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实现学科育人

2022-06-16 21:59郑名银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教学探索数学文化

郑名银

[摘  要]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你知道吗”栏目,承载着融入数学文化、培养理性精神、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文章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与实践价值,进行教材“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及作用分析,并开展了教学研究:挖掘素材价值,激发探索精神;追溯问题本质,感悟数学思想;关注知识变迁,突出文化认同。

[关键词] 数学文化;学科育人;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吗;教学探索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助力其思维进阶,进而实现数学育人的功能。数学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结构的理解,也可以多元地开阔学生的精神空间,还可以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课程的实施,必然会以教材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关键点,不断完善数学知识体系,让数学课上出“文化味”。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数学文化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学习并用于建构数学思想、精神、观点等动态系统,包括数学文化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数学课堂融入浓厚的文化元素,有助于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实践意识和文化素养。

数学文化视域下的数学学习,其目的不单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观念、价值的渗透,领悟创新精神和思想方法,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文化教育,是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条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学科,也蕴藏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加以探索,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探究学习路径,让数学文化有力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为推动学生对数学的多元理解打开新的通道。

二、“你知道吗”内容介绍及作用分析

为了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助推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不仅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中致力于融入数学文化,还专门开设了阅读专栏“你知道吗”,以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以人教版小学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你知道吗”内容编排如表1所示。

数学文化的内涵在真正融入课程教材、触及课堂教学时,就会借助文化渗透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思维能力。鉴于此,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你知道吗”栏目作为承载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感知所学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了解数学家的真实故事,领悟数学家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文化的数学,其本质并非在于对数学知识的求解,而是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学生求真意识和理性精神的培养[1]。纵观五、六年级数学教材的29个“你知道吗”,其内容涉及生活、艺术、人文等领域,囊括数学名人故事、数学发展史、数学专著与名题资料,以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艺术等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吗”,学生能领悟数学探究中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补充、拓展知识结构,感受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数学文化视域下“你知道吗”的教学实践

“你知道吗”栏目作为传承数学文化的工具,其内容可以是一段曲折的数学发展史,可以是某位数学家探究真理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句简洁的数学结论,还可以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如何挖掘“你知道吗”栏目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是教师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笔者构建的数学文化育人路径的整体框架如图1。

1. 挖掘素材价值,激发探索精神

教材是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承载数学文化的关键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数学学科的价值,丰富课堂的文化底蕴。“你知道吗”内容与教材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倘若教师能把这些素材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无疑将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完善知识的结构起到较好的作用。

整合五年级下册教材56、61和69页三则“你知道吗”,开展拓展课“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1)回顾:列举法。以“求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①师:先用举例的方法,分别找出84和96的因数。②学生开展探究,以此求出84和96的因数。③学生求得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如图2)。④小结: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会因因数的个数较多,而出现遗漏的情况,导致出错。

(2)整合:分解质因数法。①阅读教材56页“你知道吗”,了解“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通过阅读与分析,学生初步感知短除法的书写格式。②短除法的演变。以84为例:a. 竖式法,依次列竖式计算84÷2=42、42÷2=21和21÷3=7(如图3);b. 连续除法,在图3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连续除(如图4);c. 短除法,由于像图4一样倒着列竖式不符合学生习惯,慢慢地就出现了短除法(如图5)。③阅读教材61页“你知道吗”。a. 分解质因数:84=×××7,96=×××8。b. 用短除法求出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如图6),最大公因数是2×2×3=12。④教材69页“你知道吗”。用短除法求84和96的最小公倍数。

(3)补充:辗转相除法。①师:辗转相除法又称为“欧几里得法”,第一次完成两个数相除后,后面每一次都用除数除以余数来得到新的除数和余数,直到除尽为止。以84和96为例,组织学生依次完成计算96÷84=1……12,84÷12=7。②根据计算结果,得到:除数12就是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因为84÷12=7,96÷12=8,所以可以求出84和96的最小公倍数是12×7×8=672。

实践思考:“你知道嗎”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一教学资源,以问题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助推学生的创新学习。案例中,学生经历了短除法的演变过程,掌握了其计算方法,并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方法。2F81365C-BB41-4CB9-A459-2AED64816F72

2. 追溯问题本质,感悟数学思想

实践证明,积极、有效地开展“你知道吗”教学,对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发展推理能力有较好的作用。在数学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可依托数学文化素材,尤其是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维、数学精神,去点亮学生的理性思维[2]。此外,笔者还针对教材“你知道吗”的编排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领略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将五年级下册教材30页“你知道吗:《九章算术》中的体积计算”应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学,设计如下环节:

(1)借助学具,开展活动。①要求学生用已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大长方体;完成拼搭后,根据学习任务单,记录学习“发现”。②引导学生从12个小正方体中取出若干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完成拼搭后,记录学习“发现”。③汇报讨论,得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2)动态演示,变中求新。①出示一个长为5cm、宽为4cm、高为3cm的长方体,根据体积计算公式,得到长方体体积:5×4×3。②把长方体的宽缩小到3cm,得到新长方体的体积:5×3×3。③把原来长方体的长和宽都缩小到3cm,得到的正方体体积:3×3×3。

(3)引经据典,小结方法。①教材30页“你知道吗”(如图7)。组织学生品读《九章算术》中的语录: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②结合图8,开展讨论。横着放,可以先算侧面正方形的面积再乘长;竖着放,先算底面正方形的面积再乘高。将两种情况分析、对比后,得到: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边长×边长×长(高)。③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正方体体积=边长×边长×边长。

实践思考:借助数学名著中的经典语录,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内涵,并联系实际,进行多维度的数学推理与方法思考,拓宽解题思路。案例中,笔者利用《九章算术》中的经典语录开展数学知识的拓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文化中获取内涵深刻的思想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3. 关注知识变迁,突出文化认同

“你知道吗”栏目对知识的挖掘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家的思想,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笔者指引学生共同“穿越”不同的时空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凸显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实践发现,将数学文化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能有效地展示古代数学家探索知识的途径,以及追求严谨、执着的数学精神,使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深刻的领悟。

以六年级上册教材63页“你知道吗:祖冲之的圆周率”融合教学为例,开展“圆的周长”学习:

(1)感知定义,掌握方法。①操作演示。利用PPT出示一个点,让点按一定规律旋转,得到:点在曲线上旋转一周,就是圆的周长。②化曲为直。a. 绕绳法:用绳子绕瓶盖一周,可以得到瓶盖外围的周长。b. 滚动法: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可以得到硬币外围的周长。

(2)数学实验,发现特征。①利用瓶盖、硬币、圆片等学具,分别量出物品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②完成填表(表2),根据表格中填入的数据,谈一谈学习发现。

(3)归纳公式,拓展练习。①认识圆周率,归纳圆的周长公式。结合课本知识与数学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圆周率”,并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②完成练习,小结方法。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4)对话古人,感悟文化。①从小祖冲之就对《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这句话不太认同,还进行了验证:先用绳子量出车轮的周长,再把绳子折成3段去量直径,发现车轮周长并不是直径的3倍。②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精密的计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世界第一人。

实践思考:将古代数学家的故事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可促进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学生以科学探究与求真务实的品格。案例中,笔者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执着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作为一名数学家需要具备的素质,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了追求真理的意识。

总之,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强调的是数学的实用性与人文性,寻求的是以文化浸润知识的路径,目的是让数学学习从知识层面走向精神层面。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数学文化的内涵,经常性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有效地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付天贵,宋乃庆. 走向小学数学文化自觉的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19,28(6):51-54.

[2]  李文洋. 融入数学文化 彰显教育价值[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4):55-57.2F81365C-BB41-4CB9-A459-2AED64816F72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教学探索数学文化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