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让“问”成为一种艺术

2022-06-15 22:05沈晓锋
新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口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沈晓锋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得当更能成为一门提高教学质量的艺术。实践表明,巧设疑问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实施策略,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 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当前,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他们通常会通过 “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等一些不具有引导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询问,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另外,教师容易忽略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思考能力,设计出相对于学生而言较简单或较复杂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打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 课堂提问的评价效果不佳。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的高速发育期,其思维方式正由具象转为抽象,其情感意识也逐渐觉醒。然而,小学数学答案具有唯一性,导致许多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只有“正确”或者“错误”两种评价结果。教师如果对学生的评价拘泥于错误或批评上,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单一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奖励疲劳,长此以往便会对教师的鼓励无动于衷。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1. 结合情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知识创设新奇的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提问,这样不但能够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且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在这一问一答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师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一上“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伊始,教师用课件出示了“古人计数”的情境:“古时候有一对兄弟经常去打猎,每打一只山鸡,就用一颗小石头做记号。一天他们打猎归来,老大看着地上的10颗小石头,高兴地说自己打了10只山鸡。老二一听这话坐不住了,说自己打的山鸡比老大多,打了11只。老大看着老二那边有1颗大石头和1颗小石头,皱起了眉头,不明所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怎么能说明老二打的山鸡比老大多呢?”问题一出,有的学生一筹莫展,有的却跃跃欲试。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用启发性的问题降低难度:“这是怎么回事啊?老二用1颗大石头和1颗小石头就说自己打了11只山鸡,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吗?”留足交流时间后,一名学生回答:“老二的大石头能抵好多小石头。”师:“你的意思是说一颗大石头代表几颗小石头?”生回答:“10颗。”师:“再加上旁边的1颗小石子,合起来是多少颗小石子?”“11颗。”这时全体学生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回答所生成的资源加以鼓励,用赞赏性的语言加以评价:“你的思考太有创造性了,让人耳目一新,老师佩服你!”让学生在一片赞叹声中拉开了这节课的学习序幕。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据情境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立足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立足于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利用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架起桥梁,并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发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这样不但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推理、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二上“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教师用课件呈现赛龙舟的情境,问:“这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观察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显然比较容易,于是教师想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掌握“会学”的技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之前用什么方法整理8的乘法口诀?”生:“在数轴上连加算出得数。”师:“那么9的乘法口诀能不能也用之前的方法进行整理呢?”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促进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接着由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前两三句9的乘法口诀,在此基础上放手,用激励性语言问:“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总结出剩下的几句9的乘法口诀?”顿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争当小老师,使课堂瞬间灵动起来。

既有“扶”又有“放”,使学生目标清晰、方法明确,既掌握了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推理和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3. 巧设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设计难易适中的题目,同时要让问题具有艺术性,并把握好所提問题的层次性,使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层层推进,又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精彩。另外,教师还应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可凸显重点;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引导学生对难点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接,教师用启发式的用语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师继续问道:“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边有什么联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同桌之间进行探讨。”留足时间探讨后,生回答:“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边,其高等于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教师给予鼓励后,接着再问:“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给予回答后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请学生总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除以2?”问题逐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促使学生抓住本质,逐渐深化思维,真正明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口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口诀与加法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口诀中的规律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怎样熟记口诀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巧用口诀求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