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奇妙
在教育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单纯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这一科目的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强化,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对数学的基础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实施,对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传统教育形式中常见的单纯机械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丧失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策略来对结构化教学进行优化。
一、开展操作活动,构建知识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强化,教师应在开展教学的同时,针对课本知识的内容,不断渗透与其相关联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数学操作活动之间的过渡和联系,通过多种引导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操作活动之中,并让其主动探索各种数学知识与操作方法之间的联系,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以此达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不断强化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下“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进行充分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一个重量为1克的小球,让学生用手进行感受,随后让学生从身边的物品中寻找其他重量比较接近1克的物品,让他们感受重量之间的差异感。随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之中常见的物品,例如数学课本、粉笔、鸡蛋等,让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重量是多少。在学生完成猜想之后,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秤来对物品进行测量,并让学生将自己猜想的数值与教师测量出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看看差距有多少。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计算,一本课本的重量与多少根粉笔的重量相同。最后,教师再选择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量、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的物品大概等于多少本课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1克、1千克产生最直观和最基础的认识,并尝试自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教学接下来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框架,以此为基础的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主动的学习、思考、发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都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感受重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重量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并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强化知识关联,完善知识体系
作为一门重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点能否进行延伸,将会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项知识点进行延伸,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在网络之中进行有效的联系和结合,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强化核心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如果单纯地使用教材中的“分月饼”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由于此情境之中的提示语过多,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考空间被大幅度压缩,为了改变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我带了8个苹果进行课堂演示,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几个?如果有4个苹果,每人分几个?如果2个苹果呢?1个呢?在这样的课堂导入模式下,虽然学生可能在刚开始联系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已经学习完成的乘除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与乘除法之间的知识关联,引导学生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检索已经学习的各项知识,完成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让原本单独存在的各种知识点变成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扎实的研究和分析,只有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才可以更好地对不同章节之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
三、合理設计问题,锻炼结构化思维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解答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进行锻炼的主要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单一知识点不断地进行结构化整合,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设计,通过突出逐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化发展的思维能力,以此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关联能力等一系列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认识,在完成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总结,并对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使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架。课前笔者让每个学生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在引导他们认识了两种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后,笔者拿出了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进行对比,进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的长方体是否与老师的这个特征完全一样呢?不同点在哪里呢?”待学生发现并回答正确后追问:“请大家观察一下,每个长方体最少有几个面是长方形呢?为什么?”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接着笔者请一位学生回答,生:“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如果长方体6个面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均为长方形,那么还是长方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教师再次抛出第三个问题:“由此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此过程中,教师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进行问题引导,并通过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过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于保证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生核心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小学数学教育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可以采取合理的设计以及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利用结构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品质加以提高,在帮助学生树立起清晰、严谨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质,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