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022-06-13 02:13张萍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古诗词想象

文|张萍萍

培养好奇心、提升问题意识、激发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方法。而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敢放手、评价方式单一等,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足,好奇心欠缺,质疑能力薄弱。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试图通过设定诱发动机,提升学生好奇心;巧妙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这三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设定诱发动机,提升好奇心

好奇心影响着质疑的品质和问题意识的建立,从而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课堂伊始,笔者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打开学生思维;课堂中间设置多个矛盾碰撞点,点燃学生的求知心理;课堂尾声巧设悬念,激的发学生后续探索的欲望,以设定诱发好奇心的动机,达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多方式导入,打开思维门扉

教学古诗词时,要关注施教艺术,而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运用数字技术,如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设趣导入课堂,这样,可以在课堂伊始调动学生的感官与古诗词亲密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扉。

在教学《江南》时,我在课堂伊始呈现大幅视频画面:一池的荷叶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向远方绵延……在碧绿的荷叶中,几条鱼儿自由穿梭其间,灵动可爱,好一幅江南夏日莲池图。画面的呈现,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后面的诗词教学做了有力铺垫。在教学《凉州词》时,可选择凄清缥缈的琵琶乐曲,在课堂初始渲染广阔而悲凉的大漠景象。而在教学《鸟鸣涧》时,可辅助配以班德瑞的《寂静山林》,几声鸟鸣打破课堂沉寂,为山林增添清幽之感。

借助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导入课堂,可以渲染意境,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引领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更深刻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及背后的文化温度。

2.多矛盾碰撞,点燃求知心理

诗歌的矛盾点往往是整首诗情感的爆发处,这些矛盾点是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执教《江南春》时,我抓住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啼鸣,片片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飘扬的酒旗,尽收眼底。当学生沉醉于江南美景之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的语段:“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观点一出,立刻引发学生热议。有的学生赞同杨慎的观点,认为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不真实,因为诗人不是“顺风耳”,不可能听见“千里莺啼”,更不是“千里眼”,不可能看到“千里绿映红”。有的学生则引用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进行驳斥。按正常的思路,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但这里偏偏说“月黑雁飞高”,与“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样,是文学艺术的典型概括,体现了艺术的洒脱性。正因为有了诗人这样洒脱的表达,才让这首诗的诗意更加广阔、悠远。

从诗句内容出发,寻找诗歌矛盾碰撞点,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在探究中懂得,诗歌品鉴并非还原生活,诗歌内容不等同于生活本身,不应在诗歌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画等号,而应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唯有如此,思维才能不受桎梏,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多悬念结尾,激发探索欲望

古诗词课堂上,趣味导入很重要,环环相扣的环节设置也必不可少,当然,结尾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课堂接近尾声之际,正是学生精神疲惫之时,倘若教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巧设悬念,便可给原本精彩的课堂再添一抹神秘色彩,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李白不仅视孟浩然为好友,而且还是孟浩然的‘超级铁粉’……”听到这里,学生们来了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证实了李白果然是孟浩然的头号大粉丝。“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直抒胸臆的“表白”。那么,李白为什么喜欢孟浩然?因为“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孟浩然少年时不沉迷于仕途,不醉心官冕车马,高龄白首时,又成了归隐山林的世外高人,或许这种高洁的风骨,是李白一生敬仰的原因。李白是孟浩然的“铁粉”,那么,谁又是李白的“铁粉”呢?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杜甫一生钟爱李白,常常写诗怀念李白。循着这个“粉丝链”,学生又了解到,孟浩然心底也有个偶像,那就是王维,而王维把更多的情谊给了裴迪……

这条“粉丝链”,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动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不仅品读了更多古诗词,而且还了解到诗人的品格气质。

二、巧妙设疑问难,培养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贵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思维湖面,会激起层层思维浪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其不断探索思考,开拓思路,发表新观念和新见解,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可以从设疑自探、解疑合探和质疑再探这三种方式进行设疑问难。

1.设疑自探,开启思维活动

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在预习时懂得设疑自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自主学习。课前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初步把握古诗词,进而在课堂上更有效率地学习。

在执教《梅花》一诗中,学生提出:梅花和雪如此相似,为什么诗人能准确分辨出“遥知不是雪”呢?经过探究,学生明白了最后一句“为有暗香来”揭示了答案。在执教《惠崇春江晚景》时,学生课前设疑:诗人是如何推断出春天到来的呢?通过读诗,借助注释,学生自己解开了疑惑:因为桃花开放,鸭子戏水,蒌蒿满地芦芽短。又如在执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课前,我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先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学生在诵读全诗的基础上阐述了诗歌的内容,并揣测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心情。

课前设疑自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诗人传递的思想感情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在已知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后续学习中解决问题。课前设疑自探,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了认知基础。

2.解疑合探,鼓励个性化解读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华经典诗词博大精深,对同一首诗的感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创设民主自由的合作探究小组,共同发现、探讨、解决问题,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当被问及该如何朗读全诗时,一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用“欢快”的语调,以体现普通农村老年生活的乐趣。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聚焦了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剥莲三个画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经过一番细致的推敲,学生感受到三个画面虽然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暖、惬意,但却可以读出不同的情趣:大儿锄豆,慢条斯理是自在;中儿织笼,轻快伶俐是俏皮;小儿剥莲,嗔怪埋怨是疼爱。至此,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有层次感,更加丰满。

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辨析的创造性过程,学生在讨论中打破常规思维,各抒己见,各自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其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培养了其全面客观解读诗词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交流中得到了有力发展。

3.对比再探,提升思维品质

要想真正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可引导学生不断比较与质疑,让比较与质疑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比较和质疑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古诗词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比较,对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同类主题诗词的横向比较等。

在执教《春夜喜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杜甫的另一首描写“雨”的古诗《喜雨》进行比较。同样是写对雨的喜爱,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呢?经过课后比较质疑二次探究,学生发现,前者的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含蓄的,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喜悦;后者所描写的雨是久旱逢甘露的及时雨,流露出来的是对这场拯救百姓于苦难的雨的喜爱。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感受到虽然作者相同,但是创作背景不同,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就存在不同。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比较李白的《月下独酌》《问刘十九》和白居易的《招东邻》,同样是邀酒诗,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通过二次比较、质疑、概括、探究、总结,学生能更全面地审视古诗词作品,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展开想象,引导发散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创造的先导是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古诗词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留白和跳脱性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多样诵读,让诗词与生活相关联等路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读者深入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可在对古诗词内容和情境透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助音乐、视频、图片、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勾勒出与诗歌内容同步的生动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带给学生立体感受,以此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在教学高鼎的《村居》时,我首先通过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和欢快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引出诗歌内容。接着,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播放万物复苏的春景视频:小草探出小脑袋,黄莺啼鸣,杨柳在春风里左右摇摆,活泼可爱的儿童在春天里放风筝,撒下一路欢歌。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放风筝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孩子们放风筝时发生的有趣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绘本小故事。在最后的“春天小故事”分享会上,学生表演了自己创作的小故事,想象力得到释放:春光里,儿童欢呼着、奔跑着,他们仰着头,一手拉着风筝线,一手握着线轴。风筝在天空中时而凌空而起,时而俯瞰翻飞……

通过图画、音乐、视频、表演等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了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学生学习诗歌的体验,帮助学生更轻松、愉悦地走进诗歌。

2.多样诵读,唤醒想象力

苏轼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古诗词,视其文,发其声,闻其音,通其情,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表现力,而且能有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促进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是启发思维的重要途径。

笔者利用每日晨间十分钟,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诵读分享会。“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古典诗词,声声入耳。小组读、开火车读、唱读、表演读、想象画面读……诗,非高声诵读不能展其雄伟之概。形式多样的诵读,引导学生遨游于艺术文化的广袤天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全方位体会到诗词深远的韵味。

不仅在校诵读,笔者还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形式丰富的家庭诗词诵读会,家长范读、亲子共读、孩子表演读……鼓励每个家庭每周诵读2~3 首古诗,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分享到钉钉“班级圈”,生生互评,交流学习。把想象的种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园延伸至家庭,“班级圈”成为创造性思维澎湃的阵地。学生在诵读中谈体验,在想象中谈感受,在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3.关联生活,拓宽想象力

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较为遥远,但诗人的创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日常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勾连现实生活与诗词的联系,还原诗词创作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带着自身体验鉴赏古诗词,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首关于西湖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笔者所面对的学生来自杭州,学生大多不止一次游览过西湖,对西湖的印象较深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介绍自己见过的西湖美景以及对西湖的美好印象,悄无声息地把诗歌带出课堂,带出学校,融入生活,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的世界,拓宽想象力,丰满学习古诗词的感受。又比如在执教《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时,教师可抓住“随风潜入夜”中的“潜”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春雨的样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轻轻柔柔飘落而下。春雨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不想夜深人静时惊扰别人的美梦,故曰“随风‘潜’入夜”。

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生活经验为导火索触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想象,可引导学生与诗人感同身受,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泱泱中华五千年,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她从远古走来,却依然带着朝露,熠熠生辉。古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其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绵长、表达技巧各具特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劳动过程“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通过“设定诱发动机,提升学生好奇心”“巧妙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这三种途径,教师可在课堂上巧妙设疑、引同求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创造性古诗词想象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我爱古诗词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