):64-6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6]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21(1):29-37.
[7]曼西利亚,杰克逊.全球胜任力:融入世界的技能[M].赵中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49.
责任编辑︱郭鑫超6B33BF20-4A0E-4B4D-AB0F-65CF4F17F7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