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阅读的林间
——《阅读的旅程》读后感

2022-06-13 02:13陶惠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旅程人格内心

文|陶惠芬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博尔赫斯

拿起《阅读的旅程》,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怀着期待,再细看此书,又发现一个独到之处:在封面和首页上,作者把文章的四个章节“走上阅读之路”“开启童书阅读”“亲近经典读本”“阅读的力量”配以简笔画,汇成了一张旅程单,让读者感受到阅读就如登山,亦如在书林间穿行,别有意韵在其中。

旅程总是令人期待的,或许有不期而遇的收获,结识一些新的朋友,抑或会产生出不同的人生感悟,让你欲罢不能。

阅读,也是一种旅程?转而一想,确实如此。阅读能让我们有不期而遇的收获,随着书一页一页翻过,你会随着书中的文字一起沉浮,共同呼吸。在书中,你或许能找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他一直以一种诗意的、温暖的方式存在着。“除了岸上的白杨树,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白杨树的倒影。”把阅读一本书的时光比作是一段旅程,比作是那段旅程所度过的时光,竟也是如此妥帖。

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在思考:教师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一、阅读是生活的态度与习惯

无论是知名的作家、艺术家,还是智慧的学者、忧郁的诗人,心中都有一座独属于自己的图书馆。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里面安放着所有影响过他们、感动过他们的故事、灵魂、光荣与梦想。

每位教师更应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希望有更多的教师也像我一样,每天能翻阅一本书,为孩子朗读一段文字,在丰富自己内心的同时,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影响别人,培养出更多爱读书、有思想的学生。因此,阅读从个人角度而言,是一种生活态度;从社会角度而言,是一种生产力。对于教师来说,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如说是一种职业态度。

二、阅读是源自内心的自发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文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在持之以恒地读书。”

教师是否真的没有时间读书?真正的名师无不达到了知性阅读的境界,并把阅读作为一辈子的事。阅读源自内心,你也就明白了为何需要阅读,你也就会沉入其中,倾听大师独特的理解和表述,你的视界会逐渐敞亮,内心会走向澄明。

读什么?一直是我们在纠结的。现在的书太多了,纷扰着我们的眼睛。阅读是人的心灵与民族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阅读经典上。因为经典的作品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甚至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阅读经典才能开启你的智慧,启发你的理想,燃烧你的激情。

三、阅读经典汲取人生智慧

读书是最好的修炼。教师需要阅读教育经典,那是一种心灵的回溯。它们是一把把钥匙,是一条条路,更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教育的真谛与本义,其实就蕴藏在那些教育经典里。爱读书的教师上课有底气,有自信,在课堂上愿意做各种新的尝试,不怕学生提问。他们的教育智慧来自哪里?很多都来自对教育经典的钻研与思考中。

学校是学生阅读的最佳场所,理应承担起推动学生阅读经典的责任。教师,是指引学生读懂人生的人。你的教育教学如果是为了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你的后代;如果是为了人类,那么人类就是你的后代。老师们首先要爱上经典名著,深刻阅读。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都是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的。对于教师来说,要把阅读作为一辈子的事,持之以恒地阅读,汲取学术专著的营养。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人生也是一条曲折的路。一杯清茶,一束暖阳,一本良书,人生亦会变得温暖又清雅。读书是一条正途,沿之走下去,你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人生亦有可能奏出华章!

猜你喜欢
旅程人格内心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孤独温暖旅程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海参崴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