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玉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但同时,我们看到家长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首先,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日益重视,但却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少有家长会督促孩子接受心理卫生教育,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很多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理念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学校(而非家庭)应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负责任,没有意识到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维护上应该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结于学校,导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其了解该方面知识的意愿都有很大差别。家长主要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的家长参加了专业培训,提升自我;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肤浅,了解渠道不正规,导致了解内容有所偏差及理念错误;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调节情绪,过了这段时间自然会好转;还有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了解太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意愿较低,缺少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
孩子身体生病家长会带孩子就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心理生病,相当一部分家长求助意识不强,延误了孩子接受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的帮助。
第一,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有些孩子已经有生理上的表现,如失眠、食欲不佳、腹部不适等;但是由于亲子之间平时沟通不畅,父母了解较少,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或者向学校求助、学校同父母沟通时,父母认为孩子仅是不开心、心情不好,过两天就会好起来,不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的帮助。
第二,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阅读了大量的育儿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和杂志等,认为自己已然成了半个“专家”,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很有把握,不必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的帮助。
第三,对心理咨询持有偏见。一提到心理咨询就会认为有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害怕别人对自己及孩子另眼相看,拒绝心理咨询。
第四,无法接受孩子“心理生病”的现实。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压力大,过了考试这段时间就会好起来。否认、拒绝孩子“心理生病”的事实、不接受心理教师建议去做专业心理咨询或去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检查。总之,由于家长求助意识不强,导致孩子无法获得及时疏解,延误治疗时机。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家长对孩子接受专业精神心理卫生帮助的配合度不高,态度主要表现为:随意增减药量、甚至停止孩子所服药物、不及时带孩子进行治疗和复查、不遵循医生的嘱咐和建议等。例如,有的家长从事医生这一职业,但非精神科医生,认为药物有副作用,不及时给孩子服药。部分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病情的严重性,对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家长对孩子接受专业精神心理卫生的帮助依从性差,导致孩子病情反复与加重。
家长之所以隐瞒学生“心理病情”,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认为将孩子病情如实告诉学校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例如,担心孩子被贴标签、担心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和看法等,害怕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不相信学校的服务,不相信心理咨询服务的作用和效果,还有部分家长不认为孩子有问题,或者没那么严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家长向学校隐瞒孩子“心理病情”,学校就无法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进行各方面的关照及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出现监护缺失状况,导致风险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及信息渠道的畅通,很多家长还是有意愿了解并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但是限于学习渠道局限,自身识别能力有限,所获取的知识在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上都存在不足,而且具体操作的策略和方法也很有限。所以,家长虽然也看了很多育儿文章、书籍,但由于家长没有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很难将这些内容转化、运用、迁移到自己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较为缺乏。
首先,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其次,建议家长通过正规渠道参加家庭教育相关培训,提升自我指导和养育能力。再次,要端正寻求精神心理卫生帮助的态度,对于已经存在精神障碍和危机风险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不能随意增减或停止药物服用,为孩子的健康、安全负责。最后,心理咨询不等于说教、算命,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进入咨询室也不代表就有精神障碍,家长要正确看待心理咨询。而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孩子而言,家长一定要信任学校、信任教师,将病情如实告知学校,便于学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关照与咨询工作,以及有效履行对学生在校的监护责任,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97DEF0DC-E8E7-487A-8B28-365E44187B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