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鹤,赵升田,2,李 娟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2.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56699;3.山东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也是现在医改攻坚的主要战场[1]。临床医师作为医院的核心人力资源,是承担治病救人工作的主体,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直接体验者和推动者,是实践各项医改政策的主体[2],其态度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改革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医师,尤其是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及评价的政策导向与标准,不仅关系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师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也影响着临床医师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1980年,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评定卫生技术管理干部技术职称的规定(试行)》[3]中明确提出,高层次卫生人才选拔应先在有学历或已有技术职称的管理干部中进行,“重学历”理念初现雏形。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发展为考评结合的工作模式,评主要指专家委员会对临床医师的学历、资历、外语、科研学术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业绩的综合评价。1991年,人事部《关于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探索职称制度改革,实施评聘分开试点改革,到1993年职称工作逐步步入正轨[4]。2000年,《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合理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管理体系”。至此,逐渐形成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高层次医师的考核和评审工作,医院负责合理使用评审后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聘用及使用。这一时期对临床医师高级职称的考核内容以描述性指标为主,缺乏多维度、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概念也较模糊[5]。
2009年卫生部等六部门在《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6]提出要加强对卫生技术人才的评价考核和合理使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提出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技术能力、医德医风等,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挂钩。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7],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项是破除“唯论文”倾向,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评价应该以患者治疗为基础,以专业技术水平为导向。
1.2.1 卫生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以北京为代表)
这一制度能充分发挥评价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做更准确的判断,从而促使医师产出高质量和创新性的成果[8]。但它也存在一定不足,如:不能充分体现临床岗位实践性的特点;代表作筛选和鉴定,需要大量评审专家,且鉴定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9]。
1.2.2 临床系列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标准,强化临床技能考核[10](以上海为代表)
这一制度突出临床技能导向作用,切实保障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在评审内容中的核心地位[11],同时创新科研水平评价机制,强调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但是它对全行业评审的专家职业精神和合作能力要求较高。
1.2.3 试点三级医院高级职称“自主评审”(以浙江、江苏[12]、河北等地为代表)
这一制度使得医院在职称评审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利于优化医院自身的人力配置[13],同时评聘结合有利于推动岗位竞聘、绩效考核等制度在医院内部的有机融合,提升单位运行效率[14]。但是,不同地区、等级的医院发展和管理水平差异导致评审制度良莠不齐,盲目放权可能使评审不够公平和公正;也会导致医院自主评审的相关责任主体权责不明,降低评审效率。
1.2.4 探索“医师分类评价”机制(以四川为代表)
这一制度按专业将医师分为医教研并重的复合型、临床医疗为主型、临床教育为主型和临床科研为主型4类,有利于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不同类别的高级职称比例分配难以掌握;分类指标的权重计算,人才入围的标准设置缺乏经验[15]等。
早期医师职称评审,以定性指标评价为主,主要涉及学历、资历、论文、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岗位业绩等方面。随着医学专业分科逐步细化和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16],为医师职称评审指标由单分类到多分类、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国内部分地区逐步研究构建了医师高级职称评审的多维量化指标体系,并投入应用。如: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关于2018年度北京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17],提出职称评审要围绕医疗、教学、科研和职业道德等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18];江苏省[19]针对医师的考评主要围绕医、教、研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江西省制定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评估表,其中职业道德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参加基层服务、获得先进称号或荣誉等指标,工作质量包括专业技术处理能力、指导及组织协作能为、科研能力、工作中发生责任事故等。这些多维指标体系能识别不同岗位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的同质性和差异性[20],并对体系中的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权重赋分,从而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虽然有部分省市在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制度和指标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但大部分地区的医师高级职称考核内容仍以定性指标居多,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20]。尤其是对临床工作的测量缺乏灵敏和特异的刚性指标。即有的临床考核内容如病例提交、技术自传、病案书写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多为较粗放的指标,缺乏可量化、可区分的指标体系,导致易获得的学历、论文数量等指标被过度重视,忽略了临床服务能力。这给临床医师工作带来一定错误的导向,违背了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初衷[21],也不利于发挥职称对员工能力提升的激励作用。
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院因其功能定位的差异,对临床医师提出了不同的岗位要求,另外,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医疗新技术的发展,临床专业精细化分科趋势越发明显,对临床医师的评价也应从多个维度去测量考核。但目前国内对临床高职称医师的评审缺乏分层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22],没有考虑到医疗机构之间和各临床科室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医师的职称考核标准“一刀切”。
医师高级职称评审的目的是选拔一批能够胜任高级岗位要求、带领学科发展、货真价实的高层次人才,让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岗位人才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但是目前的临床高级职称评审将论文和课题列为主要考核内容[23]。张会方[24]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医师职称晋升满意度进行研究,发现“过分苛求论文”是降低如今医师对高级职称晋升满意度的首要因素。这种现状导致医师花费大量时间撰写论文,而忽略了临床诊疗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25],忽略了临床工作“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也违背了医师高级职层评审的初衷,
近年来关于临床医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也纳入了许多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大部分仅限于理论研究,在实际应用和操作过程中面临许多障碍。通过相关人员访谈发现,部分指标在理论上对临床医师的业绩能力测量非常关键,实际上这些指标在统计时以科室或是治疗组为单位,很难落实到个体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基层医师承担着向居民提供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决定他们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承担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而如今的职称评审规定将上述几项指标列为必选,导致基层医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竞聘高级职称医师。职业发展困难不仅导致基层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将严重阻碍分级诊疗的推进。
随着医院管理逐步迈向精益化以及人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对临床医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医师自我提升积极性,高级职称医师作为医院的领军人才,对他们的晋升和考核应更加全面和严格。目前大部分地区仍以定性指标为主的高级职称晋升考核标准已经不适于当下医疗环境,必须建立更为综合有效的医师评价量化标准体系,从而使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公平合理的评价和反映临床医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医师工作积极性。
医师承担的职责依据医师岗位要求有所区别,首先,临床系列和教学系列医师的职责和研究方向不同,对他们的考核应分类进行。如临床系列医师职称考核以临床专业技能为主,科研指标不作硬性要求,而对教学系列的医师,则在考虑临床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科研和教学能力的考核;另外,内外科临床医师考核也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分层分类评价是未来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评审走向科学性的必经之路。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7],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项是破除唯论文倾向。医疗卫生工作应该“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文章数量,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评价也应该以患者治疗为基础,以专业技术水平为导向,以患者满意度提升为落脚。因此,在未来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亟需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医师医疗工作数量和质量的体系,并合理设置临床、科研和教学的权重,切实保障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并向业绩优、贡献大、效率高、风险高的临床一线岗位倾斜,打破职称评审唯论文、唯学历倾向。
职称评审工作基于对医师各项工作业绩和能力的考核,但是目前许多评估医师业绩和能力的重要指标都因为数据的难以获取而被排除在评审考核体系外。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可以考虑将医师考核与医院信息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在目前已经建立的全院人力资源管理(EHR)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放多个数据接口,将医务处、教育处、科研处和病案科等科室的数据整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数据支持力度,使未来的医师职称评审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
按照医改“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基层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符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实际的评审指标体系,放宽其中对学历和论文的要求,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基层医师岗位特点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激励高水平医师扎根基层。促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效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助力分级诊疗的推进[26]。
此外,在高职称医师职称评审中将“承担对口支援等任务”纳入考量,政策向按规定到农村、基层工作或者承担对口支援及重大医疗卫生保障任务的医务人员倾斜,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中,择优推荐参加评审,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