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强音 展思辨能力
——经典革命诗歌《七律·长征》思维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6-13 02:13钟海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征要素课文

文|钟海芳

“辨”,之释,《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其所定也;《周礼·天官》: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问也。《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词条注释中有“思考辨析”之义项。所谓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辨析,以分析推理判断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推敲评判,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思维,学科教学的本质也是思维。基于这一点,教学设计必须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要在教学中落实思维,必须要将思维内化的、抽象的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可表现的外显化的学习平台。如何在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多维融合?笔者基于课标相关学段要求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设计了《七律·长征》一课,并结合教学实践展开了相应思考。

一、基于真实学力的单元整组设计理念

单元整组设计理念是以语文核心知识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多种资源和方法,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完成言语实践等真实性学习任务,形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实现知识建构,发展高阶思维,实现素养发展。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小学高年级呈现的编排特点为单元整组,不同于小学低中年级的点阵式分散排列,显示出更加集中、更加明晰的整组教学的教材意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与祖国”,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走进将士的内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历史的声音”,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志向与心愿”,都是单元整组教材的呈现,体现出以“体会”和“理解”为语文要素的学习序列。本文要阐释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聆听历史的声音”,是以歌颂革命精神和伟大领袖人物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阅读红色经典,了解红色历史,积淀红色记忆,理解红色精神,培植红色基因。

高年级的四个革命主题单元都蕴含着革命精神,那么,编者组合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每个革命主题单元是否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取向?笔者发现:每个单元的主题、语文要素是不同的,每个单元的人文精神目标和言语实践能力目标也是不同的,呈现前后关照、上下勾连、梯状递进的排列特点。

《七律·长征》是经典的革命题材诗歌,《狼牙山五壮士》是经典的革命题材故事,《开国大典》是经典的革命题材场面,《灯光》是经典的革命题材场景。那么,编者将这些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本组合成单元的意图是什么?本单元独特的语文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什么?(见表1)

由表1 可见,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以“革命题材”为经,以“革命精神”作纬,新旧穿插,一脉相承,浑然一体,重温那些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从特殊的革命场景中聆听和体悟历史的声音,并让这些雄壮的声音激励少年一代坚毅前行。

表1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目标要素分析表

二、基于真实情境的思维型课堂设计思路

基于真实情境的思维型教学实施:当教学目标指向使学生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过程,为其提供更多表现的学习机会,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有意义的情境时,学生才更有可能获得长期的成就。基于真实的儿童观设计学习目标,基于真实的情境观设计学习任务群,基于真实的语用观设计学习评价,并通过评价的设计实施与目标的不断修正实现逐步调整,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过程。

1.明确目标:真实的儿童观

任何一次的出发,都需要明确的目的地,这是由统编本教材清晰明确的语文要素决定的。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真实的儿童观是制订目标的关键。以《七律·长征》为例,教材在单元前编排篇章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都是教材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既要“勾连上下”,明确“这个”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要“环顾左右”,把握好“这个”语文要素和本册其他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有把握好“上下”“左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明确定位本单元教学,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

《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首篇,其意义更是特殊的。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同志的这首七律是“非常”历史情境中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事”,是一篇有着特殊意义的“非常之文”,即它不是常规的叙述文,而是高度凝练的诗歌。笔者认真研读了文本以及文本所处的历史时空,体悟到红军在长征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非常精神”与“非常选择”,结合学段课程标准与教材编排意图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真实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见表2)

表2 《七律·长征》读写能力与人文精神目标序列

高年级的语文要素指向两个核心概念——体会和理解。体会是指课文中的情感、人物的内心和品质等;理解是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具体是指理解课文与历史背景、作者生活、思想个性以及其他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深度的理解包含理性思考、深入探究、洞察本质、发现联系和迁移运用。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等均有较大距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有必要通过了解背景、查找资料等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体会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英雄之魂。

2.任务设计:真实的情境观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课堂实施环节,凸显“多任务群设计”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这两大抓手,让课堂中的语文素养落地和思维能力发展变得更加清晰。建党百年的系列红色活动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最佳活动情境,结合市级、区级、校级三级活动平台,开展一系列的红色阅读活动,走入故事情境,拓展阅读范畴,开放活动情境,将“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无缝链接起来,让语文的言语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中有效运用。(见表3)

表3 《七律·长征》查找资料和表现性任务序列表

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多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从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在阅读、生活等场景中感受红色基因,表达自己的想法;阅读活动围绕真实生活展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阅读材料、多元的阅读思考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淀更多的红色体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在比较、辨析、反思、体悟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

3.要素落地:真实的语用观

学生语言的发展,可理解为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既能说明学生的语言系统得以优化,又能反映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平台,捕捉学生的言语表现,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敏锐眼光和独特智慧。

语文的事情,对错的时候少,好与更好的时候多。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最大德行是追求语言的精确妥帖”。王开岭说“语文的任务是为内心发生的一切找到最匹配的语言”。两位的表述异曲同工,即训练学生语言所具有的清晰、丰富、深刻、敏锐和独特的质量。语言品质的提升很多时候也是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基于真实学习的思维型课堂教学实施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钟启泉教授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参与”,旨在生活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培育,挑战真实性课题,拓展儿童探究方式的空间。要培育核心素养,重要的不是“记忆”与“再现”,而是现实“课题的探究”或“问题的解决”。统编本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是国家意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些课文的学习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如何实现语文素养、思维发展和培植爱国基因的“三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那么,如何实现“文道统一”“言意兼得”“学思共进”?

1.辨析字音,气势读字传诗情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是学习诗歌的重要起始要求。所谓“辨音”指的是对诗歌中出现的某些字音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得出“汉字的字音是可以传递声音、传递情感”的学习体会。

“不怕”二字为全诗的“诗眼”,是一个常用词语,学生虽没有读音上的困难,但在朗读诗句时总是缺少一点气势。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学生读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后提问:“‘不怕’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语来说?”生答:“可换‘不畏’‘不惧’。”师问:“能否请你换‘不畏’和‘不惧’来读读这句诗?”生换词读后师追问:“你读的时候察觉出有什么不同?”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教师也不急,说:“请注意看我的口型,听我的发音。”教师逐个用比较夸张的发音方式读着“不畏”“不惧”“不怕”,有学生发现后答:“发‘畏’和‘惧’音时,口型较小,有收缩的感觉,发‘怕’音时,口型很大,气从口中冲出来的感觉,有声音爆发的力量的感觉。”

学生在三个近义词的比较过程中,发现语义接近的情况下,语音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表达的气势与情感也不同。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真实可感、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中,抽丝剥茧般地细细体悟诗句中每一个字音所传递的意义,明白语言文字“以音传情”“以声达意”的特征与意义,提升了思维的敏锐性与独特性。

2.辨析字形,饱满读词明诗意

所谓“辨形”在本教学环节中指的是针对诗句中的新词“逶迤”和“磅礴”,学生在语音朗读和词义理解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设计了从分析字形结构与偏旁入手、借课文插图想象等教学环节。

教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读诗,一个字也不能马虎。自由读读这首诗,把每一个字音读准,把每一句诗读顺。”我们都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具有非常有意思的“以象见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学新词“逶迤”和“磅礴”时便采用从字形偏旁入手,揣摩字义的教学,并加以课文插图想象等方式,辅助理解词义,从而读出“逶迤”曲曲折折、连绵向远的意象和“磅礴”山势雄伟、巨大高峻的意象。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字形、字音、字义的融合体悟,对汉字的结构美、音韵美及意蕴美有了深刻而又直观的体会,能把词语读得字正腔圆且意蕴绵长,为读好整着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对所读的语言产生了清晰而丰富、深刻而敏锐的感受后,那么也就意味着语言系统和思维系统得到了更新与优化。

3.辨析诗义,反差概括悟诗蕴

所谓“辨义”是指通过对“长征之长”和“诗句之短”的反差分析来深入体会诗歌高度凝练、高度概括、以点带面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蕴含着的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意义。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资料收集,请学生谈谈对“长征是指什么长”的体会。学生从时间之长、路线之长、战斗之多、困难之大、牺牲之多等角度谈了体会。要记录下这样艰难、这样漫长的长征故事,你觉得需要多少文字?学生说了自己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光是长征中过草地的小故事就多达20 多个,整理的资料就打印了满满三大张;也有学生说在爷爷的书架上看到一部很厚很厚的书,记录的都是关于红军长征的事情。于是,教师便出示了如下的资料。(见表4)

表4 有关长征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教师引导:“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再看看课本中的这首诗,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从资料与诗句的比较中发现,诗句只用了短短56 个字,这巨大的差异说明课文中的诗句是使用了“概括”的方法。诗句中用“万水千山”一词概括了长征之路翻越的无数座大山、跋涉的无数条大河、经历的无数次苦战。学生还发现了诗句呈现的总分结构,“万水千山”与下句中出现的“五岭”“乌蒙”“岷山”和“金沙江”“大渡河”形成总起分述的结构,以典型事例代表长征全貌,体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对长征重要场景的概括写法”。这都是学生对“以点带面”的场景描写方法的重要体验。

学生通过对资料与课文内容的互文关照、辨析判断得出的学习收获是很大的。这样在真实学习的思维课堂教学环节,在分析、比较、互文等语文学习环节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并借此培养了学生的高阶认知。

猜你喜欢
长征要素课文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背课文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