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致景
统编本教材中篇幅短、浅显易懂的小古文数量达到了15 篇,相对人教版教材数量大大增加。但在学习中,小古文却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的一座高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难教、难学、难懂、难用”的境遇,文言文教学还是“以讲代学”“以读代讲”为主,学生忙于读课文、记词义、记译文。可视化小古文学习策略灵活地运用导图、图片、符号等呈现参与者的多元思维,把小古文学习先降低难度和减少维度,再构建新维度,为小学生学习小古文搭建了直观、有序的“梯架”,同时也给小古文课堂提供了多元化的策略选择。
小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浅显易懂,短小精练,容易理解。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关注于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对于全篇的整体把握几乎是囫囵吞枣。此时借助可视化教学策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能够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师教学小古文时,往往关注于文本的解释和解读,对课文插图关注度不高;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喜欢图文结合,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会关注课文配图,并对图中人物、事物的形象进行观察,从而推断故事的发展。他们阅读小古文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借助插图帮助理解。例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配套插图很明显,分别有司马光、落水儿童、瓮、石。借助图片,对照原文,学生很快就能抓住课文中主要人物和线索,从而迅速理解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司马光用石击破瓮救了同伴,从而聚焦到司马光的形象上。再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插图中有一个大人、一个孩童、一张装满水果的桌子,这张图清晰地点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孔君平和杨氏之子围绕水果进行了对话。
通过图文对照,寻找图中隐含的线索,能够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促进阅读理解能力,迅速把握小古文的“主角”和“主要事件”。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小古文乃至文言文的预习时,因为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对文章内容会大致了解。此时逐字逐句“翻译”会让文章内容在学生心中变得零碎,师生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关注词句上,而忽视了内容的整体性。正因为小古文简短,所以使用思维导图形式,可以在预习中快速提纲挈领,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把握文本结构。
但是由于文体不同,文本不同,必然要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所以用最适合的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梳理,可以确定每一类文本需要使用的主要绘图方法。(见图1)
图1 《王戎不取道旁李》思维导图(流程图)
自古以来文言文讲究“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小古文都是精心选择、具有“主题”的文本。由于小古文需要经历“阅读—理解—感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理解和体会的比较模糊,最后需要教师进行提炼和概括,这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更缺少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小古文教学中,将“主题”通过可视的形式具现,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清晰、概括地知道学习内容的“主题”。比如《两小儿辩日》中,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快速通过这篇课文的核心词“辩斗”感受到了人物的品质,并且明白了道理,形象直观,理解深刻,很好地将小古文转化为课本剧,并与现场观众互动,达到了将品质和道理具象化的效果。
阅读小古文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解释,但是小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并不清晰,教师给予的方法是被动接受,比较抽象。如何把抽象的方法呈现出具体直观的特点,从而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在理解字词时,通常用的方法是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但很多学生看过后不久就忘记了当时的解释。使用恰当的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印象。如解释词语可以用替换符号,表明解释的意思可以替换进去,插入符号表明此处有省略或者缺少,交换符号适用于倒装句式等,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小古文的一些特殊用法。
信息时代,各种多媒体资源为文言文的学习增加了极大的趣味性和拓展性。众所周知,小古文的很多背景资料和相关资料只靠课堂和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辅助以微课、视频、课件等,会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兴趣更强烈,情感更真实。现在有很多辅助课件也可以帮助学生上台操作,让“一言堂”变成真正的学习课堂。
运用表格对人物、事物的表现进行归纳和对比,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取关键词,感知特点。如六年级下册《学弈》,通过表格填写,学生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和不同结果,从而得出“不是智力有差异,而是态度不一样”的结论。
学习小古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古今知识脱节,包含意思、背景等,如果能通过直观的感知使之产生经验勾连,自然学习难度就降低很多。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时,学生对“三到”的顺序缺少实际感受,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把“心到”放第一。笔者首先放入三张早读图片:眼神涣散朗读一张,只看不读一张,全神贯注一张,请学生判断哪张效果最好。学生能够感受到是全神贯注那张。之后请学生将代表心、眼、口的三张图片按照自己的读书经验排列,学生就清晰地知道了读书重要的顺序。结合自己回忆中的画面,学生将古今勾连,明白了学习的态度古今是相通的。
在学习之后,如果能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相关的学具,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习小古文。比如学习完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后,笔者组织了学生画“自相矛盾”四格漫画进行比赛,请他们寻找身边自相矛盾的事例,并画出来展示,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生活,在画中有许多有趣的创造和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可视化教学”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提供了学习的支架和途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为主”得以落实,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突破常规的、传统的桎梏,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反观教学的优质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可视化教学”绝不仅仅只用图来表示,图文结合也是“可视化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可视化教学”更不能完全取代文本的阅读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