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京来
摘 要:依据目前教学改革思想背景下提出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步要在价值体系上和心理素质上对学生实施指引。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要如此,应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不断地渗透德育,促使学生拥有强大体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在锻炼中拥有正确的心理、在实践中拥有综合化能力。以此,摆脱思想束缚和思维上的压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进步。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高中体育课堂落实德育内容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德育思想;结合;路径;分析
前言
在新时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积极落实德育知识,组织学生完成系统化的体育内容探究。同时落学习中形成的压力。同时,更好地认知德育思想,迎合了教学改革时期提出的要求,学生的综合学习实力会更加的夯实。以德育为契机,教师引领学生实现知识的互动化探索。课堂中原有的教学问题会迎刃而解。再者,也会借助体育课堂让学生形成强大体魄和正确心理,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融合合作学习,渗透德育思想
高中体育课上的教学的内容需要学生耗费一定的体力、需要学生通过团结和互帮互助的形式实现高效学习。正好迎合了教师要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的价值理念。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以此,让学生更具协调、团结、沟通、交流的能力[1]。
例如:课堂中教师可以教学有关“长跑”的相关内容。高中生在体能上、身体素质上都有所成长。为此,教师长跑的教学会更加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但是,长跑中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学习,规定完长跑的里程数之后,教师让学生合作完成。每名队员负责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计算各学习小组的总体耗时,分出合作学习中的胜负。上述类型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之间拥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同时需要各小组成员之间做到密切的配合。所以,教师的上述方法渗透了团结、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德育思想,会促进高中生的整体发展。
二、融合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思想
信息技术方法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摆脱了以往教师以自身为中心传播相关知识的枯燥乏味形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师为学生树立不同的榜样,学生坚持参与体育鍛炼,积极参与体育课堂中互动的思维意识会更加的高涨。进而,有助于突破原有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局限[2]。
例如: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国家队运动员,在篮球练习中所付出的艰辛,介绍不同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同步,教师要为学生展示奥运会中取得胜利时会为参赛的中国运动员升起国旗的荣誉时刻。或者是奥运会中通过运动健儿的不断努力金牌数不断飙升的资料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放弃,努力参与体育锻炼的思维。同时,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借助体育课堂中榜样作用的树立,让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对于国家的认知有所转变。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思想。
三、融合实际生活,渗透德育思想
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教师的相关内容教学需要学生完成不断地练习,才会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此外,生活与体育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融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同步,向学生传递一定的德育价值体系[3]。
例如:课堂中,教师可以践行“全民体育”思想。目前,社会发展进程下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致使其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提升。在此契机下,教师可以指引高中生在生活周围宣讲体育知识,成为体育锻炼的宣传员。另外,也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锻炼,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周围的群众。在此之中,学生通过跑步、篮球、羽毛球、排球、街舞等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影响周围的群众。同时,教师渗透一定的德育思想。如:对比目前的社会氛围与抗日战争期的社会氛围、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确党的领导和国家领导的价值的重要性。在全民体育锻炼中要求高中生传播上述思想意识,让德育思想和全民锻炼思想深刻的落实于生活周围。进而,为学生的成长塑造前提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授课环节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渗透,同步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推动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德育思想落实在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会保障学生学习时效性的提升。德育知识渗透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会加速得到解决。高中体育中教师迎合相关思维落实的正确指引视角,能够让高中生的学习成效符合教学改革时期的基本需求,增进高中生在日后学习和生活的整体竞争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知识,了解重点。明辨学习方向,为高中生的蓬勃发展和综合学习实力的夯实塑造基础。
参考文献
[1]顾鑫鑫.让体育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以高中体育教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0(09):34-35.
[2]刘芳芳,魏晓阳.立德树人视野下德育元素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篮球项目教学为例[J].绿色科技,2020(13):234-235.DOI:
[3]罗云生.关于高中体育大课间德育渗透策略研究——以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体育大课间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1(09):123+122.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