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丽娜
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要求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单元习作与平时的即兴写实性习作不同,它有一定的题材限制、内容限制。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两年的写作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但是,每次面对单元习作,还是有不少学生抓耳挠腮。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真的有话可写,仍旧是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统编本教材在习作题材的选择上,非常贴合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漫画老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我的拿手好戏”。单元习作在安排上尽量让学生有话可写,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习作的素材。统编本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就是为了让学生用笔说话,述说自己熟悉的事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单元习作要想让学生不觉得下笔千斤重,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到习作是自身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每天接触交往的人、事、物、景很多,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他们把这些场景用手中的笔写出来。
在高年级的习作当中,还有一类是想象习作,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二十年后的家乡”,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笔尖流出的故事”,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想象类的习作其实比生活作文更难写,指导太多的话容易雷同,不指导又毫无章法。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不能太过于天马行空。这类习作学生往往拉不开差距,内容上很容易大同小异。对于教师来说,这类习作最难指导,因为跟生活似乎关联度比较小。
高年级学生的心智都已相对成熟,所以教学中,教师容易直奔主题,不再像对中年级学生教学时那样,以玩点小花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进行习作技巧的传授,显然学生是很被动的。单元习作虽然完成了,就像管建刚老师说的,无非也就是一份叫作“作文”的作业完成了。习作教学要有儿童意识、发表意识、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不是一味地陷在习作技巧的传授上。每次单元习作,学生都像是完成一次任务,却没有真实的情感调动,只是一味地说一些套话空话,一味地迎合老师技巧的要求而堆砌一些辞藻。
所谓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代、地域的特点,从而形成单元习作学习小情境。
如果把一篇优秀的习作比作一棵大树,学生就是大树的根,每个文字都来自于学生。而生活就是滋养这棵大树的水分和养料,有了生活的滋养,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所以学生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越紧密,习作教学便越能成功。关于写作,笔者非常喜欢叶圣陶先生的话,“写作就是用笔说话”,也就是说,学生在自我表达之后,还需要“与人交流”。
教师往往是学生单元习作的唯一读者,顶多再加两三个小组成员。就跟我们成人一样,喜欢发朋友圈是因为知道会有很多人看到。所以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读者。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这个单元是一个单独的习作单元,其中有《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单元整组教学的尝试,单元起始课让学生听了《泥人张》的评书音频,并引导学生在单元起始学习读《俗世奇人》这本书。等教学到《刷子李》的时候,再联系学生阅读的情况展开《俗世奇人》的阅读短课。当学生惊叹于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时,当学生谈起泥人张的绝活时,当学生聊着酒婆有趣的醉酒步伐时,便可以适时创设本单元的习作教学情境。先出示一张照片,是上课时班上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偷偷画的手机内部结构图。这幅结构图非常完整、细腻,小到一颗手机内部的螺丝都清晰可见。简直就像直接拆走了手机背部的外壳。这个学生平时作业马马虎虎,同学们看了图都不相信是他画的。大家都非常好奇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个内向的学生轻声细语地说:“我拆了两个手机。”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想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奇人,我们也可以做一名作家,创作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俗世奇人》。找找你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他们身上一定也有一些让你觉得惊奇的地方。
为了完成班级共同书目的撰写,学生的写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利用五一假期,学生到处寻找身边有特点的人。有的找到了做菜水平一流的舅舅,有的找到了菜市场做蛋卷超快的阿姨,有的找到了蹲在墙脚用叶子编青蛙的手工艺人,有的找到了小区门口削水果超快的黄头发叔叔……为了让这本书更像模像样,有的学生给文章配上了真人照片,有的学生学冯骥才的样子自己画人物简笔画,有的学生读了大家的作文后写了书的序言,有的学生设计了书本的封面。为了让书更像书,我们把每个学生的初稿打印出来,每篇三个人审核。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便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修改时也更为用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做一名作家的快乐,我们将每个学生的至少一篇作文收录其中,最后把书制作成册并奖励给每个学生。
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怎么激发学生去写,让学生在动笔写之前就知道今天写的东西是有用的,是有读者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读者有了,写作目的清楚了,就有了写作的动力。
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更多的是要发挥它的实用价值。作文为什么而写,有什么作用,就像成人写简历是为了找工作,写情书是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写家书是为了给家人报平安。所以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篇习作有什么实用价值。学生的单元习作可以跟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勾连,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掘出很多真实的写作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所以,教师要有全局观,要把一册教材的单元习作都装在心里,一旦现实生活中有合适的习作内容出现,就要及时抓住机会开展写作指导。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漫画’老师”,按照上课进度,9月份这个单元的习作还没有上到。教师节的一个主题活动是给老师制作一张花形的祝福卡片,花中间画老师的样子,边上几片花瓣写老师的特点。这正好与“‘漫画’老师”的单元习作吻合。于是教师通过教师节创设情境,把内容提前了几天进行教学。卡片相当于给习作列提纲,先不让学生写出老师的名字,全班都写完后,教师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让学生猜。猜对的说明这张卡片的主人对老师的特点把握得很准确,没猜对的说明特点还不够明显。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完成了单元习作框架的搭建。
我们的生活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泓清泉,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和习作有关的内容。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下面这样一些尝试(如下页表1)。
表1
习作跟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学生写起来就能言之有物,不会像过去一样,只能空想、瞎编,无法让读者感同身受。因此,单元习作创设和学生生活真实元素相关的情境是比较有效的,组织学生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练习,学生才能真实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有一个整体观,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把单元习作适当地延迟或是提前。让学生在写作前知道自己的这篇习作是有用的,不仅仅是一次作业。
想象类的习作虽然和生活联系要小一些,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真实的。教材中或课外书中的故事不仅情节生动、有趣,往往蕴含着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有的还表达了作者的远大理想或美好追求。高年级学生在进行想象作文的创作时,往往出现故事空洞无内涵的情况,常常都是为了想象而想象。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单元课文内容,将“情感线”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在构思习作时,给故事设定好表达中心,再围绕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的想象,这样的习作才有“主旨”,也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创设情境可以从单元整体入手。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从笔尖流出的故事”,可以从单元整体来思考(如表2)。
表2
这个单元是小说专题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借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来读懂小说。单元的习作也是写小说,整个单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基于此,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推动学生最后的习作。
这个单元我们要一起走进小说,如果请你来做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这个单元的哪些小说会打动你?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一起探寻小说的写作密码。
在每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个方面来评价一篇小说,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如表3)。
表3 “诺贝尔文学奖”评价单
在学习完三篇课文后,学生已经对如何写好一篇小说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其中包含的情感、立意是真实生活的缩影,还是离不开生活。在单元整体的情境之下,我再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单元习作创编,并使用同样的评价表格进行班级“诺贝尔奖”选拔。学生从评委再到小说的创编者,都是在这个情境之中,又紧扣单元整体学习。要写好小说,学生仍旧要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吸取养分,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高年级单元习作教学中,很多习作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但是不少想象类习作创设情境的教学实践还不够。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作文技巧的培养,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不同个体对同一个生活元素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写的动机也就有强有弱。这些都是需要再反思、再优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