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惠芬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快乐读书吧”,目的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提倡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提升语文素养。可见小学语文教师要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与教学,加强阅读指导,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教师在选择整本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教材同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生学习了单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可以去阅读原文原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学习了主题课文《对韵歌》,可以去阅读《笠翁对韵》;等等。那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中,如何引导学生向阅读更深处漫溯呢?
整本书阅读由点及面,改变了传统的单篇阅读现状,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了阅读鉴赏能力,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经典阅读的精华,有利于构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往往容易囫囵吞枣,读完也不知所云,因此需要教师在“整体”上下功夫,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总体理解。总体理解要达到让学生从零碎的感知走向整体的认知,从个体的感受走向群体的理解,从个体经验的出发走向社会的认同,全面发挥作品的育人效应,也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整本书的完整要义,可以设计四种阅读途径。(1)初读鸟瞰:对书的内容作整体感知,从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目录、章节等入手,了解作品体裁、认识作品风格等,像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通过阅读回目也能了解故事主要内容。(2)精读共赏:对书中精华和学生容易忽略的有价值之处等师生一起阅读、赏评。(3)搭建支架:由点及类,把握规律,自主阅读感兴趣部分。(4)任务驱动:设计阅读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制作海报、思维导读等物化成果进行分享。经过这样一系列途径,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作品的完整要义。
统编本教材“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整本书以经典名著为主,整本书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是为学生整个人生的精神引领带来变化,不仅产生阅读的愉悦,更有对作家、作品思想的悦纳,精神的汲取和熏陶,为学生整个人生奠定精神和思想的底色。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所在,书中的故事、童话、神话、小说等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启蒙的作用。进入课堂,进入教学,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它在文化传承、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因此,要把握好每本书的独特文化场域,将著作中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学生的经历、体悟融合,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独特功能。这就需要教师读在学生前,准确定位此书的文化场域。
整本书阅读,要摆脱面面俱到的读法,在了解完整要义后,在细节、关键之处还是要全面考察、深入探究的。
阅读是一种思维的体操,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整本书阅读中,要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行进,使积极的思维活动贯穿阅读的整个过程,提高阅读质量,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这是个体终身学习最基本的能力,是完成阅读任务复杂结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整本书阅读,要在阅读的兴趣、速度、策略以及思维品质发展、作品价值建构上加以推动,这样才能把整本书阅读的独特价值凸显出来,同时要考虑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是随着学段呈现出阶梯式螺旋上升。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推进,要有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助推器”,即阅读策略,运用这些策略为学生自主阅读搭建支架,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如使用预测策略、摘要策略、提问策略、联结策略、鉴赏策略等。要利用阅读支架习得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西游记》这篇名著时就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通过抓住主线、认识人物、赏析语言、品评情节等阅读策略,抓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思维点,抽丝剥茧,推波助澜,带动学生的思维运动,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理性认识。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经历了运用策略的整个过程,知晓了有哪些阅读策略,如何运用阅读策略,形成一定阅读能力,学生就能在阅读中自由选择,自主运用,并实现方法引路,以一带多,用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
整本书阅读有两大优势: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它的阅读意义在于建构中注重前后联系、整合系统化思维,在开放而多角度的话题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在丰富复杂的情境任务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的思维重在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一种文学性、哲学性、思辨性的思维。如《安徒生童话》一书中,作者通过温柔而蕴含深刻意味的独特笔调,热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假恶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文章结尾:“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是很痛苦悲哀的事情,文中却说她是幸福的。这里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大年夜是举家团圆、开心的时刻,小女孩却在万家灯火的街上带着微笑冻死了,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想要的光明、温暖、食物和亲爱的奶奶,她在死之前是开心的,因此她是在美妙的幻想中死去的。这里作者以乐衬哀,更让人对小女孩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正是《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所在,闪耀着一种奇异的光彩,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整本书阅读就是要重点提升学生感性认知的能力,把握细节,在深层联结中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命运对话,从而提升学生对作品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思辨创造能力等,发展思辨式思维。
整本书阅读作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其价值还体现在:通过阅读整本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受到审美教育,感染推动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社会生活责任意识和情感道德意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中蕴藉着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价值,即形象性、情感性、无功利性是文学的核心价值。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指出:“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炼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于有把握不住之苦。”“磨炼情思”即指提高情感的感受能力,培养积累美好的、高尚的情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磨炼美好情思情感,并内化为具象思维。
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学让我们和世界之间建立起情感、审美的联系。任何一个文学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只是一个半成品。作家只是提供了一个意义结构、一个文字框架,要让文本成为作品,需要读者的阅读参与。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是“一代接着一代的读者不断筛选以后的‘遗留物’,是‘人类价值选择的结果’”。所以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绝佳素材。学生在阅读参与中,产生对祖国与世界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感,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更好地认识这个多彩世界。
培养阅读习惯应当从小抓起,而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激发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启迪智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自主开展整本书阅读,最终成为独立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