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鸿
初读吴冠中先生的《父爱之舟》时,有些读者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文章似乎写得太简单了,甚至有点记流水账的味道。在梦中,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父亲为自己做的一些事。父亲卖蚕茧买枇杷给“我”吃、摇船送“我”报考和上学、心疼“我”被臭虫咬想加钱换房间、逛庙会买豆腐脑给“我”吃、回家为“我”糊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學、凑钱替“我”缴学费、到校替“我”铺好床、抽空为“我”缝补棉被等。一篇文章,回忆了这么多事情,似乎每件事都点到为止,没有细致、生动的描写。比如,全文没有出现一句人物的语言描写,没有一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甚至没有一个精彩、生僻的词语……
再读文字,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似乎静坐在江南水乡的一处老房子边上,聆听一位长者用极其平实、朴素的话语讲那过去的事情。那语气分明如此真诚、深情。这就对了。想起吴冠中先生在《短笛无腔》中写的一段话:似闪光,忽醒悟,一种异样的思绪突然从心底升腾,我于是用绘画或文字捕捉住这转瞬即逝的感受,捕获了,牢牢不放,剪之裁之,孵化成自己的作品……无论绘画、文学,我都不愿就别家的规范,不入其腔,只是信口吹笛,吹的,是牧童归去的怡然之情……真诚总会有知音。
《父爱之舟》不就有着这样的表达语境吗?开头一句:“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结尾一句:“……醒来,枕边一片湿。”梦中所忆,笔下所记,坦诚、实在,没有丝毫的修饰和做作。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文教授高度评价吴冠中的散文:“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使吴冠中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媲美。”
有些文字,可能会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有些文字,可能需要反复咀嚼、品味,才会渐渐觉出它的味道。《父爱之舟》属于后者。阅读一个著名画家的文字,把他的文字和画风联结起来,是不会错的。文字明白如话,文字亦如其画。有评论者认为,吴冠中笔下的画面,不刻意于局部的精细,而醉心于线条和块面的整体造型功能,强调对象的边线效果。吴先生的画是独特的,文字也是别具一格的。
陶昌平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语言形态更具有意象性,注重以形写神,追求绘画语言的似与不似之美。纯粹抽象的形态,往往表达了物象的共性,却丧失了物象的个性。而纯粹具象的形态,往往使绘画沦为自然主义的照搬写实,缺乏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绘画表现中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注重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其绘画语言形态必然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形态。”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吴冠中先生的文字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我想,他的文字也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是一种意象形态吧。
意象形态是模糊的、块状的,也是可感、可觉的。走进文字深处的最佳方式就是细读,在看似“粗疏”“一笔带过”的场景描写里,隐藏着精妙的文字,隐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摘自《文字味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细读》,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有删改)3689C9E8-9938-47A3-A2AB-9FD4887158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