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俐
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程晓堂、赵思奇 2016)。《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 2020)。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始指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英语语境,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其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普遍是先根据教材确定知识点(以此为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活动,最后根据所教内容确定评估方法。学期的总目标是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学活动倾向“有趣”,但往往与教学目标相脱离,教材背后隐藏的大观念、学科核心素养被忽略。下面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研社新标准(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一年级(上)第4模块Body Parts的核心任务How a Frog Grows,进一步介绍核心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简称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其教育理论基础源于杜威(Dewey)的实用主义理念。维金斯和麦克泰格(Wiggins&McTighe 2005)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核心任务”的概念,它指任何领域中最重要的表现要求,是真实的表现性任务(authentic performance)。强调“核心”二字,是因为下文主要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任务,是在解读内容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后,向学生呈现的具有真实性挑战、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核心任务位于逆向设计的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思考教学目标、查看《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和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并确定相应的核心任务。第二阶段是确定相应的评估方法,即成功学习的证据。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思考以下基础性问题: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证明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学生完成核心任务的反应、作品和行为中,哪些具体表现可以用来判断他们达到了哪些预期目标?所计划的评估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如何?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推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第三阶段是教学设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即学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相应的教学活动及合适的内容与资源。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资源与工具之一,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适当选择教材内容并调整顺序(教育部 2012)。
1.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
源于真实生活的语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兴趣,让其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于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习和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并适时调整,培养合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思维品质。在核心任务引领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从“教师讲、学生记”转变为“学生要求教师提供更多语料”。这样,学生有更大的内驱力获取和学习更多的资源,并在此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文化意识。核心任务的正确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些能力是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所必备的,课程目标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更要让他们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成功的迁移意味着没有教师在身边指导,学生依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帮助教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设计教学
核心任务及其子任务都应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参与决策和评价,主动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帮助者和指导者。核心任务的确定要求教师从课程或者话题的宏观角度出发,发现“大观念”和基本问题,如“What is a true friend like?”“What is healthy food?”教师从本课出发,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做哪些事情或者应对哪些情境?这与学生哪些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领域相关?可以发展他们的哪些能力和提升其哪方面的思维品质?逐步发现教材隐藏的与《课程标准》相关联的线索与内容,实现以问题引导和任务引领,从宏观到微观设计教学。
3.优化评价方式
小学英语教材话题丰富,涉及的领域较广,这让核心任务能够呈现多样性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相关联。同时,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子任务及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并制作评价工具——量规。量规作为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照标准和完成后的评价参考,是针对学生学习制订的、包含一组清晰连贯的标准及标准下各层级的表现质量描述(Brookhart 2013)。量规的本质是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如果用量规进行评价,其操作方式是将表现与描述进行匹配而不是评判。因此,量规可以贯穿表现性任务过程始终。
核心任务对评价方式的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参与制订评价标准、根据量规自评与互评、提供反馈以调整任务或教学环节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2)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从被动接受、完成任务到发现问题、制订任务、寻找资源线索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不言而喻。教师适时提供量规,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调整,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评与互评。换句话讲,学生通过核心任务体验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3)监控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核心任务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除了制订和提供量规外,还应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机会,如利用下课前5分钟请学生填写:我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仍未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或者每周反馈:本周课堂上对你来说最有用的是什么?最不起作用的是什么?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为什么有意思?最枯燥的是什么?为什么枯燥?(麦克泰格、威金斯 2005)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观察、调整任务,及时改进教学。
4.丰富课程资源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材真正成为其学习语言的工具之一,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对其他资源有迫切需求。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将各种相关话题的英语书报杂志、音视频、网络信息等适时提供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对课外资源的陌生感和排斥感。某些核心任务可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校园,寻求家长、社区或者其他社会人士的帮助。当学生逐步学会借助这些资源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不断增强。
核心任务的制订需要与内容标准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例如:小学一年级英语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和指认主要身体部位的名称。基于这个标准,教师思考:指认身体部位英文名称可以帮助学生做什么?不同的动物(包括人类)身体部位有什么特点?身体部位是怎样出现的?生命最初的形态是什么?……通过逐步深入,可以追寻到相关的基本问题或者大观念:生命的循环。以青蛙的生长为例,让学生通过制作青蛙生长图展示其生长过程,在练习讲述的过程中掌握身体部位的名称和基本句式,逐步迁移到其他动物的生长及特点的描述。由此确定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制作青蛙生长图(How a Frog Grows)并讲述。
核心任务和量规都应基于教学目标制订。有效量规应呈现清晰连贯的标准,且包含依据标准制订的各层级表现描述。如下表所示,教师依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核心任务,从生长阶段顺序、配图、配文和讲解四个方面分别制订了优秀级、熟练级、基本熟练级和菜鸟级及其描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使用此量规进行学习过程监控或者自评与互评。
青蛙生长图任务量规
教师经常会遇到难题:我要教哪些知识?我应给学生提供哪些拓展性知识?教学目标、核心任务与评估方式和内容的确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们为本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将本单元教学分为三部分:
(1)话题探讨,师生共同制订核心任务后,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手绘青蛙生长简图(见图1)。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只能用图片表达,少部分学生认识head、leg、tail等简单的身体部位单词,但不能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其变化。
(2)学生观察图片并讲述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总结主要信息,学习词汇,在生长图中补充文字(见图2),并练习用英文讲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类信息,如生命周期主线、尾巴的变化、腿的变化、生活地点的变化等。学生还可以通过请教、求助他人或查阅书籍的方式加入其他内容。小学一年级学生适合从简短的句子开始练习,并重复,从而易于理解和迁移。
(3)学生能够根据图片介绍其他动物的生长过程,例如:How a Bird Grows。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或帮助,同时倾听他们的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从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出发,介绍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教学与评价方法。核心任务处于逆向设计的第一阶段,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前潜心研读语篇,追寻大观念和基本问题,基于内容标准制订真实且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和相应的评价方式,致力于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既不脱离教材,又能丰富并有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科学、有效地从各个方面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某种方法本身并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或评价目标,需要教师潜心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各项分级标准,制订合理的核心任务和评价方式。即使核心任务能够在某些层面服务于核心素养教学和评价,但并非适用于每一个话题或单元。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共同推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