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1 校园体育暴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校园体育暴力的概念
体育暴力指的是個体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或参与前后,从姿势、语言、身体等各方面对他人进行不友善的恶意伤害,导致他人身体或心理直接或间接受到伤害。
校园体育暴力是把体育运动范围或运动内容限定在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训练、课余体育活动)中,个体或群体有意地对他人或设施进行伤害或损坏等违反校规、校纪或法律规定,以至于造成他人在身体上、心理上或财物上的伤害损失,影响了正常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行为。
1.2 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等级划分
根据体育暴力行为对他人的伤害程度,可以把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偏差行为,指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赞成,有失道德行为准则,偏离大众认可的行为标准的行为,表现形式为言语攻击与侮辱手势等;第二级为越轨行为,是指违反了相关校规校纪的行为,达不到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具体表现为有发生轻微的身体侵犯或者丢投杂物等干扰正常的体育活动行为;第三级为犯罪行为,是已经触犯了刑律并得到刑罚的行为,属于很严重的越轨行为,表现形式为打架斗殴或者打砸场地设施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次研究的内容方向,查阅数据库,把“体育暴力”和“校园体育暴力”作为检索的关键词,查阅近年来有关体育暴力、校园体育暴力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基础,为本次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对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现场组织回收,总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现场回收调查问卷300份,有效的问卷289份,问卷有效率为96%。
2.2.3 观察法
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场所: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羽毛球、乒乓球场、健身房等,为期一学年的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竞赛时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
2.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并对相关问题内容进行显著性比较分析,探寻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
高职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一词很陌生,部分学生了解到体育暴力也仅是通过观看赛事比赛(篮球比赛和足球比赛)、网络报刊、网络短视频等报到的体育暴力恶性事件,这一类同学都具有课余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运动不热衷的学生对体育暴力基本不知道,认为校园体育暴力离自己很遥远,只要自己不参与斗殴,自己就不会出现校园体育暴力的行为。
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只有出现“个别的身体侵犯行为”“打砸运动场地设施”“打架斗殴事件”这三种行为才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而对“组织对特定人员的谩骂行为”只有35%学生认为是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只有28%的学生认为“攻击性言语与侮辱性的手势”是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在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攻击性的言语与侮辱性的手势”是出于开玩笑才做出的行为举止,这些动作言语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毫无关联。
综合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认知程度较为欠缺,认为只是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偏差行为不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行为严重违反校规或达到犯罪了才属于校园体育暴力的行为。
3.2 高职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发生后的态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校园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的后果,不以为然,抱着大事不犯,小错不怕的态度,对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后果没有引起警示,在行为认知上没有约束。尤其是在经常出现的偏差行为和越轨行为上,体育暴力行为发生后对产生的后果影响没有更多的深入考虑思考,认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只是作用在自身上,与其他人或物没有直接的关联。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与学生的行为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对行为能力的控制力不够,对行为后果的认知不足,也有可能引发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
3.3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角色分类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对象不是单一的角色,根据体育暴力者实施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校园体育暴力行为角色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与同队友之间发生的校园体育暴力行为;与对手之间发生的校园体育暴力行为,这也是校园体育暴力欣慰最常见最最主要的一部分;与观众之间发生的校园体育暴力行为;与裁判之间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与教练员之间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与场地设施之间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
3.4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分类统计
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多为偏差行为,少有越轨行为,没有犯罪行为。在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追踪观察后得到的结果,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发生最多的是篮球项目,求其次是足球项目,二者不光是校园体育暴力发生次数多,发生的频率也高,在偏差行为和越轨行为上也是居高,这与他们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联系,同场竞技对抗项目身体难免会出现对抗情况,这也是增加了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发生较少的多为隔网对抗的项目,以个人参与的项目发生的次数最少,这些体育项目运动时没有身体接触或者没有与他人交流,也是降低了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该校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运动人次,参与的人数越多,出现的校园体育暴力行为也就越高。学生在参与跆拳道运动过程中,校园体育暴力行为次数累计只有2次,在所有观察对象中发生行为的次数是最低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每次参与跆拳道运动时,都会先学习跆拳道的礼仪教育,让礼仪规范和技术学习相辅相成,这样在运动过程大大降低了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
3.5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发生的诱发因素很多,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不同,诱发因素也不盡相同。我们根据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大致分为三个运动大类来探索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发生的诱发因素。同场竞技类项目,如篮球、足球,诱发体育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同学之间出现争抢场地;同场球员的暴力犯规;临场裁判员执法失衡;队员之间暴力沟通;自身的负性情绪严重;个人好胜心理,自尊心作祟等。隔网对抗类项目,如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诱发体育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学生之间争抢场地;双方对规则不熟悉,技术动作或得分上有争执;临场裁判员执法失衡;自身的负性情绪严重。独立完成类,如定向越野、田径、骑自行车、轮滑,诱发体育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对竞赛规则的不熟悉,导致犯规,成绩无效;技术动作的不巩固,出现厌烦心情;个人心理的不成熟,认为旁人影响了自己能力发挥。
不难看出,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最主要的诱发因素还是个人的自身原因居多,在与人沟通过程中语言或者肢体表达方式不恰当,很容易发生校园体育暴力行为。负性情绪也会影响个人的正确认知,错误的认知可能会使个体的错误归因,致使行为推脱,加剧了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当然,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诱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也有其他的诱发因素,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参与才会发生的,外在因素的量变引起内在的因素的质变,客观的根本问题还在于个体的自我控能力问题上,自控能力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情绪的控制、行为的操控,最终影响着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
3.6 高职校园体育暴力的成因分析
3.6.1 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不足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暴力的行为认知还不足,他们深受社会暴力的影响,认为只有武力参与的行为才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在言行举止上把控不足,尤其在和谐文明的校园之中,学生的道德意识还不够完善,对判断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很容易对刺激强度较大的两极行为进行模仿。
3.6.2 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频率、态度。错误的体育价值观表现在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理解偏差,运动中身体技术比别人好,就可以倚强凌弱;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还有厌倦体育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带着负面情绪参加体育运动。错误的体育价值观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认知偏差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加剧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体育运动作为学生情绪宣泄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是不合理的宣泄方式印发的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现象那就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3.6.3 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差
健康的心理包括正确的认知、坚定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品行、完善的人格。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个体的认知就出现失准,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力不坚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行为举止具有暴力攻击性,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极易造成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
3.6.4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氛围
现在的学校体育逐渐向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丢失了校园体育原有的本质,学生在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中越来越功利化,如篮球、足球等同场竞技类项目上,身体接触比较多,运动或比赛过程中火药味十足,有摩擦的学生会把这种敌对情绪从场上带到场下,也会从场下带到场上,诱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和攻击性。
3.6.5 对竞赛规则了解不够
学生和专业的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动作相对于粗糙或运用上存在着不合理,这样容易出现一些带有恶意攻击性的动作。加上在学校体育竞赛中的裁判大部分时候都是由学生来担任,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学过专业裁判知识或受到过专业的裁判员培训,致使他们的执裁依据、执裁尺度、临场经验都短缺,这些都会使裁判员的在执裁上失衡,也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
3.6.6 校内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目前,高职院校内举办的体育活动和赛事较多,且内容多种多样,举办存在多方管理的特点,这种管理易出现管理失联、责任推诿现象。除了学校组织的比赛会有体育专业教师当任裁判以外,其他的很多体育活动或竞赛的都是由学生协会或学生自发组织,这样的体育活动或竞赛组织混乱难以管理,对于竞赛现场的突发事件处理、现场调度等方面也极为欠缺,难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会引起参与者不满情绪。
3.7 遏制高职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发生的对策
3.7.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价值观在体育领域的缩影,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可以指引我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正确面对各种事物和得到正确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使他们明白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培养兴趣、调节情绪,积极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规范好个体的体育行为,理性看待体育活动或竞赛结果。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安定校园。
3.7.2 加强体育活动中的育人思政工作
大学体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会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把德育理念全面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不但能够有效保证学生自身素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完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跆拳道学习礼仪为范,重视仪式教学,育人为主,体现体育文化价值。
3.7.3 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
要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区别来对待,竞技体育要的是最终的成绩与名次,而学校体育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参与的过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体育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目的是在给在校学生提供放松娱乐、缓解压力、培养运动兴趣、增强体质的平台。我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它的功能决定了校园体育运动的独特地位,也决定了校园体育教育在校园教育中的独特地位。正如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一样,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和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而不是仅仅注重体育运动的结果。如果只单方面看重比赛结果或输赢,那这样的后果只会让学生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诱发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发生。
3.7.4 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
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好胜心理、报复心理或自卑心理的时候,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应及时介入进行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排解学生的异样情绪,尤其是在后疫时代下,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学生带有不好的情绪也会成为校园体育暴力发生的导火索。因此,对于有校园体育运动暴力的倾向时,要积极的进行心理的干预,预防与矫正同在。
3.7.5 积极发挥校内体育社团协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优势,通过社团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宣传和体育文化教育,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锻炼、文明竞赛、理智观赛。利用体育社团特长优势提高学生裁判员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裁判技巧,在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提高体育社团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
3.7.6 强化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监管工作
强化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管理水平,完善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相关制度,做到校园大小体育活动或竞赛都有备案有预案。加强对学生运动场所的监督,规范运动场所,加强安全巡查及保卫工作,及时处理突发情况等,打造出让学生满意的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环境。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