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宽
关键词:依达拉奉;醒脑静注射液;急性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22.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引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集中在防治和病情抑制方面,治疗关键点为保持治疗环境的安静,避免患者出血症状进一步发展[1]。除此之外,还要缓解患者的脑水肿症状,降低颅压,调整患者的血压状况,改善循环。辅以适当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相关病理研究表明,缺血脑损害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自由基物质,自由基清除剂是近年来神经保护剂研究的重点[2]。依达拉奉作为自由基清除剂的一种,对脑水肿和脑出血症状有理想的抑制作用,醒脑静注射液能抑制炎性细胞的过度释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3]。本次研究对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2年3月,选取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联合患者的实际症状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6.79±7.87)岁;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5.58±8.0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要接受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
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剂量为30mg/次,使用频率为2次/d,将依达拉奉与100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滴注进患者体内,单个治疗周期为14d。
实验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使用剂量为 20mL/次,将醒脑静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混合,药物滴注频率为1次/d,单个治疗周期为14d。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0.0,其中(x±s)表计量资料,t检验对比,(n)%表计数资料,χ2检验对比,若计算数据显示P<0.05则表示差异明显,有对比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NIHSS和ADL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A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急性脑出血发病危急、病情发展较为迅速,会在短时间内产生严重临床症状[4]。急性脑出血药物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主要原则是脱水降颅压,最大化降低脑水肿症状和相关治疗措施对患者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5]。依达拉奉在临床上属于自由基清除剂的一种,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比较显著,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保护。同时,依达拉奉还能够抑制患者的脑水肿和脑出血症状,降低患者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醒脑静注射液在临床上主要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清热止血、解毒醒脑等功效[6]。将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注射液进行联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高,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乌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6):25.
[2]谢耀锟,黄仲根,周锦魁.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07):101-102.
[3]史新兰,滕艳艳,孟昊.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和NSE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06):109-111.
[4]郭倩,孟范文,李海霞,沈月贞,王大军.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02):141-144.
[5]陳腾荣.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效果观察[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7(12):709-710.
[6]李晓培.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