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2022-06-10 02:44张诗涵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张诗涵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近几年来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鄂尔多斯市拥有大量多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且开发不均衡,因此有必要通过昂普分析,梳理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市场范围来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化利用,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MP;乡村振兴;文旅融合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经千年不灭的民族瑰宝,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一直是相关科学领域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使用citespace分析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有关非遗旅游开发的相关文章,发现自2003年起,国内外有关非遗旅游开发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研究方向是非遗传承与保护、开发价值、开发模式等方面。同时国外学者更加关注运用数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近几年国内对非遗旅游的研究更多地与乡村振兴和扶贫相结合,在对非遗保护的同时强调了非遗旅游的经济、社会价值。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利用好非遗这比隐藏的财富是值得关注的内容,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可观的数量,例如具有悠久历史的鄂尔多斯市,拥有丰富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14万到7万年前“河套人”在这里创造了著名的“鄂尔多斯”文化即“河套人文化”,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非遗资源,但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还不足。基于此,以“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源状况、开发模式深入分析,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二、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开发昂普(RMP)分析

昂普(RMP)分析是吴必虎提出的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核心,探究资源与产品的关系即资源分析(R性分析)、产品的需求弹性与旅游者的动机即市场分析(M性分析)、特色和创新(P性分析),并最终提出完整的昂谱(RMP)分析模式,即以旅游产品为核心,做既能体现当地文化资源特色又能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因此文章运用RMP分析法对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分析并提出规划建议。

(一)资源品质(R分析)

鄂尔多斯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坐落在黄河“几”字弯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遗产,这里保护和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3月,鄂尔多斯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表1),自治区级92项,市级212项(限于篇幅,表略)。

综上调查分析,鄂尔多斯市非遗旅游资源具备如下特点。

1. 资源类型丰富

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集中在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等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涉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鄂尔多斯市的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鄂尔多斯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道格黑木日、祭火节、鄂尔多斯春节、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等起源于成吉思汗时期,泥塑、剪纸、柳编等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众多非遗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不断融入河套文化、蒙古族文化、汉族文化等,并逐渐发展至今。

3. 地方特色明显

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占多数的地级市,其非遗资源具有相当明显的文化特色,如敖包祭祀、赶交流、漫瀚调、马奶节、蒙古赛马、那达慕等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非常具有地方文化代表性。

(二)市场分析(M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旅融合是旅游扶贫重要的途径之一,当今时代旅游者已经无法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和简单的互动,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更被旅游者青睐。鄂尔多斯市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是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同时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成吉思汗陵、九城宫、鄂尔多斯草原、大汗行宫等著名景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自治区级92项,市级212项,有非常广阔的非遗旅游开发前景。

(三)旅游产品(P分析)

1.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外部条件

(1)区位条件。其地理区位具有独特优势,地处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境内有大准、准东、东乌铁路横穿东西,包神、包西铁路纵贯南北,鄂尔多斯机场通航城市56个。

(2)经济条件。鄂尔多斯经济实力雄厚,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3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7.2%和6.1%;工业用电量、公路货运量和铁路发运量分别增长12.4%、4%和4.7%,全市经济运行“稳”的基础在加固、“好”的势头在增强。为非遗旅游的发展和品质提升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政策条件。在2021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了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绿色消费,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圈、便民商圈建设,加快实施商业步行街提升改造等10个商贸项目。不断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启动智慧文旅建设工程和“一码游东胜”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研学游、康养游、工业游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草原漫瀚小镇等3个文旅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网红打卡地和旅游新IP,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包”,推动文旅产品融合、业态融合。这对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423BC35B-AFC2-48D7-968B-5B22E36449D7

2.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鄂尔多斯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当重视,目前已经有官方的鄂尔多斯非遗统计网站面向外界开放,帮助其他地区的人们了解当地宝贵的非遗资源。

鄂尔多斯凭借当地种类繁多且独特的非遗旅游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非遗资源的文化、历史价值和内涵,使被开发出来的非遗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也在客观上满足游客对非遗旅游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旅游开发和与非遗活化利用的融合。如以民俗中颇具特色的那达慕大会为例。“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節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大会,除旗县举办的大型“那达慕”大会外,多以苏木(乡)、嘎查(村)为单位举行“那达慕”,还有户办、几户联办的“那达慕”,用以庆祝农牧业的丰收。“那达慕”大会上,除进行传统的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添了田径、篮球、电影、话剧、乌兰牧骑演出等新内容,同时还在会上进行物资交流、商品买卖、交流生产经验、表彰先进、选举模范等活动。届时四面八方的农民穿着节日盛装,纷纷前来参赛或观看。鄂尔多斯市政府为传承发展那达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积极策划了“冰雪那达慕”、“乡村那达慕”、“诗歌那达慕”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尽管如此,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产品结构有待丰富。鄂尔多斯市非遗旅游产品在策划及运营等方面都有待创新。如鄂尔多斯众多的非遗资源仅那达慕、全羊宴、马奶节等少数资源被开发利用,并且主要以参与活动为主,非遗类文创产品种类极少,这导致仍有众多优秀的非遗资源未被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上述几项非遗资源却被过度开发,导致了资源的商业化,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另外,鄂尔多斯市非遗资源类型与内蒙古自治区内其他盟市的非遗资源类型大致相同,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想要做好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就必须在产品内容、表演形式、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

(2)非遗传承候选人有待培养。经实地调查研究显示,有部分非遗资源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险,当下由于培养费用过高、知识产权问题、年轻人离乡不愿返乡等种种原因,尽管政府已经在培养非遗传承人上足够重视,但传承人还是数量缺乏,不利于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形象宣传单一。据了解,外地游客尤其是区外游客对鄂尔多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羊毛和成吉思汗陵的阶段,由于市场上已经开发出的非遗资源种类较少、宣传模式较为单一等原因,游客难以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三、鄂尔多斯市非遗旅游开发模式

(一)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指的是以当地著名景区为吸引物,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进行旅游活动,这就需要景区用演艺、讲述、展览等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景区场景中,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感受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将实物化的非遗产品带走,以此起到非遗文化的活化再利用效果。

鄂尔多斯旅游资源丰富拥有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吉思汗陵、响沙湾),2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22处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分布于鄂尔多斯的各个县市区,其中乌审旗旅游景区最多。可以在景区内对民间文学(走西口的传说、泰山石的传说、王爱召的传说、落雁崖的传说等)、传统音乐(漫瀚调、道情戏、查尔给、 古如查玛等)、传统舞蹈(筷子舞、顶碗舞、达拉根巴雅尔等)非遗进行演艺,将传统美术(火笔书画、蒙古文书法、面塑等)、传统技艺(羊皮筏制作、马头琴制作、蒙古包制作等)进行展览和讲解。

(二)文创产品型

将合适的曲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医药等通过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元素,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通过将无法带走的非遗文化实物化,让游客在旅游活动结束后将文创产品带走,以此起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作用。可以打造一批具有文化标识塑造力的特色食品如奶酪条、牛肉干、奶茶、奶豆腐等,特色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蒙古族传统服饰、头饰等,对于某些手工艺品可以由游客参与其制作过程,提供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同时也增强了外来游客对这类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

(三)节庆旅游型

这一类型指的是围绕鄂尔多斯旅游形象和主题,重点打造几个文化氛围感浓厚的重要节事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文化,以吸引旅游者前来为目的提高鄂尔多斯市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这类开发模式适合民俗类非遗资源的开发和活化。要重视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变化,协调好居民、游客和景区景点之间的利益关系。各个节庆活动要突出其特色如朱拉格(马奶节)和那达慕大会要突出丰收的喜悦、全羊宴要突出民族传统佳肴的制作过程等。

四、结语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到开发模式的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地点分布有秩,地域特色鲜明等品质,但是对各种非遗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一,开发模式相似,以及缺少传承人的问题阻碍了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在乡村振兴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潜力,具备资源向产品转化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对其进行开发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其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它的社会效益,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探求一种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全新改版上线[EB/OL].(2019-03-21).[2021-04-05]http://www.ihchina.cn/news_details/18435.html.423BC35B-AFC2-48D7-968B-5B22E36449D7

[2]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 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01):103-110.

[3]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J].旅游学刊,2010,25(05):10-11.

[4]Zhang H,Gu C L,Gu L,Zhang Y.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by TOPSIS & information entropy:Acas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J].TourismManagement,2011(32):443-451.

[5]Cuccia T,Rizzo I. Tourism seasonality in cultural destination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cily[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589-595.

[6]張荣天,管晶.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 2016,30(03):87-90.

[7]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8]刘小燕,黄其新.文化遗产旅游中的游客契合、目的地关系质量与游客忠诚:游客文化智力的调节效应[J].企业经济,2019,38(11):72-79.

[9]童承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J].景德镇陶瓷,2013(01):7.

[10]沈晓敏,郭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品牌化探究:以无锡道乐为例[J].企业导报,2014(14):100-101.

[11]汪静,史杜芳.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33(03):106-109.

[12]吴媛媛.文化产业视角下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2):21-24.

[13]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焦作大学学报,2007(04):25-26+35.

[14]吴媛媛,李卓一,陶赋雯.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依赖与优化:基于无锡市惠山泥人的实证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6(04):113-122.

*基金项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新时代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500-5480306)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423BC35B-AFC2-48D7-968B-5B22E36449D7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