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公众对疫情防控措施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2022-12-06 03:45努尔比亚艾孜孜买买提亚森
卫生软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依从性公众肺炎

努尔比亚·艾孜孜,买买提·亚森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对全球公众身心健康、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面对冲击与挑战,人们必然会采取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来应对,作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公众作为整体表现出的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往往对疫情防控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4]。我国民众对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3条基本防护措施的高依从性,就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5]。与之相反的是,由于部分国家公众对各类防控措施的低依从性,疫情不断蔓延和反复,全球面临的防疫压力不断增强。因此,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研究已经成为国外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国内也开始出现少数由于不服从疫情防控要求而出现的聚集性病例的案例,如“南京老太违规出行,导致疫情在扬州扩散”的新闻就曾引起一时轰动。当前,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也开始引起国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但已报道的研究成果较少[6-8]。因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为疫情防控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公众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提供参考。

1 防控措施依从性的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公共卫生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社会的行为改变。从戴口罩到保持社交距离,从核酸筛查到疫苗接种,从居家隔离到强制隔离,虽然各国在落实的严格程度上有所差异,但是防控措施基本类似。这些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取决于人们对这些措施的了解、理解、接受和及时采取的程度[9]。然而,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在新冠疫情发生和蔓延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措施都是需要人们不断适应的全新行为方式,人们的依从意愿和依从程度存在很大的变异性[10]。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改变公众的态度与行为,从而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每个阶段,公众的依从性都至关重要[11]。具体来说,一级预防阶段,公众对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基本防护措施的依从性可以极大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和蔓延[12-14],对接种疫苗的依从性,可以从更大范围内控制疫情的发生和反复[15-17];二级预防阶段,公众自觉配合核酸检测,如实报告轨迹,隔离和自我隔离期间遵守防疫规则,可以实现对感染者的早发现和早干预[18-20];三级预防阶段,病人对治疗和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不仅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预后,也决定了医疗人员的工作负担[21]。同时,从管理者的角度,公众对防疫措施的依从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疫情防控中的人、财、物方面的成本,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22-25]。

在中国,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可以理解为公众按照政策制定目标所期望的方式采取行动的意愿与行为。我国拥有的制度优势、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和群众基础,帮助民众迅速完成了各类防疫措施的适应过程,表现出了很高的政策依从性。公众对各项防控措施的自觉依从,直接决定了全国能否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26,27],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必须重点关注公众对防控措施的自觉依从行为及背后的机制。

2 影响公众防控措施依从性的因素

精准防控需要精准施策,而精准施策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防控措施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公众依从性,使防控措施实现应有的效果。当前国外文献集中研究了民众对不同防控措施,比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居家隔离、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各类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国内公共卫生领域文献对公众防控措施依从性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政策遵从性及高遵从性背后的决策过程[27-29]。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等均有可能影响个体对防控措施依从性。

2.1 性别

已有研究中,女性往往比男性表现出更高的依从性,尤其是对于保护性措施[30-32]。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对自身易感性和新冠肺炎疾病严重性的认知不同,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也存在差异[33-35]。González-Castro和José Luis等人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开展了实证研究,探究个体感知脆弱性和严重性预测对公众保护性措施的依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由于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所以对保护性措施的依从性要高于男性[35]。Kin On Kwok等人在中国香港针对1715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女性对个体层面的防护措施表现出更高的依从性[36]。但是,Nzaji MK等人的研究结果却与既往研究不同。研究人员对刚果民主共和国1913名参与者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探究公众非依从性行为的预测因子,调查发现女性与非依从性行为具有更高的关联性[37]。

2.2 年龄

与性别不同,年龄对公众依从性的影响与防控措施的类型高度相关。Harriet Fisher等人专门针对英国年轻人的一项定性研究发现,英国年轻人认为当前的防控措施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且他们对英国政府采取的不同防控措施表现出了不同的依从性。根据这项研究,受访者对接种疫苗表现出高接受度和高依从性,而他们却表示自己将很少考虑通过佩戴口罩等措施来应对疫情[38]。此外,Jean Philippe Gouin 等人发现70岁以上的女性对保持社交距离的依从性最高[39]。Michelle D.Guerrero等人通过决策树分析了5~17岁加拿大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对24小时运动(24-h Movement)的依从性,发现父母年龄小于43岁的男孩子依从性更高,而12~17岁的青少年依从性最低[40]。

2.3 经济收入

既往研究早已证实收入与健康保护措施依从性行为成负相关,新冠疫情中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低收入人群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工作保险、带薪病假等,使得他们难以做到保持社交距离或居家隔离[41]。Wright,A.L.等人的研究专门探讨了贫困和经济错位降低疫情期间美国公众对救护所就地协议的依从性。根据他们的研究,相对于经济水平更高的地区,低收入水平地区的公众对救护所就地协议和保持距离表现出更低的依从性,而且美国《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CARES Act)的实施由于减少了经济错位,显著提高了公众对保持社交距离的依从性,也证明收入及经济状况是影响防控措施依从性的重要因素[42]。

2.4 教育水平

与其他因素相比,教育水平对防控措施依从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公众往往对各类防控措施表现出更差的依从性。Nzaji MK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从未上学或仅具有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员表现出最高的非依从性[37]。Roma和Paolo等人的研究却得出了与既往研究不同的结论。他们对2766名参与者进行了在线调查,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了更有可能对保护性防控措施表现出高依从性的个体,结果显示较低的教育水平与更高的依从性相关,高学历人群反而对防控措施表现出更低的依从性[4]。

2.5 职业

疫情期间,虽然所有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感染风险,但是一些职业(医务工作者、交通运输从业者、服务业从业者等)由于自身特性,不得不面对更高的感染与传播风险,所以必须关注这些职业人群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范琼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医务人员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医务人员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较高[26]。Neda Soleimanvandi Azar等人对伊朗高危职业人群不遵从卫生政策与防控措施的行为现状及背后的机制进行了研究[43]。通过对31名高危职业从业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发现缺乏自我效能、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者错误的健康认知等都可能会影响这些高危职业者出现不依从防控措施的行为。他们提出为了提高人们的依从性,必须提高他们的疾病预防知识和遵守卫生规范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对保持社会距离的必要性和违反防疫措施的后果进行培训来提升人们的依从性。

2.6 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因素对防控措施依从性的影响也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认知水平和健康信念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的影响早已得到众多既往研究的支持,新冠疫情期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观点。Jean Philippe Gouin等人提出公众的健康信念与对社会规范的感知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保持社交距离政策的依从性[39]。Gratz,Kim L等人的研究提出伪科学信仰、对制度和机构的信任和风险感知对疫情期间公众保持社交距离的依从性[44]。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43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在线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对政府信任度较低、对新冠肺炎有更高的伪科学信念和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有更高信任度的公众,在疫情早期,会对保持社交距离的防控措施表现出更高的依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更高的风险感知和对CDC具有更高信任度的公众,依从性下降幅度最小。

此外,当防控措施制定者未能将防控措施的意图和有效性准确传达给公众时,也可能降低他们的依从性。Louise E.Smith等人对6149名18岁以上的英国居民进行了在线调查,其中1493人认为他们曾感染新冠肺炎,但其中仅有4%核酸检测阳性。尽管如此,认为自己曾感染新冠肺炎的公众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进而更容易反对封城措施,对新冠肺炎表现出更少的担忧,同时也更不关注自己的体温和咳嗽症状[45]。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们对核酸检测结果的信任度低时,反而会降低他们的依从性。所以核酸检测人员的操作标准和态度,也可能会间接影响人们对防控措施的态度和依从性。

3 公众防控措施依从性的研究展望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是必然趋势。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新冠肺炎中的大多数防控措施都是全新的行为模式。面对行为的改变,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应对,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当前的疫情防控措施,最严格的措施包括全面封城、强制关闭商店、接待和娱乐场所,禁止家庭和个人非必要的旅行,以及宵禁等。更具体的可能包括,不在同一家庭生活的人之间保持两米的距离,经常洗手,在访问公共室内空间时要求佩戴口罩。但是,尽管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仅仅是戴口罩这一行为,就能极其有效地控制病毒传播,遏制疫情蔓延[46,47],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极差地依从性,更别说自觉地依从。所以,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关注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现状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对防控措施依从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学者目前对该领域关注较少。但是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意愿及主动的依从行为会直接决定防控效果。同时,对于各类疫情防控措施,尽管我国公众在群体水平上表现出极高的依从性,但是不乏一些违背防控要求的民众,甚至部分个体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所以基于我国实际,探究不同社会和心理特征的群体对不同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现状及背后机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4 提高我国公众防控措施依从性的思考与建议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公众在疫情防控中的高配合度也让我们成为了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奇迹”。但是,随着国际上“与新冠共存”政策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让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冷静分析与客观审视当前疫情防控中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现状与问题,可以有效巩固我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同时避免犯下“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错误。结合我国当前疫情防控现状与国内外公众对防控措施的研究综述,笔者提出如下的建议。

4.1 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提升公众对疫情防控措施的依从性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钟南山、李兰娟和张文宏等专家作为意见领袖,有效提升了我国公众对疫情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他们自身的专业性与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强大社会责任感,强化了我国公众的集体意识,有效提升了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随着疫情防控战线拉长,公众难免出现麻痹、侥幸心理,从而给疫情防控工作埋下“隐患”。所以,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借助更多元的意见领袖,在不同群体中加强防控措施的宣传,帮助他们鉴别互联网上片面与错误的信息传播与解读内容,减少公众情绪化的短视行为,实现公众对防控措施“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4.2 持续优化防控措施与服务方式,降低公众防控措施的依从成本

此次新冠肺炎防控过程中,我国探索出了许多的新经验与新方法。比如与过去抗击“非典”相比,此次新冠肺炎期间,我国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开展疫情预防、溯源、治疗和回访工作,通过“人防+科防”优化了防控流程,成为“动态清零”政策的重要基石。所以,今后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与服务方式,考虑其现实困难,降低他们的依从成本,从而有效提高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

4.3 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引导公众依法支持与配合防控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个人违反防疫规定的行为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威胁他人的安全,对社会和国家带来潜在的风险。所以除鼓励与引导对防控措施的依从行为外,还需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避与防范不遵从或者违反防疫规定带来危害。

综上所述,公众对防控措施的依从性高低直接决定了疫情防控的效果,而当前关于公众防控措施依从性的研究缺乏连续性,且已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国外,这些国外研究更多的是单一的、不成体系的研究。当前亟待对公众的依从性现状及机制进行追踪与研究,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有价值的做法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提出系统性的方案,以切实提高民众的依从性,有效阻断新冠肺炎及其它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各类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猜你喜欢
依从性公众肺炎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来势汹汹的肺炎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