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乐,杜 颖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卫生人力资源已成为一国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指标。卫生人力资源指一定时期内具备所需专业技能的各类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之和,其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1]。本文主要对湖南省2014-2019年卫生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结合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对2019年卫生人力资源的公平性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差距,为湖南省进一步完善卫生人力资源改革规划、促进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供参考。
从2014-2019年《湖南省卫生健康统计摘要》中提取湖南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之间的卫生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医护比,以及湖南省以及省内各地区常住人口、地理面积等数据。
1.2.1 描述性统计
从资料中筛选出2014-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以及省内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卫生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
1.2.2 洛伦兹曲线
经济学中,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主要对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进行分析与评价[2],曲线分布趋势可以直观地体现出所研究问题的公平程度,近年来广泛运用在卫生领域中。曲线的X轴代表各地级市人口(或面积)的累计百分比,Y轴为对应的各地区卫生人力资源量累计百分比,其弯曲程度常被专家学者们用于评价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一般,洛伦兹曲线越弯曲,即与绝对平均线(过原点的45度线)之间差距越大,代表不公平程度越高,反之则较为公平[3]。
1.2.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由意大利著名学家Gini 依据洛伦兹曲线的特性提出,是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4],以此警示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制止,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其表达公式如下:
G为基尼系数,Pi为各地区人口/地理面积占总人口/总地理面积的比重,Yi为各区卫生人力资源占总卫生人力资源的比重,Vi为各区按人均卫生人力资源从小至大排序后Yi的累计数,即Vi=Y1+Y2+Y3+…+Yi。根据联合国组织相关规定,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一般为: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公平,0.2~0.3表示比较公平;0.3~0.4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合理;0.4~0.5 表示贫富差距较大,处于警戒状态;大于0.5则代表高度不公平,差距悬殊,即危险状态[5]。
2014-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9年卫生人员总数为618,401人,较2014年增加155,702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总数为8.9人,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6.00%;2019年末卫生技术人员数502,399人,较 2014年增加160,991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增长至7.26人,年均增长率为8.09%;执业(助理)医师总量由2014年的133,376人增加到2019年的190,528人,年均增长率为7.43%,每千人口执业(助力)医师2.75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9.28%(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 2.77人);注册护士数有大幅的增长,2019年末增长至 240,570 人,年均增长率为12.3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4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 3.1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逐年递减,年均增长率-5.32%,201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占卫生人员总数的5.88%,其他技术人员占3.23%,管理人员占4.0%,工勤技能人员占5.64%。见表1。
表1 2014-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员情况 单位:人
从卫生人员机构类别来看,2014-2019 年,湖南省医院拥有的卫生人员数逐年增加,2019年湖南省医院共有卫生人员363,092 人(占 58.71%),年均增长率8.48%,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卫生人员数由2014年的3.49人增加至2019年的5.24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量呈上下波动状态,2019年卫生人员数增加至188,106人(占 30.42%),增长率为4.34%,每千人口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增加到2.72人,但需要注意的是,除2019年外,其他年份每年的基层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增长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2015年为3.92%、2016年为2.62%、2017年为1.46%、2018年为-0.1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量在不断减少,由2014年的50,441人减少到2019年的 47,324人(占 7.65%),增长率为-2.35%,2019年末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0.68人。见表2。
表2 2014-2019年湖南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 单位:人
首先按照每千人口的拥有量将各地级市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计算整理出各自的累计百分比,将各市区常住人口累计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卫生人力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进行曲线绘制(见图1),最后根据各自累计百分比计算出相对应的基尼系数。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执业助理医师G=0.082、卫生技术人员G=0.083、注册护士G=0.101,均小于0.2,提示按人口分布的卫生人力资源均处于高度平均状态,且执业助理医师公平性高于其他指标。
图1 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2019年末湖南省各城市中仅长沙市、湘潭市、常德市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2.75人)及全国平均水平(2.77人),长沙市最高(3.85人),邵阳市最低(2.21人);长沙市、衡阳市、怀化市、娄底市和湘潭市的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3.48人)和全国平均水平(3.18人),长沙市最高(4.88人),张家界市最低(2.73人)。
在医护比指标上,2019年湖南省为1∶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5),但部分地区,如张家界市、岳阳市、常德市的医护比尚未达到湖南省和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常德市医护比最低,不足1∶1,处于严重的医护比倒置状态。见表3。
表3 2019年湖南省各地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将每平方公里的卫生人力资源数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序(见表4),计算整理出各自的累计百分比,以各市区的土地面积累计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卫生人力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进行洛伦兹曲线绘制(见图2),进一步根据公式计算出相应的基尼系数。数据结果显示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按土地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卫生技术人员G=0.279、执业助理医师G=0.281、注册护士G=0.292,提示按土地面积分布的卫生人力资源均介于0.2~0.3,处于比较公平状态。
表4 2019年湖南省按土地面积分布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图2 2019年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按土地面积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截止2019年底,湖南省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数量分别为50.24万人、19.05万人、24.06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16.10万人、5.72万人、10.43万人,提示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数量增长较为明显,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其中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最快,为12.38%。这得益于湖南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协调好人民健康需求与卫生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6],但数据显示卫生资源的配置还有一定的欠缺,表现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数量逐年递减,年均增长率为-5.32%,管理人员、工勤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型医院快速扩张等,导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员不断奔向中心城市,严重阻碍了基层卫生改革作用的发挥[7]。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进一步提出,湖南省政府及卫生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制定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吻合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大卫生资源投入力度,增强各城区卫生服务能力;其次采用以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为特征的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模式,使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相互配合,实现双赢[8];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力度,提高乡村居民就医的便捷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设健康湖南。
近年来湖南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医改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启动实施湖南省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使注册护士和医师的数量得以快速发展,2019年末湖南省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48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5人。但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益阳市、常德市的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与湖南省和国家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湖南省内多个地区医护比例较低,如常德市医护比仅1∶0.91。分析其原因,一是这些地区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导致大量卫生人才流入到经济发展较好、待遇更高、发展机会更多的地区;二是政府对经济较落后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措施等方面比较薄弱,相关政策文件落实也不到位[9]。《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医护比应当达到1∶1.25。因此湖南省政府、医疗卫生单位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数增长等因素合理补充卫技人员,尤其是要补充全科医师及注册护士的人数,改变“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10]。此外开展人才引进战略,落实医学生就业指导政策,扩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重新审视护理高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护理人才知识、技能、素质整体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护理的服务与质量;加强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卫生财政投入,严格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育计划,改进医师培养机制和就业指导政策,鼓励医护人员流入和留住优秀人才,满足人民所需、社会所需[11]。
从不同机构类别来看,近60%的卫生人员分布在医院内,医院每年的卫生人员数持续增加,卫生人员队伍不断增强,其年均增长率为8.4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相对较低,2014-2019年其卫生人员数一直处于上下波动中,2019年数量有所增加,但其余各年增长率均在不断下降。此外,仅有8%左右的卫生人员数分布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且2019年末卫生人员数与2014年相比有所减少,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仅 0.68 人。这主要是由于职业发展、财政投入、个人收入等原因,卫生人力资源更多地向综合性医院流动,同时政府部门对大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对基层卫生机构扶持力度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面临着各种卫生资源不足的局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降低,卫生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现象较为严重[12]。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力度,及时更换老旧的医疗设备,加强医疗技术的更新,并积极号召医学院校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如提高薪资待遇、健全职称制度改革、增加学习培训机会等吸引鼓励医疗卫生人才向基层机构以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靠拢,以确保整体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13]。
2019年湖南省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都在0.2以下,并且从洛伦兹曲线分布中可以看出,其与绝对公平线之间距离较小,提示按人口分布的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较高;但按土地面积配置的卫生人力资源,其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新医改以来卫生行政部门致力于考虑人均规划,稳步推动了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却忽视了对资源的地理分布约束,并且由于各地区间地理风貌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失衡、政府卫生投入力度的不同等[14]。湖南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长沙、邵阳、衡阳)成为人口的聚集地,地广人稀且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张家界市、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湘潭市)共占人口百分比的10.22%,不足长沙(12.13%)单个城市所占人口百分比,出现了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较弱于按人口分布的情况,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同[15,16]。因此为解决不同辖区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及效率低下问题,政府部门应强化其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主导责任,结合湖南省内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空间分布以及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17],注重布局合理、结构均衡和域内的配置的公平性[18],此外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引导过剩地区的资源向不足地区倾斜,实现资源共享,以缩小各地区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