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晓宇 宋宣江 徐浩森
摘要:网络信息化发展为世界各国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不同的发展实践,为新疆乡村地区发展提供比较参考。样本研究显示,居民视角下网络信息化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渠道,办理行政事項更便捷;网络和涉农经济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居民创业就业能力;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宣传和实践平台,“网络村圈”有利于乡村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居民视角;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网络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持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乡村经济向好发展,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并参与分配的观点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
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具有各自的实践基础,相互借鉴具有比较意义。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实践,比如“eNAM”(印度国家线上农业市场)主要解决农产品邦与邦之间的流通问题、巴西“数字领土”通过政府投资加强偏远乡村地区的管理能力。东南亚和东北非的国家在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居民使用网络的禀赋等方面存在发展障碍。美国乡村地区医疗案例的电子化实践,也展示了网络时代“众包”在成本和质量间的比较优势,为乡村网络信息化建设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提供了参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针对新疆乡村地区发展中农业基础设施、乡村基层基础等实际对新疆农村基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疆在农业机械信息化、农村电商培训推广、县域融媒体建设、政务电子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政府投入,而从居民视角分析网络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能够为政府的网络信息化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一、乡村网络信息化实践的文献研究
(一)网络信息化与农村政治结构
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加速农村多元共治趋势。“互联网+”模式下的政务信息在公共性、规范性方面给予网民更多的便利,也形成公共网络监督,符合行政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共同利益,存在公共性耦合、规范性耦合。
信息化政务改变行政路径,影响“分利秩序”。政务软件系统、政务小程序的普遍使用加速了行政的人机交互发展,避免了人的主观行政。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实现由方便政府内部管理向满足公众需求的转变,也改变了相关部门的利益相对独立性,促进数字监管的作用最大化。
舆论新现象改变“威权主导”。网络舆论场为农村话语权公共性拓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呈现了“互动博弈”的新现象。网络媒体的发展中,政务新媒体的操作人员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同样重要。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政务新媒体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着力强化运用政务新媒体履职能力”,公务员操作新媒体也存在挑战。
(二)网络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推动的智慧农业生产、市场化电商销售和消费、“互联网+”推动就业创业等深刻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电商发展区域差异化、农村服务应用阶层区隔化、农村文化消费代际落差化等也是村庄面对的现实问题。互联网特征的旅游、民宿、金融、网教、微商、视频带货等,加速了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主导向多元化格局转变。
(三)网络信息化与农村文化生态
传统的族源或同村文化纽带形成的社会关系逐渐弱化,村民与村集体关系网络逐渐破裂。网络文化的侵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农村相对传统和封闭的文化生态结构。网红村或网红农民的现象也凸显了网络文化对农村集体意识和村民认知具有重大影响,构建网络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四)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利益一致性
2013年 GHTC会议中Rajan Vaish在乡村医疗案例数字化的案例中认为存在当时成本效益的评价问题,而软件的投入相对不足,可能导致硬件设施投资的低效。CS Thompson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乡村决策、权力分享和民选官员办公室管理形成的电子政务框架具有必要性和实践性。利益主动性的一致为政务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推力。SW Meng对日本电子政务的IPA分析评价认为需要在快速回复、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确保残疾人无障碍使用等方面改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确保政府和居民的利益一致性。RCO Moura在巴西的经验分享中认为,国家和社区居民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做好项目。Emmanuel Constantine Lupilya认为腐败、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利益不一致阻碍了坦桑尼亚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网络信息化在新疆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样本选取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材料采集主要包括:一是村镇办、党政办、社会保障所、文化站等站所工作内容总结。二是作者2015~2018年县乡工作经验积累。三是2020年对1978~2004年出生的居民、中共党员等的求证和访谈。
(一)形成多元共治结构
部分行政业务的信息化和社交媒体对政务关注的相对公开化,形成多元共治结构。行政由政府逐级主导的“分利秩序”结构向业务窗口、业务网页(App)面向服务对象的面对面结构转变。数据资源由各执行主体的档案封闭归档型向数据档案共享型转变。参政主体由“县-镇-村”的“执行-总结-反馈”结构向“业务窗口(软件)-数据分析-行政(线下)反馈”结构转变,且随着政府领导网络信箱、留言板、社交媒体平台的政务反馈信息能力增强,居民参政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人机界面的业务办理有利于降低廉政风险,而政务App、政务网页中需要乡镇站所、村干部的材料证明等也具有行政分利秩序向多元共治转变的阶段特征。
(二)“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04C97331-B712-47C4-AF1E-0137579F78C2
居民城镇化的过程包括了人员的流出和资金的流出,见表1。
随着乡村生产设施、旅游、电商、网红打卡地等在网络信息化的推动和传播下,出现了资金反补农村的现象。资金方面由农村居民城镇化产生的资金流出型向当前乡村振兴产生的投资回流型转变,实现了资金的互动双向发展。
信息化农业设备的高效率为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提供了技术支撑,也缓解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物流方面由买方为主的工业品单向流入型向与农村电商发展产生的农产品流出型共生的结构,见表2、表3。
网络内容创业形成新的农村数字资源就业。信息化发展经过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阶段,流量垄断是趋势也形成相对优势平台,而流量平台的应用技术大众化,推动了信息化生产要素的重构即劳动密集型,也成为大众创业的一部分,见表4、表5。
城镇化居民的农村背景也为网络视角下农村内容的资源化提供了情感消费的基础,见表6。
(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农村物质建设在“访惠聚”美丽乡村建设、民政日间照料室建设、文化乡村图书馆建设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多的成就。凉州戶镇9个村(社区)均配置了图书室、照料室、篮球场等文化设施,且在组织部远教办的支持下配备了远教高速网络和电脑。随着农村旅游的发展,生态文化建设也逐步发展,社区的人文建设、特色种植的旅游化改造、农村历史展览等丰富了农村物质文化。
农村文化制度和精神建设,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发背景下,出现了新的热度。文化站由一般的文化活动组织者转变为特色乡村的文化推广者,比如民族村农家乐推广、蟠桃休闲旅游种植园推广等,继而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共生发展。居民的短视频内容出现农村健身器材、农村篮球比赛、农村农业机械生产等,农村背景的视频数据不断增长,具有新的农村文化特征,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网络传播,提高了居民使用农村文化设施的积极性,有利于文化设施建设目的的实现。
网络信息化为农村文化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农村元素的视频高点赞数(超过200次)也为视频用户持续做好农村题材视频制作提供了文化自信。小学校、闹社火等具有典型农村特征的视频元素,为城镇化的原农村居民提供了“亲切”“家园”等精神慰藉,继而通过网络视频传播,带动农村视频经济发展。
(四)农村网络信息化的讨论
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推送等,实现了线下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形成“网络村圈”,有利于乡村网络生态的稳定性。
网络平台舆论安全存在管控能力不足。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关注与政府工作目标不符时,县、镇、村等行政机构对社交媒体的可控性不足,尤其是第一时间可控性不足。
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居民切身利益。恶意网络链接、拼多多营销等给居民造成困扰。
(五)IPA分析乡村居民网络信息化需求
利用IPA分析(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居民对产品的重视程度值(x轴)、对产品的绩效评价值(y轴),并以各轴平均值为分割点,做象限分析,见图1、表7。
IPA分析可知,需要加强的网络信息化项目为2.0、3.0、4.0、17.0、19.0、23.0;相对满意的、供给较好的项目为1.0、5.0、9.0、13.0、14.0、15.0、18.0;相对于乡村居民需求优先顺序较低的项目为8.0、10.0、11.0、12.0、16.0、20.0、21.0、22.0。
三、结语
政务App、政务网页、政务抖音等提高了政务透明度、政务服务效率,也为居民提供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渠道。政务信息的逐步透明化,对信息的质量和容错机制建设有了更多的要求,对符合农村居民实际使用能力也有了更多要求。
网络和涉农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农业生产、农民创业、农民就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提升了农业资源价值,也为资金和人才向乡村流动提供了新的机遇。
农村文化生态的发展在网络信息化的推动下出现新的现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新媒体社交平台宣传作用成为基层文化生态工作的新要求。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信息传播的建设能力、管控能力、引导能力成为基层工作面对的新问题,信息处置能力渠道下沉有助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
基于居民角度的政府投入网络信息化建设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农业设施建设、医保(医疗)信息透明、信息资费降低、免费Wi-Fi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1]S Ganguly.Digitization:a paradigm shift of agri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 Research, Ideas and Innovations in Technology,2017.03(03):403-410.
[2]RCO Moura, Tnia S M Pinheiro. Digital Territories:a government strategy for digital inclusion in rural areas[C]. Conferência Mundial sobre Computadores na Educa?觭?觔2019/03/13.
[3]Razlini Mohd Ramli.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in Malaysia and South Korea:A Comparative Study[J].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17,80(07):1-26.04C97331-B712-47C4-AF1E-0137579F78C2
[4]Emmanuel Constantine Lupilya.E-government Strategic Plan Implem-entation in Tanzania:Learning from 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from Kenya,Korea,India and Malaysia[J].The Korean Journal of Policy Studies,2015.30(02):147-175.
[5]Rajan Vaish.Digitization of Health Records in Rural Villages[C].Global Humanitarian Technology Conference(GHTC), 2013 IEEE.
[6]馬丽,张国磊.“互联网+”乡村治理的耦合、挑战与优化[J].电子政务,2012(12):31-36.
[7]段盛华,于凤霞.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基于数据开放共享的视角[J].电子政务,2020(09):74-83.
[8]李利文.乡村综合整治中的数字监管:以D村经验为例[J].电子政务,2020(12):13-23.
[9]胡卫卫,于水.技术赋权下的乡村公共能量场:情景、风险与建构[J].电子政务,2019(10):117-124.
[10]张毅,陈瑞学,宁晓静.政府部门采纳政务新媒体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J].电子政务,2020(11):108-120.
[11]王鹏,陈潭.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电子政务,2020(12):2-12.
[12]刘毅.川西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与重构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7.
[13]柯珍堂.“网红村”是怎样炼成的[J].人民论坛,2020(06):68-69.
[14]季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三大体系”的建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9):16-25+126.
[15]CS Thompson.Enlisting on-line residents: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e-government in a Japanese rural township[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2, 19(02):173-188.
[16]SW Meng.The Use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in Evaluating Japans E-government Servic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1,6(02):17-30.
(作者单位: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04C97331-B712-47C4-AF1E-0137579F78C2