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

2022-06-15 19:41:58崔梅云侯春兰
求知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崔梅云 侯春兰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教育愈加得到重视。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自己未接触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方法,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顺利解决生活问题,使其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动力。基于此,文章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期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信心,计算习惯有待养成

笔者经观察发现,部分小学生存在对计算缺乏信心,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问题。他们在考试时,缺乏自信,不敢放开胆子去推演换算;得出结果后,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对,把时间浪费在重复验算当中,导致总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检查虽然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学生考试时不能将时间都用在检查上。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但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会受益终身的。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从小未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考试的过程中粗心大意,或在抄数字过程中把数字抄错了,或在演算过程中把数字写错。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计算任务,图省时而在下笔时字迹潦草,其计算过程漏洞百出,没有按照要求来检验。还有部分学生一碰到计算问题就求助于计算器,缺乏演算思考过程,其计算能力较差[1]。

(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课后评价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单一的“一教一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但是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导致其学习效率下降。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若教师不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数理逻辑基础,而是继续沿用僵化刻板的教学模式,则不利于学生拓展数学思维,导致其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培养。课后评价是教学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自身不足,弥补学习劣势,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课后评价更为重要。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后评价的重要性。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部分教师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缺少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及时找出并改正自己的问题,阻碍了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有待加强

新课改大力倡导知识的应用价值及新的教学理念,呼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新课改关注的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删去了过去教材中“繁、旧、偏、难”的知识点。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其课堂氛围是轻松的、有趣的。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做题时出错率比较高,在课堂上缺乏参与积极性。部分教师容易回到“老路”上,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导致学生云里雾里。学生到了真正做题时,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更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学生不重视学习,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有些学生认为计算不重要,平时能不计算就不计算,认为只要在考试的时候会做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利于数学思维和逻辑计算能力的培养的[2]。在批改试卷中,笔者发现出错较多的大多为平常作业正确率较高的学生,他们在做混合计算时,常常记不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小括号和中括号同时出现在一个算式中时,他们常常会把两个括号都去掉,导致计算顺序出现错误。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和乘2,其面积公式是长乘宽,许多学生可以记住这两个公式,但在做题应用时容易出现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基本概念一知半解,对最基本的计算法则、公式掌握得不牢固,才会在基础计算时出错。学生如果平时不注意练习运用,对公式、计算法则不熟悉,就不可能谈得上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

(一)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计算能力,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学习。学生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的计算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重要科目,而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数学学习意义重大,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比如,学生进入初中后要学习的物理、化学等学科,都与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核心素养要求下,教师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数学问题,帮助學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或在生活中遇到相关的情境时,都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考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也更加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但是很难应用到生活当中,且较易于忽略数学应有的实用价值。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3]。

三、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措施

(一)关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客观地讲,多练习、多做题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算术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新知加以内化和巩固,促使他们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4]。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实践渗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形成实践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口算是不需要动笔的,学生通过观察数字和调动思维就能得出答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教师通过对口算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第一,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题目要认真、细心,不能粗心。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粗心大意会导致学生做题时前后数字写得不一样,或算出答案却忘了写上去。所以学生做计算题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做。第二,要求学生多使用草稿本,书写工整、认真。做测试时,有的学生在试卷上打草稿,书写较乱,这是不好的习惯。第三,要求学生先估算,再验算,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性。第四,要求学生准备错题集,经常翻看错题集。整理错题集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五,要求学生每天按要求做计算题目。刚开始时,教师要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当学生养成习惯后,教师可以不定时进行抽查,从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好习惯,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2578C410-6FB7-4684-BC2F-344162CFBBE4

(二)融入创新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學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无聊,且不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兴趣的驱动,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更愿意投入精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也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参与计算教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在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计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6—10的算数和加减法”这节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图像或者动画。如可以通过动画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树上原本有6只鸟,又飞来了9只鸟,现在树上一共有多少只鸟?”这样趣味性的方式,不仅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开展学习,让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计算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计算更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计算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复杂抽象的计算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举例:我和妈妈一起去买文具,笔记本每本5元,我需要3本笔记本,圆珠笔每支3元,我需要4支圆珠笔,妈妈一共给我50元,最后能剩下多少元?购买文具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地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去进行计算,并且在计算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也能够自觉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四)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很难独立解决。针对这类问题,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就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划分成数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氛围,还能够让学生共同努力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5]。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计算内容,并且也掌握了一些计算的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之前已经学过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会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同时,还能够提升团结协作能力,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培养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计算教学至关重要,不仅是数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现阶段的小学计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现实生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杨俊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3):33-34.

磨玲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优化策略[J].广西教育,2021(21):123-125.

叶桂静.实施教学创新,提升计算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创新探析[J].学苑教育,2021(6):17-18.

吴振勇.实施教学创新,提高计算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创新探析[J].教育界,2021(37):40-41.

聂容兰.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21(30):57-58.2578C410-6FB7-4684-BC2F-344162CFBBE4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2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2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02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