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瑜
摘要:近年来,某些地方的教育走上了一个怪圈,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笼子越扎越牢,学生的课业负担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加,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深受其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在“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必然。基于此,本文针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究,期望能为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与新的教学目标,唤醒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质量诉求与效益追求,于是教师积极行动起来,纷纷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创新思维与核心素养理念应用于作业设计之中,力求创设出最科学的作业设计,以此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优化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与“双减”政策的双重需求,积极探究作业设计最优化设计途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学生进行多样性和全方位的练习,才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并且在考试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在这种传统作业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往往只注重作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导致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自主性地选择作业的内容,并且学生整个作业的完成过程是非常机械和单一的。学生长时间地面对单一和重复性的作业,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会使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形成固定化的思维,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一旦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出现下滑,教师就会布置更多的作业来让学生进行练习。这容易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一)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内容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优化作业内容,不能出现机械重复的抄写任务,要给予小学生具有一定探究化、生活化、交流化的作业任务,推动小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与亲子互动,让小学生开开心心地完成作业内容。因此,教师要考量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契合性,以此为出发点去设计作业内容,让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切身参与,借助自身的主体能力与家长付出实现高效认知。
(二)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质量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双减”政策不仅要求教师提升作业内容的生活化与探究化,还要注意作业质量的高端化,向作业设计要“质”、要“量”。“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少留作业,这个很好做到。然而,教师如何在“质”上做文章就具有一定的开展难度,作业设计要与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针对性,能够为小学生的主体认知与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能力辅助。
(三)立足“双减”政策优化作业效果
“双减”政策不仅要求作业设计拥有良好的内容指向,还要有较高的质量诉求,能够为小学生的后续成长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持与能力支持,更要具有较高的活动效果。实效性既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价值诉求与目的诉求,也是教师优化作业设计的基础保障。因此,教师应积极考量提升作业设计实效性的科学方法,采取趣味作业、亲子作业、探究作业以及游戏作业等方法提高作业效果。
(四)学校要做好宏观调控
从学校宏观层面来说,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严格把控作业总量。领导班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现状,认真研究、制订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案,切不可照搬其他学校和地区的评价方案,毕竟不同区域的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略有差异,比如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其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和解题思路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学校要组织教学能力强的一线数学教师,认真总结归类不同学生、不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梯度设计作业。
(五)教师要做好课堂辅导
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最为关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掌握解题技巧,厘清解题思路,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作业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针对这种不同,教师应该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而且只能分层设计。分层只是为了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而不是教师来分类学生好坏的依据。当然,分层设计的意图不可过于明显,那样的话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借助小组共同作业的方式,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和学习实际,为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作业,然后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互相竞争,这样更有利于作业的完成。
(六)家长要尽到家庭责任
学生学业成績的提高不能仅仅靠学校或者教师单方面的行为来达成,只有家长参与、支持,学生才能健康发展。而数学作业的设计,是多维度、多方式的,也不仅仅指完全意义上的书面作业。平时在家里,家长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数学游戏,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作业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知到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学习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一定要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即学校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合理的分层作业和实践作业,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梁胜学.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25):24-25.
[2]李彦,文春蓉.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