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国
摘 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还可有效改变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刻板印象,让学生的生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鉴于此,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既要从学生生命观念的养成入手,对学科教学思想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又要对传统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当然,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优化学科教学的形式,正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当中的价值和作用,巧妙借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生
新课改尤为强调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之中,教师想要建构一个高质量的生物课堂,关键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然而,在传统学科教学思维的影响和作用下,部分教师并未能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1]。在学科教学期间,部分教师重视的依旧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其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无法满足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一些教师为了跟上教学的进度,选择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六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论述,希望能够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更新教学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生命观念
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要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生命观念,使之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2]。但就目前的学科教学情况来看,很少有教师将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核心要素,并将之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做到为学生设计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生命观念的养成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将生命观念融入日常生物教学中呢?下面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细胞的增殖”一课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颗生根发芽的洋葱,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让学生思考“一颗已经生根发芽的洋葱,它在生根发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增加新的体细胞,那么,这些新的体细胞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生命观念。然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课件,为学生播放细胞连续分裂的微课视频,并要求学生去浏览教材内容,利用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的细胞具有周期性”这个知识点。最后,为了切实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生命观念,教师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开发和设计一次“快问快答”活动。在“快问快答”活动中,提出“植物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了哪些物质准备?”“植物在分裂期間又会分为几个时期?”“分裂期具体分为哪几个时期?”等问题,让学生在浏览教材的过程中思考并解答。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起学生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
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关键在于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3]。但是,在传统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固化,不懂得根据学生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基于此,笔者以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
例如,在“细胞的分化”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图,并指导学生对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图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健康人类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等问题,借此帮助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细胞的分化。然后,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细胞分化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和研究细胞模型,并进行交流和阐述,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教师就本节课内容,为学生设计一次合作交流讨论活动。在合作交流讨论活动当中,教师给学生播放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集中交流和探讨“克隆羊多莉产生的过程利用了什么原理?”“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细胞生物体吗?”等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学习和探究生物知识的快乐。
三、优化教学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
新课改特别强调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致力于寻求一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方法来展开教学工作。而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固有的授课模式,打破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的局限,让其有了更多的选择[4]。为此,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入手,多利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工作。
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教学中,首先,教师用微课给学生播放“某高中学校的一学生因为没有吃早餐而昏厥”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该名学生因为没有吃早餐而昏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借此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生物思维。然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直观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习目标来集中学习和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通过带领学生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忆,提高学生生物课堂学习的效果。最后,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理性思维,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提出“糖类由哪些元素构成?糖类可以分为几大类?每一种类型的糖类有哪些具体的糖?它们主要存在于哪种生物体上?”“为什么等量的脂肪比糖类所含的能量多,但是却不是生物体能够利用的主要物质?”以及“为什么人们对于脂肪类的食物比较排斥,脂肪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等问题,让学生去阅读教材上“细胞中的糖类”这部分内容,通过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从而有所收获和提升。2578C410-6FB7-4684-BC2F-344162CFBBE4
四、重视实践探究,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学科。学生通过在生物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探究,不仅降低了学习生物知识的难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在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当中锻炼和提升了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5]。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教师需要依照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体的生物探究活动。
例如,在“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的教学之中,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在此次科学探究活动当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高倍显微镜去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学生通过分组对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展开观察和研究,并做好相关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享,让班级内的其他学生在积极参与此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定的核心素养能力。当然,为了保证此次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处理,进而有效地减少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五、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作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自信心。而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一个关键。为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入手,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6]。
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学习和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细胞衰老或死亡的实例,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之后去分析和研究这些实例,总结细胞衰老的特点。比如:细胞衰老之后水分会减少且体积会变小,细胞内的酶的活性也会变得很低,尤其对一些机体必需的物质,其运输能力会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细胞研究的重要性,教师应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向学生分享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并让学生在了解生物科技发展与进步的同时,对一些对社会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研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拓宽自己眼界的基础上树立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六、注重教学反思,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要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需要创新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合当前学生学习需要的方式来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在课后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反思和总结,以便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学科教学上的不足,及时地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真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例如,为了将学生生物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一方面,教师需巧妙地借助微课,将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录制和保存下来,并在课后对所录制和保存的录像进行反复的观看和研究,在反复观看和研究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及时地对学科教学的方法做出调整,从而让反思的作用得以发挥出来。比如,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本节课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对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认知不足。因此,在接下来的学科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每节一评、每课一评等评价方式来对自己在生物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课堂学习上的不足,并在接下来的生物课堂上进行强化性学习,以实现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总的来说,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落到实处,融入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满足了素质教育对于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后续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教师既要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入手,重视学生实践方面的教学,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体的生物实践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又要关注和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为学生设计与布置一些与社会有着密切关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整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吳春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9.
辛莉.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82.
涂锦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57.
玛依拉·胡尔曼汗.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生本课堂的构建[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194.
肖安庆,颜培辉.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张雪,申静敏,陈国梁.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79,81.2578C410-6FB7-4684-BC2F-344162CFBB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